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2年,毛主席百忙之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它是由地方政府转交的,来自岳飞后人岳昌烈的求助信。
岳昌烈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示:希望毛主席能够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毛主席看完信后,当即就给出了答复。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回应这件事的呢?岳昌烈又为何会向毛主席求助?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岳飞后人的神秘来信”。
时代夹缝中艰难求生相信很多国人,都听说过岳飞这个名字。
因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将领之一,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英雄。
公元12世纪,女真族在北方建立了金国,与大宋比邻而居。
之后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野心也日益膨胀。他们不愿再偏居一隅,于是便开始不断侵扰中原地区。
当时的大宋朝廷积弱已久,面对金国的来势汹汹,根本无力抵抗,只能任由敌人的铁蹄踏碎祖国的大好河山。
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是岳飞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他主动请缨,率领英勇善战的“岳家军”,驰骋在抗金前线,杀得金人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可惜正当岳飞打算渡过黄河,乘胜追击之时,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一纸诏令将他带回了临安。
随后岳飞就被宋高宗与奸臣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好在岳飞虽然蒙冤而死,但是他精忠报国的理念却永远刻在了百姓心中。
千百年来,岳飞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英雄。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岳昌烈,正是岳飞的后代之一。
岳昌烈其人,据考证是岳飞之孙岳珂的后裔,也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世孙。
他出生于晚清时期的一户书香门第,家中略有些薄产。
少年时期的岳昌烈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八股文,甚至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只是后来清政府被推翻,岳昌烈所谓的“秀才”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他无奈之下,只能到地方上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原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岳昌烈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一定的礼遇。
然而岳昌烈身上旧时文人特有的酸腐气息,却让他很难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当中。
他不仅固执地坚守着一些过时的理念,还时常会与其他同事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最终岳昌烈因为多次被校方解聘,被迫回到了老家濮院镇生活。
大多数人在事业受挫后,都会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好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岳昌烈哪怕因为自己的固执守旧屡屡碰壁,也丝毫没有生出改过之心。
他返回濮院后,依然过着和从前一般无二的生活,甚至时常会与友人坐在一起饮酒赋诗,虚度光阴。
只是失去了经济来源的他,很快就无法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只能依靠变卖祖产艰难度日。
后来家里的积蓄逐渐被岳昌烈消耗殆尽,他就将仅剩的祖宅也卖了出去,自己则搬到了弄堂里的一间小屋居住。
那间屋子阴暗潮湿,仅有一个用砖和门板垒成的床铺,与岳昌烈从前的居住环境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不过,岳昌烈即便沦落到了这样的环境中,也依然对书籍爱不释手。
他总是穿着脏兮兮的长衫,以及不合尺码的黑皮鞋,夹着几本书行走在街头。偶尔到茶馆歇脚喝茶时,也会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时岳昌烈已经年近六十,却依然家徒四壁。
亲眼见到新世界的到来后,岳昌烈就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只是他年事已高,可以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多少。
于是陷入僵局的岳昌烈,在家中思索良久后,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求助信。
那么,岳昌烈究竟为何会选择给毛主席写信?他又能否得偿所愿呢?
毛主席与岳飞的渊源岳昌烈之所以选择给毛主席写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毛主席对于岳飞这个人物明目张胆地偏爱。
要知道毛主席年轻时酷爱研究中国历史,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可谓是如数家珍。
但是他在一众帝皇将相与文人骚客中,唯独对一个人情有独钟,那就是岳飞。
据说毛主席少年时期在家乡韶山冲读私塾时,就已经拜读过清朝人改写的《精忠说岳全传》。
而这本书让毛主席对岳飞的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毛主席在延安观看京剧时,也尤为喜欢以岳飞为主角的京剧。
1933年,毛主席在红都瑞金观看完京剧《岳母刺字》后,就对身边的人谆谆教导道:“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军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抗大”的一次演讲中,再次用到了岳飞的故事来勉励学员。
他强调,岳飞并非毕业于任何军校,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建立了岳家军,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岳飞的事迹在当时全民抗战的环境中,无疑影响和激励了许多人。
1939年,毛主席在写给陕北公学何干之教授的信中,痛斥民族投降主义者、赞扬民族抵抗主义者,并特别提到了岳飞,文天祥等榜样人物。
他认为,岳飞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骨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每个共产党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后来1950年访苏期间,毛主席向斯大林介绍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精神时,再次提到了岳飞。
他说:“视死如归是十二世纪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统帅岳飞使用过的一种说法。‘归’字意味着‘回到原来的状态’,即把死亡看作是一种回归。”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岳飞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还将他身上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斯大林听后,也不禁赞叹岳飞是一位天才的统帅。
或许正是以上这些事情的存在,才让走投无路的岳昌烈,下定决心给毛主席写信求助。
那么,岳昌烈寄出的信件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反馈呢?
酌情照顾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岳昌烈分别在1951年秋天和1952年春天,两次寄信给毛主席。
他在信中,不仅附上了自己精心创作的诗作,还抄录了毛主席所作的七律诗《长征》,以表达对主席的敬意和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之后岳昌烈写的信被转交到了地方政府,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桐乡县政府当即就派遣人员到岳昌烈所在的地方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到了相关部门。
而岳昌烈的求助信,也很快就出现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看过信后,得知了岳昌烈的境况,不由得感慨良多。他思索许久后,才在信纸上批复了五个字,即“应酌予救济”。
浙江省政府和桐乡县政府在收到毛主席的回复后,迅速响应并落实了对岳昌烈的救济。
他们先从社会救济款中拿出一些钱,发给了岳昌烈作为生活补助,以解其燃眉之急。
之后,他们又根据岳昌烈的年龄,以及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1954年1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将岳昌烈聘为了文史馆馆员。而他的日常工作,只是负责撰写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回忆录。
就这样,岳昌烈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不仅摆脱了从前的穷困潦倒,还通过自食其力安度了晚年。
而毛主席批复的这五个字,对于岳昌烈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
向来讨厌搞特殊化的毛主席,却愿意为岳昌烈破例,显然是出于对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认同与爱护。
同年毛主席视察河南时,还特地下车参观了位于汤阴的岳庙与岳飞故里。
他将岳飞故里那块详细记载着岳飞事迹的石碑,从头至尾地品读了一遍。
当时的汤阴县长曾向毛泽东汇报说:“据调查,岳家的后代中,无一人曾沦为汉奸。”
毛主席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道:“很好,很好。岳飞是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后代也都继承了他的爱国主义气节,值得敬佩。”
之后毛主席在岳庙中,背诵了那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后,才意犹未尽地踏上了归途。
据说毛主席生前,还曾经多次前往杭州的岳庙,瞻仰岳飞的陵墓。
1954年清明节前夕,毛主席甚至特意委托了当时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的王芳,替他向岳飞的陵墓献上一个花圈。
有的人活着,便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而岳飞,无疑是那个一直活着的人。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