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多地虚增收入、“三保”压力加大

信息周末 2024-10-11 02:30:03

已公布的27份审计报告详略各异,河北、山西、海南等地的报告内容详尽。视觉中国/图

山西26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存在问题、江西43.02亿元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国库、内蒙古未及时下达“三保”资金35亿元、河北财政资金闲置11亿元……

以上是各地年度财政审计报告揭露的问题一角。财政审计报告,被称为一年一度的“经济体检”。

2024年6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国务院审计报告”)。

此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公布了自己的2023年度审计报告。根据职责划分,该报告一般由省级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处负责。

截至发稿,仅有广西、新疆、西藏、陕西未公布年度审计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审计署办公厅的通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机关应向社会公布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结果。

一位担任过区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审计工作报告涵盖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其他财政收支等审计情况。汇报时,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会追问其中细节。

目前已公布的27份审计报告详略各异。其中,河北、山西、海南等地的报告内容详尽,介绍了审计出的问题和涉及地区(部门)、具体金额,还有审计部门移送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

与往年一样,福建的审计报告仅谈及财政运行存在的问题,未公布涉及的具体金额。此外,南方周末记者未能在贵州省审计厅、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官网,查询到两地2022年度的审计报告。广西则在公布2022年度审计报告后又撤下了原文,至今未恢复。

综合27份2023年度审计报告,转移支付不符合规定、财政收支管理不严格、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落实不到位、“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资金缺乏保障是常见问题。

财政收入截留与虚增

财政收入征管的乱象,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每一份审计报告里。

其中,非税收入,是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延迟上缴或不上缴国库,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或部门将非税收入留存后,能使资金脱离监管,增加自行使用的便利性。

综合各地审计报告,江西3个市43.02亿元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国库;内蒙古10个盟市应缴未缴非税收入7.95亿元;湖南15个部门截留非税收入,涉及资金1.94亿元。

高校的非税收入征管也容易出现问题。

江苏审计报告显示,部分省属高校使用自制票据收取学费、住宿费 6.73 亿元,致使该部分非税收入脱离财政监管。此外,11所省属高校39.2亿元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未上缴财政。

对于财政收入来说,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虚增。它容易掩盖真实的财政收入状况,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海南两市虚增财政收入2.6亿元;湖南2021年至2023年,有5个市通过多种方式虚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四川部分地区将定向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虚增财政收入4151.22万元。

常见的虚增财政收入的方式,是通过土地出让。

“比如这块地值3000万元,我们拿下来的价格可能是1亿元,把土地价格抬高。”西部某省一家城投平台董事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7000万元便是虚增的财政收入,随后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将7000万元返还给城投公司。

在《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一书中,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周飞舟介绍,分税制改革后,在“层层分税”和“分税包干”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虚假收入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虚增财政收入,是为了完成“收入基数”以得到相应“体制补助”,而且表面上维持了收支平衡,官员的基本业绩也得到了保证。

但是虚增的收入是要填上的,“一上一下”产生的利息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新增债务。“‘空转’的轮次越多,加入‘空转’的资金规模越大,政府的新债务就越多。”书中解释。

此外,存量的财政资金闲置、未及时盘活也是审计报告中揭示的常见问题。

山西审计报告中写道,人社厅等27个部门单位4708.88万元存量资金未统筹盘活。河北则有11亿元专项资金、项目结余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过紧日子”要求落实不到位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国务院审计报告披露,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时发现,1个部门和9家所属单位违规列支“三公”经费、修建楼堂馆所等7.49亿元;有的违规公务接待,并将接待费用202.37 万元转嫁给关联企业。

过去几年,各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但多地也出现了要求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主要问题是超预算支出、虚列支出、违规发放津贴等。

例如河北审计报告中写道,“2家国企违规报销59名领导人员个人医药费194.33万元。某国企董事长未经审批、擅自公款出国留学,学费约合人民币40.93万元”。

湖北审计报告披露,14个部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平台建设、办公费等5531.16万元;超范围列支设备购置、办公费等265.83万元,超标准配置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1482台。

针对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三公”经费支出成为审计部门重点关注的领域。

辽宁审计报告披露,7个市的50个乡镇超预算支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公务接待费共1514.95万元;3个市的7个乡镇未达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

“4个部门年底突击充值加油卡或提前支付项目费用51.2万元。”海南审计报告中写道,13个部门超标准、超范围支出85.36万元;3个部门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涉及16.22万元。

国务院审计报告强调,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专门制定相关办法,把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作为财政长期方针,继续严格精简压缩节庆论坛展会,实行总量控制、备案管理。从紧安排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财政审计报告,被称为一年一度的“经济体检”。视觉中国/图

多地“三保”压力增加

“三保”支出指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经费,它直接关系到经济运行秩序及社会稳定。过去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土地收入下滑,“三保”支出保障受到一定影响。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8万亿元,同比下降2.6%。

2023年9月,云南文山州丘北县财政局在回复一份政协提案时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欠缴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费3.9亿元。县级财力缺口大,2023年仅“三保”支出还存在缺口5.2亿元。

辽宁、吉林、湖南、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审计报告,均提及“三保”支出缺口。

“‘三保’支出压力逐年加大。”湖南省审计报告写道,2023年省财政对35个县累计调拨应急资金55.27 亿元,应急调度的县市数量和资金金额较上年分别增加45.83%和110.95%。

四川审计报告中强调,“三保”兜底不够扎实,3个市县少编“三保”预算1.55亿元。10个市县未及时足额保障416个行政单位定额公用经费6498.73万元。此外,库款保障水平不高,19个市县国库库款保障水平全年半数以上月份处于预警状态。

为了弥补收支缺口,部分地区出现挪用其他资金用于“三保”支出的情况。

例如,吉林3市县挪用专项债券18.34亿元,用于“三保”、偿还债务等支出。辽宁3 个县违规将专项资金5362.64万元用于“三保”等支出。

一位工信系统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过去几年,确实出现过地方政府挪用专项资金用于日常支出的情况。发现之后,只能催促地方政府迅速归还相应资金。

2023年12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优先使用稳定可靠的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确保“三保”不出问题。

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10多件

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要把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要严肃问责。

2024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审计报告时介绍,对于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

国务院审计报告披露,2023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和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10多件,涉及1200多人。

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政商勾连、结成利益集团造成区域性腐败;二是套取政策红利,妨碍政策措施落实;三是腐败手段更加隐形翻新;四是基层一些单位腐败问题性质严重。

河北、山西、四川、甘肃等地的审计报告,也详细披露了移送重大问题线索、涉案人员,以及主要的违纪违法问题。

例如,2023年6月以来,甘肃省审计厅共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75条,涉及资金15.76亿元、公职人员14人。移送事项主要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个别单位套取或挪用挤占公共资金、相关人员以权谋私等。

一般来说,审计报告出台后,各地会专门发布一份报告,关注审计报告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2024年5月,浙江省审计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全省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截至2023年10月底,744项已整改到位、142项正在持续推进整改,已整改金额592.51亿元,涉及追责问责31人,制定完善制度226项。

10月8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强调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倒排工期、压茬推进,高效率、高质量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确保问题真整改、严整改、实整改。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 张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