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东部,有着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县史,也是近代滇东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
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 清朝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遂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本组图片为法国人拍摄于清末,原图较模糊,小编进行了清晰化和上色处理,希望能尽力还原其本来的色彩。
城墙下
蒙自城墙外的石铺道路,几名男子赶着牛车正缓缓向城门走来。道路一场是一口水质清澈的池塘。宋代时,蒙自便修筑了夯土城墙。
城门
蒙自城门前的街道,两边摆着很多小摊,人群熙熙攘攘。在高大的城门楼上,蹲着一个看风景的人,很替他的安全担忧。
东门内
蒙自东门内的景象,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牌坊,名曰颐寿钟祥牌坊。牌坊上方的“寿钟”二字清晰可辨。一名撑着遮阳伞的男子和一名挑水人正从牌坊下经过。
法国人
牌坊前立有两座石狮子。两个法国人站在石狮子前的石墩上照相。猜想他们所站的位置原本还应该有两头石狮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遗失。
牌楼
在东门附近,还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牌楼。它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牌楼下是一排低矮的民居,一名法国军官在翻译的帮助下和几名居民交谈。
废庙
比起石坊来说,木牌坊的寿命显然比较短。像图中的这几头石狮子,原本立于一座寺庙之前,砖木寺庙早已荡然无存,而石狮依然挺立。
街道
清末时期的蒙自,简直就是一个文物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古代石刻艺术的宝库。路边的房屋,以及街边赫然出现的石狮子,无不在叙说着这座小城的悠久历史。
商业街
蒙自城内的街头景象:商铺门前撑着一把遮阳的桐油伞,地上 摆着一排售卖粮食的箩筐,一名健硕的男子正朝镜头走来。
闹市
北门楼前,是一条热闹繁华的街市,狭窄的街道上挤满了各式各色的行人,有挑着担子的轿夫、挎着竹筐买菜的妇人,还有逛街的老汉。整个城内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摊贩
店铺门前摆着的一个卖零食的杂货摊,引来了好几个孩子在周围。守着摊位的是一个穿着长袍的中年男子。店铺内,一名男子蹲在长条凳上向外张望。
卦摊
摆摊算卦的老人,按照法国摄影师的要求摆着姿势。他戴着眼镜,一副满腹经纶的模样。围观的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在他身上,都注视着洋人的镜头。
古井
站在古井旁边准备汲水的男子。古井有多古老,从水井围栏上斑驳的石柱便可以知道。这口水井不知养育了多少代蒙自人。古井旁边是一座古老的小神庙,更像是一座小戏台,或许是专门为这口井而建。
捉虱子
从前卫生条件差,加之留着长长的辫子,身上生虱子是在所难免的事,相互帮助捉头发里的虱子的情景也并不罕见,但眼前的这一幕显然是摄影师专门安排的,居心叵测。
邮差
蒙自街头的一名邮差,身上的号坎上写有“蒙自邮政局邮差”的字样。他所使用的运输工具是是一辆牛车,上面拉着从上海邮政局过来的柳条箱。
囚犯
戴着木枷的囚犯站在路边,一旁是押送他的衙役,身后不远处是法国领事馆的大门。囚犯光着脚,踩在坑洼不平的石板路上,想想都疼。而对于当时的穷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因为为了省鞋子,人人都练出了一副“铁脚板”。
大门
一座极有年代感的庙宇建筑,屋檐下有构造繁复的斗拱,非常精美。图片的原始标注为“塔的入口”,推测是文庙的大门。
文庙内
文庙内的一座彩绘木牌楼,虽然院内缺少人打扫,已经荒草满地,依然不能削弱牌楼的气势。通过牌楼下远望,可以看到南湖瀛洲亭。
瀛洲亭
瀛洲亭是一座三层六角亭,坐落在蒙自南门外的南湖东岸,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最初名瀛仙亭。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后更名为瀛洲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