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驻防浠水的一个师大片的人患上流感,治疗的药物是牛粪红糖水

豁达看历史 2025-01-14 05:28:22

1938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一六一师驻防湖北浠水,肩负抗日守土重任。然而,命运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却让数千川军将士饱受煎熬。在药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军医们想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偏方——用牛粪红糖水给病患治疗。这种堪称"土特产"的治疗方式虽然效果难以评估,却成为了这支部队抗战历程中最特殊的一笔。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中秋佳节之际,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场仓促的大转移不仅让官兵们的流感不药而愈,更让这支部队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最终在当阳重聚,虽损失三分之一将士,但总算保存了抗日的中坚力量。

川军挺进武汉保卫战

1938年,日军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武汉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武汉外围防御,调集各路军队前往支援。

第二十九集团军一六一师作为川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到命令后立即启程北上。这支部队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月的一天,一六一师终于抵达湖北浠水县境。浠水地处武汉外围,是日军进攻武汉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支川军部队在浠水布防后,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日机虽然频繁在浠水上空盘旋,但似乎并未将这个小城放在眼里。

浠水县城的防空警报每天都会例行响起,但日军始终没有发动进攻。渐渐地,当地百姓和驻军都对这种警报声见怪不怪。

师部和政治部就驻扎在浠水县城,各部队按照既定计划在周边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军队的到来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新的生机。

当地老百姓对这支来自四川的部队十分热情,经常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川军将士也以自己的行为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重。

国民政府高层对一六一师寄予厚望,认为这支部队能够在即将到来的武汉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整个浠水地区的军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准备。

就这样,一六一师在浠水驻防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但部队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的状态。

正当大家以为日军不会对浠水发动攻击时,局势却在九月开始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个秋天,注定要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感侵袭浠水,川军将士遭难记

九月的浠水县城突然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城内一片狼藉。原本安静的小城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建筑物倒塌,百姓和军人死伤惨重。

师部和政治部不得不撤离县城,转移到了前线阵地。这次突如其来的轰炸,打破了浠水地区长达数月的平静。

就在部队刚刚适应前线环境的时候,一场无形的敌人悄然而至。流感开始在军营中蔓延,大片大片的士兵倒下。

这种流感虽然算不上什么重症,但症状却让人难以忍受。病患普遍出现头痛、发热、畏寒,食欲全无的情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病情严重的士兵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病故。前线阵地上的战备状态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染病的士兵们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战斗力大幅下降。整个部队的军心士气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一六一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药品严重匮乏。军医们翻遍了所有的医疗物资,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有效治疗流感的药物。

在这危急时刻,军医们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偏方。他们开始在驻地附近搜寻新鲜的牛粪,用它来制作特殊的"药剂"。

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将牛粪加水过滤,然后加入红糖调味。军医们认为这种土方子或许能够缓解士兵们的病症。

每个染病的士兵都被分发了一碗牛粪红糖水。这种特殊的"药剂"的味道自然难以恭维,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病患们也只能接受。

政训员余稠就是服用过这种特殊"药剂"的人之一。他的经历成为了验证这个偏方效果的重要样本。

虽然喝了牛粪红糖水后,余稠的流感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但病情也没有继续恶化。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似乎因人而异。

随着时间推移,部队中的流感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军医们依然坚持使用这种土方子进行治疗,但收效并不明显。

一六一师在与流感的斗争中艰难度日。这场看似平常的疾病,却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即将到来的大转移埋下了隐患。

南逃两百里,流感不药自愈记

中秋佳节这天,一纸紧急命令打破了浠水前线的平静。上级要求一六一师全军后撤,必须昼夜兼程向鄂西转移。

虽然官兵们都还在遭受流感困扰,但在军令面前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师上下立即展开了紧急转移的准备工作。

部队开始了艰苦的强行军,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急促的转移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随着行军距离的增加,士兵们的流感症状开始逐渐减轻。大家发现,剧烈运动似乎比牛粪红糖水更有效。

官兵们越走越带劲,脚步也越来越快。短短两天半时间,部队就跑出了惊人的两百余里路程。

到达新洲李家集时,其他部队也陆续抵达。两三万名疲惫不堪的官兵挤满了李家集的各个角落。

饥肠辘辘的士兵们正准备在这里吃一顿午饭,却不知危险正在悄然逼近。这个临时休整点即将成为一场灾难的开始。

日军的侦察机发现了这片"肥沃的猎场"。二十多架战机呼啸而来,对李家集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和扫射。

空袭来得太过突然,官兵们四散奔逃。远处还传来了日军从长江北岸发射的炮弹呼啸声。

李家集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和医疗用品。当地百姓也纷纷逃离家园。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集团军总司令王瓒绪也只能带着随行人员紧急撤离。此时的部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指挥体系。

溃散的军队沿着泥泞的道路向西逃窜。一路上,枪炮声不断,哭喊声此起彼伏。

大雨倾盆而下,道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几万溃兵的践踏让前进的每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这场混乱的溃逃中,令人唯一感到欣慰的是,那场困扰部队多日的流感似乎真的被"跑"没了。

川军当阳重聚,许军长去向成谜

在这场混乱的大撤退中,政训员余稠偶遇一支工兵队伍。为了避免继续单独行动的风险,他们决定结伴同行。

正当这群溃散的川军将士在前往当阳的路上挣扎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当地百姓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水路前往宜昌。

得到这个消息的余稠等人立即改变计划,找到一条木船,沿着水路向宜昌进发。水路运输不仅避免了陆路跋涉的困难,还大大缩短了行程时间。

然而,在这场大转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许绍宗军长的反常行动。就在部队溃散之际,许军长却选择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方向。

当时的许军长乘坐轿子,逆着溃退的人流向前线方向而去。他对询问的余稠解释说,要去前线了解敌情。

这个解释显得极其牵强,因为此时前线已经没有了六十七军的部队。更重要的是,就算了解到敌情,也没有部队可供调遣。

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一六一师的幸存官兵终于在当阳重新集结。这支部队虽然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员,但总算保住了抗日的骨干力量。

部队重整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许军长的缺席。在当阳河溶镇召开的集团军军事政治会议上,六十七军军长一职已经由总司令王瓒绪亲自兼任。

许军长的去向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没有任何资料能证实他是否真的到过前线,也没有人能说清他究竟去了何方。

后来在南岳军事会议上,一个重要的信息揭示了许军长的处境。军法执行总监陈调元公开弹劾许绍宗,指控他在战斗中保存实力,导致长江北岸多地失守。

这场弹劾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许军长的命运却出现了转机。到了1940年12月,他被调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

从川军到中央军的这次调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升迁。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人事变动背后往往暗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许军长的去向之谜,成为了这段历史中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这个谜团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更折射出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复杂性。

2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