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入局价格战,喊出比友商便宜10%

罗超频道 2023-05-26 19:24:48

这届618来得比往年都早,才5月下旬,京东等头部渠道就已宣布相关政策,品牌们剑拔弩张,市场已硝烟弥漫。跟往年尤为不同的是,今年618的战火已蔓延到B端云计算市场。

在618前夕,京东云高调入局价格战,并且选择了此前消费市场上最实在的“比价”玩法,比价对象直接瞄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大云厂商。跟主流云服务商“大减价”不同,京东云降价且支持比价,并承诺“买贵就赔”,除官网列表定价低于头部云厂商对应产品外,实际成交单价还将在特定云厂商实际成交最低单价基础上再打九折。

跟先前云厂商价格战围绕少数品类进行不同,京东云率先将战火引到了全系核心产品,包含: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安全、视频服务、云电脑,京东云也成了参与降价产品线最丰富的云厂商。

从“支持比价、买贵就赔、对标9折”的力度,再到全系产品降价的广度,均能看出京东云对这一轮云计算价格战有着必胜的信心,看样子要将价格“卷”到底,这也符合京东一贯以来的“多快好省”的身份。然而,B端市场终究不是消费市场,像京东云们这样无限度地击穿行业价格底线的做法,真的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吗?云计算的价格战,最终将“卷”向何方、以何种方式收场?

低价格促进云普惠,服务还要不要?

2023年,头部云计算厂商都在想方设法突破增长瓶颈,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亲自挂帅阿里云智能督阵,“第一把火”,就是价格战。4月,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价格调整将于5月7日生效。

阿里云出牌后,头部玩家有的跟进,有的观望,而从京东云入局来看,价格战已成为云计算市场不可避免的趋势,道理很简单:越来越多头部玩家跟进后,不跟以及跟进力度不够,都会失去市场份额。云计算依赖规模效应,市场份额的缩减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

跟,可能会亏钱。但不跟,可能是死。

对于行业来说,价格战自然有明显的好处:更普惠的云计算将加速上云过程,进而助力数实融合。

都说云计算在数字时代是跟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但中国企业上云比例却让人大跌眼镜,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此前说过一组数据:“美国的企业云化率大概86%,欧洲大概是75%,中国大概是40%。如果抛掉互联网企业,中国的企业上云的比率相当低,尤其是中小企业。这当中有很多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去思索。”

随着数字经济走向深水区,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成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3 月 5 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则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实融合”怎么都绕不过云服务,加速企业上云已迫在眉睫。随着头部云厂商加码价格战,上云成本快速降低,更多企业将会加速上云。

不过,如果云服务商为了追求低价,让对应产品的性能降低了、服务变差了,最终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客户的数字化进程。对企业来说,这时候选择低价云产品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最终可能只会得到“便宜的才是最贵的”的惨痛教训。其实在人们印象中,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一般会对服务更敏感,而不是价格,因为云服务出问题且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可能会让业务停摆,比如去年某云服务商在香港的机房就长时间停服,给客户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对自身品牌形成了毁灭式打击。

因此,相较于“只求价格越来越低”,行业更需要的是“降价不降质”的价格战。在企业都在追求降本增效的今天,低价谁不爱?在AI大模型大幅提高了算力等云需求后,企业对价格只会更加敏感。但只有在确保云服务质量不减的基础上,降价才有意义。

既要低价又要服务,京东云打了个样

“既要又要”从来都是一个难题,但往往也不是无解。京东成功地将“多、快、好、省”四个看似矛盾的点都给用户实现了,京东云参与价格战,也是在“性能与服务优先”的基础上,确保降价不降质,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京东云靠自研技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云的成本。

早在2017年年初的“京东集团2017年开年大会”上,京东就提出将用第二个十二年的时间,把第一个十二年里所有的商业模式全部用技术来进行改造,变成一家纯粹的技术公司。今年3月京东宣布,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1000亿元,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及产业数字化能力。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成果,均沉淀在京东云上且溢出到各行各业。

在自研技术的加持下,京东云不断优化成本,比如京东云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使CPU平均使用率提升2倍,每年节省IT成本数亿元;京东云虚拟化引擎京刚2.0,将算力虚拟化损耗降至零,云化成本直降15%;京东云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技术,能耗节省30%、PUE低于1.1;京东云统一存储平台云海,通过存算分离技术架构将磁盘利用率提升至90%。与此同时,随着服务客户的不断增加,规模效应也日益明显,最新数据显示,京东云已服务超95%的大型央企、2048家大型企业,914家金融机构和超207万家中小微企业。

其次,京东云具备显著的B/C协同效应,边际成本在不断地降低。

公有云鼻祖亚马逊AWS依然是全球一哥,而中国当前的市场领先者是阿里云。亚马逊与阿里都是电商平台,这不是巧合,一方面,电商业务具有明显的“波谷效应”,C端业务低谷期会有大量的资源闲置,以云的形式开放出来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说白了,B端客户与C端用户共享资源,对应成本自然可以降低。另一方面,电商业务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类似于618这样的业务洪峰极限挑战,将直接倒逼技术和云服务能力的进化。

而京东是跟阿里平分秋色的头部电商渠道,做云有先天的成本和技术优势,特别是相较于没有电商业务的玩家而言。

最后,在大模型时代,京东云将构建起更大的成本优势,也只有有价格力的云才能抓住未来。

AIGC绘画公司Midjourney只有11名员工,它将大模型训练的成本给降下来的一个手段,就是在世界上八个不同地区设立自己的服务器,比如韩国、日本或荷兰等,在每个时区的夜间,当地人都在睡觉没有人使用GPU时,Midjourney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算力,实现GPU负载平衡。

同样的道理,京东云也可以在京东消费者睡觉时,将大量的GPU用于大模型训练。大模型当道,未来每家企业都要通过云来部署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应用要运转离不开持续的数据填喂、训练,结果就是,企业对GPU为代表的AI算力、数据存储、网络I/O需求都会爆发式增长,且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需求:不只是在服务用户时要用到云,在用户不用时也要用云训练专属的大模型,对云的需求将呈现出“全时段”的特征。

AI大模型时代,具备更多“周期性闲置”资源的云厂商,将构建起更大的成本优势。京东电商业务规模已经很大了,2022年GMV高达3.47万亿,且仍在增长,未来,电商业务将与京东云持续形成协同效应,京东云的成本优势在未来会体现得更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大模型时代,云服务的“低价”将变得更重要,甚至是势在必行。为什么ChatGPT不可能全面取代搜索?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户每次使用的计算成本太高,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布莱恩.诺瓦克估计,ChatGPT每次查询的成本大约是谷歌传统搜索查询成本的七倍。要让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变为真正为公众所用,云服务的成本还得降。

2023年,云厂商们狂卷价格,表面看这一轮价格战是竞争战术,深层次看则是应对AI大模型时代的深远战略,京东云的价格力将会体现出长期的竞争力。

话说回来,不论什么业务打价格战,京东都没有败绩。上一次京东高调比价是2012年,当时刘强东连发6条微博以全国招聘价格情报员、承诺大型家电全部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要是苏宁敢卖1元,京东就敢卖0元”,10年后的今天苏宁、国美均已偃旗息鼓。2023年,刘强东再度多次强调“价格力”,京东大张旗鼓做“百亿补贴”,让“省”更加名副其实。

价格力的背后是极强的精细运营和降本增效能力。京东有着自营电商、自建物流等等独特的模式,看似很“重”的事情却被京东举重若轻,干出了高速增长和极致效率。如今,京东云将消费端的“京东式价格战”玩法直接给带到了云计算市场,除了“卷”出底价外,自然也会将会把“极致效率运营”的风气给带到行业。

云计算厂商们,还得继续往高处“卷”

今天的云,早已不只是10年前的云。云计算初期是通过“计算资源”,比如计算、存储、网络等,让厂商免去自建和运维数据中心以降低成本。如今的云,则是在计算资源的基础上,搭载了高精尖的核心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乃至背后的产业升级能力、企业管理思维,让企业可以快速地完成数智化武装。正因为此,未来云计算厂商们,除了在资源上卷价格外,还得继续卷服务、卷技术、卷赋能,具体来说,如下几点很重要:

1、云服务商都是AI大模型服务商。

这一趋势在前些年深度学习主导的AI时代已经显现,大模型时代将更加明显,因为大模型需要巨量算力、巨量数据和巨量算法,这些对一般企业包括传统产业的大企业来说已遥不可及。企业都要应用大模型,要用只能上云获取。正因为此,云服务商都将变为AI大模型服务商。

京东云已深耕AI技术多年。京东云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拥有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语义理解、多轮对话6大关键技术, 50余个成熟API日均调用量达百亿次。目前,言犀已为超5.8亿用户,数十万商家提供服务。

AI算法、巨量算力和巨量数据,京东云都有,具备打造大模型的基础能力,针对大模型场景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京东云可提供从基础设施资源到应用服务管理的一站式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通过高性能计算集群可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澎湃算力,其中京东云计算、存储网络已全面支持高性能RDMA,为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科学计算等提供高性能、高带宽和低延迟的集群算力,GPU加持的云主机及裸金属,搭载25G双网卡以及基于京刚架构,将虚拟化和管理开销卸载至自研专用硬件,大幅提升存储、网络性能和训练效率。

当前京东云确实也正在打磨新一代产业大模型,预训练参数达到千亿级,预计今年发布。不急于推出是因为京东云不想做大模型“半成品”。马化腾前几天曾解释为何腾讯尚未发布大模型:“AI需要有很多的积累,互联网企业都有很多的积累,都在做,腾讯也一样在埋头研发,但是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有些人、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觉是为了提振股价,腾讯一贯不是这种风格。”京东是跟腾讯一类的企业,不着急,要做就做好。

2、云服务商都是产业数智化升级推手。

企业上云不只是为了获得低廉的计算资源,而是要借此机会实现持续的数智化升级,让公司业务数据汇集到一起,在数据驱动下进行降本增效和协同创新,获得高质量增长。在这样的逻辑下,云服务商只提供有价格力的产品是不够的,必须要给客户端到端的数智化升级方案,做好推手。

京东云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先从京东最擅长的供应链、物流、金融、零售等环节入手,深入到产业带,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数智化升级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京东的基石就是供应链,它管理着超1000万的在库SKU,做到了全球领先的30天左右库存周转天数,服务着超5.8亿消费者,实现了超470个县区市用户的分钟级送达,这样领先的供应链调度能力放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这背后是数智化供应链技术、服务以及对应的运营能力,这些是其他电商渠道以及云厂商不具备的。但供应链能力是许多产业的中大型企业都需要的,京东云已将京东沉淀多年的先进数智化供应链能力融入到产品中,形成了多种产业级解决方案。

比如京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可以服务企业的供应链全环节的数智化升级,从研发、采购、制造、仓储、物流以及销售和服务等环节,都可将“京东同款”数智化技术结合企业自身需求进行落地应用。

围绕央企国企等对国产替换十分强烈的企业,京东云结合京东自身以及客户在国产替换中的痛点、难点和卡点,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出来了一套适配国产化的全套基础云设施信创产品,比如2021年京东云就推出了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2.0,全面支持“多云、多活、多芯”,确保客户“真替真用”。

京东云一直在做的就是深入到产业、业务和场景,结合客户真实需求,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数智化升级方案,包括提供数智化转型咨询和服务,给企业搭建数智化平台,助力其将降本增效与协同创作落到实处,实现业务的高质量增长。模式很“重”,京东云需要面临很多“复杂”事务,但这就跟京东的模式一样,长期来看“重”将很有价值,也容易形成壁垒,这是云厂商应该“卷”的方向。

3、云服务商都是技术服务圈的“海底捞”。

说到“云计算”往往都离不开“服务”二字,to B市场的另一个说法叫“企业级服务市场”,“服务”在B端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消费市场,C端用户一般是购买“产品”再要配套服务,当然,也会购买一些服务比如旅游、理发等等。B端客户“上云”的本质,更像是后者:购买的是计算、存储、网络、大模型训练等服务以及数智化升级服务,一般不会“拿到”一款实打实的产品。

正因为此,做好服务依然是云计算的本份:售前,挖掘客户的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组合方案;售中,适配客户的场景落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售后,针对客户的排障等诉求进行最及时的响应……因自营模式+中高端市场定位,京东在消费市场一直都具备“好服务”的用户口碑,且服务本身已成为京东消费业态中的一道壁垒。京东云同样也传承了京东的服务基因,这一次大降价“比价”的同时,也明确承诺服务升级,提供和京东零售同等品质的机房,保障7*24小时服务,技术专家提供1对1专业支持,完善的培训体系支持,技术专家随时答疑等高品质服务。

从AI大模型技术到数智化升级再到专业级服务,云服务商不断向高处卷,终将让行业天花板越来越高。

总而言之,对云服务商来说,价格战的出现并非偶然,更低成本的云服务,既是大模型掀起真智能时代客户的需求使然,也是云计算厂商们技术和运营能力持续进化的结果。放眼未来,云服务商的竞争将远不止于“价格力”,除了要在“降价”的同时“不降质”外,还要在AI大模型技术、产业场景升级落地能力以及服务水准上,不断地向高处卷才行。唯有这样,云计算市场才不会陷入单纯的“价格战内卷泥潭”,而是集体外卷出更光明的未来,给社会数智化升级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行业势必会获得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价值的增长。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