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头去尾,模糊细节,把金箔说成金块,只为点燃怒火。你信即上当

清风山涧溪明月 2024-08-03 00:51:18

一、一则让人感到气愤的微头条

2024年5月16日,今日头条上发布了这样一条让人感到气愤的小作文。为了让大家看清真相,在此将原文复制粘贴于后:

西安一农民在修建房屋时挖出11斤黄金,上交博物馆后变成了8斤,经过专家鉴定,黄金拿出来后时间长了水分会慢慢蒸发,是正常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为我们诚朴善良的农民点赞,没有私藏,也没有犹豫,没有见财起意,就交给了博物馆,因为他知道这个有文物价值,可以供给科学研究,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参考价值!更是对我们博物馆的信任!

反观博物馆,遮遮掩掩,动了歪心思,还不如一个农民思想觉悟高,希望给一个交代吧!

文章后面还有图片。

微头条作者制作的图片

二、你从这篇小作文中读出了什么?

我不知道读者诸君看了这篇小作文之后会有什么感受,但我读了之后,马上脑海里就冒出两个字:蹊跷。

对!就是蹊跷。谁都知道,黄金是贵金属,它是不会吸水的。不会吸水,当然也就不会缩水。不会缩水的贵金属黄金,农民从地里挖出来的时候是11斤,交到博物馆之后,变成8斤了。重量减少了3斤。这3斤去哪了?

3斤黄金值多少钱?3斤就是1500克。现在黄金的市场价格是每克579元。这1500克黄金折换成人民币就是868500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啊!

蹊跷的是,博物馆的鉴定专家说,这是正常现象。是黄金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了。

黄金中有水分吗?不要说黄金了,就是你拿个秤锤,浸在水里,无论多长时间,最多表面会氧化,水也渗不进去啊!拿出来之后,淋干,它的重量也是不会发生多大变化的。这黄金中怎么会有水分慢慢蒸发呢?显然不可能啊!

到这里,作者的铺垫已经充分了,该提出问题了。“反观博物馆,遮遮掩掩,动了歪心思。”成功地对博物馆进行了有罪推定。最后,作者希望博物馆“给一个交代”。

卒章显志。作者的意思很明显了。农民高尚,博物馆管理者和专家肮脏。农民无私地把从土里挖出来的金子交给国家,博物馆和专家联手侵吞了3斤黄金,获取巨额私利,很可能是坐地分赃。

至此,把读者的愤怒和仇恨成功点燃。

这篇小作文,收藏34,点赞472,评论449。而且评论几乎一边倒的对博物馆、对专家表示仇视、愤恨、冷嘲热讽。

微头条评论截图

三、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则消息没有时间。如果你不假思索,就会以为是最近发生的事。

也没有详细的发生地点,只说是西安的事。西安好多博物馆,到底是那个博物馆?不知道。

农民交给博物馆11斤黄金,变成8斤了。缩水3斤。这是专家鉴定的。是哪里的专家?这专家是哪个博物馆的?和收黄金的博物馆一回事吗?

黄金不会吸水,当然也不可能缩水。哪里的专家敢这样违背常识,公开糊弄百姓?

我这人有个习惯,看到我觉得蹊跷的文章,我总是喜欢在百度上搜索一番,多找几个地方,对照一下,核实核实,这则消息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就在百度上输入“11斤黄金缩水变成8斤”的字样,很快就搜索到好多有关这个故事的文章。经过认真阅读,我发现,这则微头条的内容,和故事真相相去甚远。这则微头条的作者,如果不是故意歪曲事实,制造谣言,那就是为了流量,以讹传讹了。

百度文章截图

四、事情的真相是1970年陕西发生的上交文物的故事

1970年10月5日,西安何家村的一处建筑工地,一群村民在施工中,挖出了大量的文物。那时的群众觉悟高,知道文物都是属于国家的,于是就将其上交当地的博物馆。这批文物中,有一些金箔。注意,是金箔,而不是金块。这些金箔是存放在一个大陶罐中的。发现时,陶罐里还有很多水。把金箔从水中拿出来,淋干后,称了称,是11斤重。

半年后,这些挖出文物的农民,到博物馆参观自己亲手挖出来的宝贝,发现这些金箔标注的重量为8斤。怎么少了3斤?于是,这就成了一个案件,有人就怀疑会不会是博物馆管理人员做了手脚,偷走了3斤黄金。要知道3斤黄金即使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后来,上级文物部门就此事展开调查,该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再三申明,自己绝对没有侵吞黄金的行为,甚至就没有这种肮脏的念头。

后来有文物专家认为,原因就是金箔缩水。理由是,金箔不是金块,金箔是像纸张一样,一张一张地叠放起来的,金箔与金箔之间,会有很小的缝隙,这缝隙是可以存储一定水分的。这水分也是有一定重量的。这就是导致金箔缩水的原因。

专家担心他的观点别人不接受,就建议把这些金箔重新放回原来的罐子,再倒上水,让金箔在水里浸泡。过一段时间之后,把金箔拿出来,淋干水之后再称,看是不是11斤。如果是,那就是里面有水分了。这水分还是会蒸发掉的。完全没有水分的金箔,可能就是8斤多点。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专家的分析。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任何猫腻。农民是高尚的,专家也是严谨认真的,博物馆管理人员也是尽职尽责的。那些听风就是雨,没弄清情况就开始抨击甚至冷嘲热讽,出言不逊的人,其实是很幼稚很肤浅的,是被人误导了的。

百度文章截图

五、谣言止于智者

自媒体时代,有些不良作者,为了流量,故意制造谣言,或者诬蔑社会,或者挑起仇恨,以达到博人眼球之目的。因此,作为读者,就不能不提高警惕,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陷入误区。

对于那些容易激发起读者愤怒的文章,一定要多个心眼,上百度搜索一下,看看能不能得到证实。特别是对那些掐头去尾,模糊细节,语焉不详,但又情绪色彩浓厚的文章,必须高度警惕。

当今网络世界,颇有点波谲云诡。许许多多虚假信息充斥其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们要想不信谣,不传谣,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轻信,重核实。核实的办法虽然很多,但是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恐怕就是百度。

如果读到感觉不真实的消息,那就上百度搜索一下吧。尽管有点费时,他能让你聪明。就像“黄金缩水”的这个案子,不百度,不就是被带到沟里了吗?

《吕氏春秋》中有“打井得一人”的故事。本来是一户人家,原来需要一个长工专门负责担水。后来在院里打了一口井,于是这个专门负责担水的长工就节省下来,做别的事了。这家人对此感到很高兴,就说打这口井,等于又得到一个干活的人。这就是“打井得一人”的由来。

可是那些好事者,在传播这个事的时候,他们把“打井得一人”说成从井里打出来一个人。于是听到者都觉得荒唐,觉得不可能。打井怎么能打出来一个人。可人家实际上是,打了一口井,省出来一个专门负责担水的人。你要理解成从井里打出来一个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这个“黄金缩水”的故事,和“打井得一人”是否有点类似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