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关系,都要习惯阶段性陪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

美人如斯笑嫣然 2024-10-16 19:03:33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身边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然而,就像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所描述的那样,相遇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离别却常常是早有预谋。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身边人态度的忽冷忽热,看淡那些逐渐远去的身影。

成年人的世界里,关系就像脆弱的玻璃制品,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即使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关系,也难以抵御现实的重重考验。就拿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经历来说吧。他和杰森从小学到高中,有着近十年的同窗之谊,两人的关系那叫一个铁,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可是高二那年,因为杰森父母工作的变动,他不得不举家搬迁到数千里之外的美国西海岸。从此,两人便如同两条相交后又分开的直线,失去了联系。

二十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丹尼尔在去西海岸讲学的途中,在航班上与杰森重逢。那一刻,丹尼尔的内心激动得难以言表,他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想要和老友好好叙叙旧。然而,杰森的反应却异常冷淡,只是机械地附和着他的话,还不到十分钟,就借口有事匆匆离开了。当时的丹尼尔被重逢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并没有太在意杰森的冷漠。为了重拾那份曾经珍贵的友谊,他甚至不惜打乱自己的行程安排,连续两天登门拜访杰森。可结果呢?到了第三天,杰森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他不耐烦地对丹尼尔说:“我跟你很熟吗?” 听到这句话,丹尼尔愣住了,他的心仿佛被重重地击了一拳。随后,他只能尴尬地笑了笑,默默地离开了。这件事对丹尼尔的打击很大,他后来甚至因此陷入了抑郁,长达大半年之久。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人生的长河中,没有什么关系是永恒不变的。每一段关系都像食品一样,有它的保质期。不仅仅是婚姻,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会面临 “七年之痒” 这样的挑战。据研究表明,每隔七年,成年人之间超过一半的亲密关系都会逐渐消逝。所以啊,我们不能把一段关系看得太重,要明白,你和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期限的。这就好比是乘坐一辆公交车,有些人会在中途下车,而有些人会陪你坐到终点,但你无法预知谁会在哪一站离开。

圈子不同,也是导致关系疏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如何接受和以前的朋友关系疏远的事实?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说得非常好:“人和人的相处,本质上是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那就说明你们已经不再匹配,这个时候,默默离开就是最好的告别方式。”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就像作家阿何和他的发小的故事。小时候,他们俩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轨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阿何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编辑,而他的发小因为成绩不好,只能留在老家给人打工。几年后,阿何回乡探亲,他满怀期待地去找发小重聚。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两人见面后,阿何发现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阿何觉得发小的工作太辛苦,好心劝他寻找其他出路,发小却认为阿何是在炫耀自己的学历和工作,对他的建议不屑一顾。阿何送给他两本书,希望他能提升自己,发小却觉得看书是浪费时间,喝酒打牌才更有趣。两人不欢而散,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两个人的圈子不同时,他们之间几乎是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的。你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里,追求进步和成长,你会希望身边的人也能跟上你的步伐。但是对于那些在躺平摆烂圈子里的人来说,你的建议和关心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指责和嘲笑。反之亦然,你也无法理解他们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会让两颗心越走越远,即使面对面,也仿佛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玻璃。

三观不合,更是关系破裂的 “罪魁祸首”。最近我在追一部热播剧《凡人歌》,剧中那隽和李晓悦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那隽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为了工作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而李晓悦则是一个乐天派,她信奉及时享乐的人生信条,三年内换了七八份工作,从不接受加班。那隽觉得李晓悦不上进,是 “三和大神”,李晓悦则觉得那隽有奋斗病。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最终导致感情破裂。

其实,和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真的是一种折磨。不管你是开心还是难过,对方都无法与你产生共鸣,你们就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三观的不同。当两个三观不同的人勉强在一起时,就像两个磁极相反的磁铁,相互排斥,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使他们有幸同行一段路,最终也还是会在人生的岔路口分道扬镳。

付出不对等,同样会让一段关系走向灭亡。傅首尔曾经说过:“成年人交友之后,它都会是减分制。大家已经不像小时候一样会作会闹,攒够了失望就会离开。”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比如网友珊珊的经历。她和一个同事原本关系很好,当同事被退租后,珊珊热情地邀请同事住进自己家,还让同事共用自己的物品。同事爱吃火锅,搬来后经常招呼珊珊和她的老公一起聚餐,但是却从不主动付钱。珊珊一开始并不在意,每次都自己掏钱结账。可是同事似乎看准了珊珊不好意思挑明,就一直默认珊珊买单。将近一个月后,同事才第一次回请珊珊。可是进餐馆后,同事瞅了半天菜单,最后才抠抠搜搜地点了一份单人餐。看着桌上孤零零的一盘肉,再联想到自己之前招待同事的真诚热情,珊珊的心凉了半截。结账时,同事更是厚着脸皮请珊珊帮买代金券。吃完饭,珊珊果断地跟同事说清,让她尽快搬走,两人的关系也就此终结。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成年人的社交圈,走近可能相对容易,但维系却难上加难。它不仅需要真挚的情感,还需要讲究体面和分寸。每一个举动,每一次互动,都可能影响到关系的走向。当一段关系中存在付出不对等的情况时,早晚会让对方寒心,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只有那种彼此付出、双向奔赴的感情,才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朋友都会在三个阶段走散。第一个阶段是大学,我们进入不同的城市,学习不同的专业,共同话题会越来越少。第二个阶段是工作,我们接触不同的圈子,拥有不同的追求,彼此差距会越拉越大。第三个阶段是婚姻,我们选择不同的家庭,承担不同的分工,生活会越来越不同步。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来人往是常态,时常联系才是例外。绝大多数关系都是具有季节性的,我们不必抱怨那些中途离开的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走进我们生命中的人,当他们离开时,我们也要坦然面对。因为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我们要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学会接受各种关系的变化,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生活更加美好。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在建立和维护关系时,要更加注重双方的价值观是否匹配,圈子是否相似,付出是否对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稳固、长久的关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关系的变化,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段关系,要知道,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同行的时光,享受每一段旅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