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还在播,我还在今日头条追,节目免费,不需要会员,每周四更新一集。
我通常选择在周末中午的时候,边吃午饭边看节目,周末特有的无边无际的自由和放松,和节目的氛围完美契合。
希腊的克里特岛好美,蔚蓝的大海、悠闲的岛民,可以在树荫下,长椅上,面朝大海读书。
节目这次选择在希腊录制真是太好了,看作家聊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能了解到希腊的风土人情、风景如画,以及希腊人松弛的生活方式。
希腊人每天要有一个保证午睡的时间,希腊的土地、阳光、大海和空气,踏进这里的人,不用刻意调整,慢慢就变成了这样的节奏。
这就是一个城市让人羡慕的气质。
而在国内,很难有这样的松弛,多的是人们的行色匆匆、面露疲倦,以及人们在短视频中的沉沦放纵。
无论是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还是在雷西姆农,城市里都有书店。
《岛上书店》里有一句话:“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
苏童也说:“如果一个没有一家书店,这个城市就不配叫一个城市,书店是城市之光。”
所以,无论电子书如何方便,书店依然有他的忠实粉丝。
我觉得节目最好看的就是看作家们逛书店。
在伊拉克利翁,作家们逛到一家非常大的名叫“书架书店”的书店。
苏童在书店里找中国的书籍,发现了莫言、北岛、孔子的书,以及《红楼梦》、《韩非子》和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诗词等等。
在国外,中国的古典作品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胜于当代,古人的智慧穿越千年的时光和万里海峡,散布到世界各地。
书店老板得知这些顾客是莫言的好友,也都是作家,大约是觉得众人在书店没有找到自己的作品有点失落,于是说他会努力在市场上找到余华作品的希腊版本上架,引得众人欣慰大笑。
在雷西姆农,西川、程永新和叶子逛到一家名叫“新旧书店”的书店,一家已经经营了37年、传了三代人的书店,真是一个奇迹。
在国内我见过的书店,除了高冷的“新华书店”,没有哪一家书店能活这么久。
苏童也说,他认识很多书店老板,他们都消失在人群之中,店也不在了。
在快节奏的中国现代社会,书的市场远远没有打开,阅读的习惯也远远没有普及到位。
“新旧书店”不大,但是英语、德语、希腊语和中文的书都有,而且还有一些旧书,甚至叶子找到了一本1966年毛边版的卡赞扎基斯的诗集。
能被保存60年依然完好无损的书籍,也是一种奇迹。
就像西川老师说的:“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能够感觉到时间的跨越,你能看到书从旧到新,带给你浓重的历史感。”
余华和苏童逛到了一家漂流书屋:”Take a book, leave a book.” 两人最后放了一本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
苏童老师说:这真是既浪漫又实际的一件事情,没准看到这本书的希腊孩子,受此影响,以后成了一位翻译家,或者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
留下的看似仅仅是一本书,却也是一个神圣的文化火种,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