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辉: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滕州一中赋》赏析|尤继峰

信息参阅吧 2024-10-17 01:01:23

滕薛名郡,科圣故乡。兹我一中,邑之骄庠!仰湖山之形胜,毓秀含章;承荆漷之文漪,源远流长!跻稷下庠序之苗裔,未是溢辞;膺国家百强之学府,能遑多让!

忆我往昔,创业维艰。松柏始植,桃李初芳。开基垂统,有筚路蓝缕之功业;中西汇通,立新民弘道之黉舍。诲人不倦,百十年薪火相传;润物无声,双甲子泽惠八方。

时维新纪,盛世欣逢。运筹有士,宏韬备至。建园百亩,滋兰树蕙之沃土;广厦栉比,翰墨书香之祥址。重教倡学,铸百代千秋之公器;孜孜以求,成家国天下之脊梁。

噫吁,微吾一中,能臻煌煌!崔巍学府,人才泱泱!百十载春风化雨,弦歌不辍;四海内播其盛誉,诗赋流光。良驹奋蹄,鸿鹄振翼;齐鲁圣传,斯文永彰!

《滕州一中赋》是王学典先生倾情奉献给母校滕州一中110年华诞的贺礼。这篇赋文,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对滕州一中的文化底蕴、辉煌历程和教育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描绘。王学典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文学修养,为母校谱写了一曲充满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的深情赞歌,令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

一、内容情感品读:感人肺腑,真挚浓烈乡梓心;气势雄浑,缱绻激荡母校情。

《滕州一中赋》像一幅穿越时空、熠熠生辉的画卷,缓缓铺展于世人眼前。其间,既流淌着千年古城的深邃底蕴,又洋溢着现代教育的勃勃生机。山川之灵秀,学府之庄严,在文中交相辉映,展现出滕州一中独有的风采与辉煌。纵观全文,情感跌宕激越,行文脉络清晰。

赋的开篇交代滕州一中的地理历史背景,总写对母校历史渊源与现实成就的自豪感。滕州作为古代滕、薛两国旧址,又是墨子故乡,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栖息之所。而滕州一中,作为地方骄傲的卓越学堂,正是这片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她既有“仰湖山之形胜”的自然美景,又有“承荆漷之文漪”的人文景观,历史承传使命光荣,现实成就光彩夺目,在国内外教育界享有崇高地位与荣耀,作者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宕开一笔,回顾学校创业历史及其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崇敬。学校的创立与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先贤们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将这片土地变成了“泽惠八方”的教育乐园。作者对母校取得的成就、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和中西合璧的伟大教育实践,给予了高度赞誉。

第三段是对新时代学校蓬勃发展的讴歌。文章指出,新时代新机遇,有识之士,躬耕教坛,殚精竭虑,改善办学条件,致力于学校优质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教育事业持续投入。浓墨重彩的描述中,饱含着欣慰与赞美之情。

“重教倡学,铸百代千秋之公器;孜孜以求,成家国天下之脊梁。”这段话堪称文眼,值得玩味。“重教倡学”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滕州一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铸百代千秋之公器”,指的是培养出能够担当时代重任、造福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学术成果。“孜孜以求,成家国天下之脊梁”,师生们勤奋探索、驰而不息,在提升个人学识和能力的同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成为家国天下的砥柱栋梁。这段话警拔犀利,思想深刻,既彰显了重教倡学、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又高度概括了对学校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它犹如一盏明灯,激励师生勇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它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崇高追求,提升了滕州一中的内涵品质,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赋的尾声,总结了滕州一中厥功至伟的教育成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母校的拳拳热爱之心和无比敬仰之情。“齐鲁圣传,斯文永彰!”这响亮的结尾,将滕州一中百年辉煌的历史融入齐鲁文化、华夏文明,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直接将情感推向了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赋不仅是对滕州一中的礼赞,更是一曲献给齐鲁文化、中华文明的赞歌!

二、文化思想摭拾:仁爱如山,春风化雨蕴大雅;明德惟馨,星光璀璨绽芳华。

王学典先生作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工作,可谓当代文化巨擘。正因如此,《滕州一中赋》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例举如下。

烙印之一:《论语》之“仁爱”与“教育”思想。《滕州一中赋》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母校学子的深切关怀,这完全是厚德载物“仁爱”精神的体现。文中“诲人不倦”“润物无声”等句,颂扬了教育者无私奉献、勤勉治学的高尚品德,是对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育理念的继承。文章对母校成就的赞美,也符合《论语》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强调,即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之基。

烙印之二:《大学》之“明德”与“修身”思想。赋文中“中西汇通,立新民弘道之黉舍”的表述,不仅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更暗含了对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的重视,这与《大学》开篇即提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相契合;而“成家国天下之脊梁”的期许和“滋兰树蕙”“公器”“良驹”等比喻,都直接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这是《大学》“八目”里的内容,更强调了通过教育来启发人的内在德性,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烙印之三:《孟子》之“浩气”与“民本”思想。这种“浩然之气”,既体现在教育者的高尚情操上,也体现在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中。“良驹、鸿鹄、脊梁”等语词,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即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百十年薪火相传”更展现了学校教育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这些思想都使文章风清骨峻、正气凛然。

可以说,全文充满了积极入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

三、艺术特色管窥:铺采摛文,文化巨擘创佳作;体物写志,古今融通意传神。

“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区别于诗歌的一种文学样式。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对它有权威的解释。文中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说,所谓“赋”,是铺陈的意思;铺陈文采,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写情志。《滕州一中赋》正体现了赋的这一艺术特色。

就“铺采摛文”来说,文章词汇丰富,文采富丽,用语典雅,如“毓秀含章”“源远流长”“筚路蓝缕”等成语典故;句式上是骈偶铺陈,多用整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作者还善用优美的比喻,如以“春风化雨”喻良好教育的潜移默化,以“弦歌不辍”形容文化传承、教化育人的精神,令人回味。

就“体物写志”来说,文章托物言志,用物象寄寓情感,如“公器”“脊梁”等,表达作者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期望,激励师生们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达到了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的境界,显示了高远的志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特别能鼓舞人心。

作者胸中有丘壑,剪裁布局,章法谨严,起承转合,疏密有度,内容丰富而不显冗长,结构条理而不失灵活。表达技巧方面,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如“良驹”“鸿鹄”等形象的比喻,“松柏”“桃李”等意象的映衬,都巧妙突出了主题。作者还善于化用典故,如“稷下庠序”“新民弘道”等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文论中“博学多才,融会贯通”的创作理念,的确是一派大手笔气象。

四、美学风采巡礼:古韵悠悠绕梁间,诗词共舞;墨香袅袅盈案上,经史同辉。

再换一个角度——从美学的角度看,《滕州一中赋》堪称一块无瑕的美玉,它具有十分突出的美学特征。借用闻一多先生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对照分析,可领略一二。

一是建筑形式美。它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语)。全文共四段,每段十二句,字数大体相当。段与段之间外形匀称。在句式上,以4字句为主,兼有6+4字句,还有8+4、4+8、7+4、4+7字句等,呈现出骈偶句法的整齐美和参差错落的变化美,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二是绘画意境美。主要是指描写事物讲究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尽力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意象,营造出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的画面,湖山、荆漷、松柏、桃李、兰蕙、广厦、良驹、鸿鹄等,意象美好,志趣高洁,似乎化用了“香草美人”的写法——留下了“香草”的“香”味,同时改“美人”的幽怨为歌者的壮怀——创造了悠远的意境,惹人神思飞驰。

三是音乐格律美。主要是指文章的节奏与韵脚的和谐。每句音节的排列达成了顿挫整齐的节奏效果——赋文能激发情感,节奏是主要因素。就押韵来说,全文主要押ang韵,它属于后鼻韵母,开口呼,声音较响亮,乐感强。中间段落巧妙换韵,如第二段的“功业”与“黉舍”,第三段的“有士”与“备至”等,整齐中有变化,灵活、灵动,灵气飞扬。且以四字句始,以四字句结,浓烈的情感遥相呼应,贯注始终,有一气呵成之妙!

由闻一多先生的理论,到王学典先生的实践,这似乎表明,在最高的艺术境界里,那些文化大家的艺术创作,其精神境界总是相通的。正如当代哲学家、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提出“积淀说”,他认为美是历史的积淀,是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滕州一中赋》正契合了此说:滕州一中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特色独具;学校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身,地灵人杰;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方面,对师生寄予厚望,对学校理性定位——传道授业的教育场所,传承社会文明的圣地,孕育民族希望的摇篮——情理交融,使文章既有严谨的学术气息,又不失温暖的人文关怀;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形神兼备,水乳交融,呈现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所强调的“文质彬彬”的理想状态。

以上分析旨在说明,《滕州一中赋》在美学方面表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如入山阴道上,美不胜收。

综上所述,《滕州一中赋》志趣之高雅、语言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以及歌唱咏叹之眷眷深情,无不透露出《诗经》的风雅颂传统和《尚书》的典章之美。整篇赋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辉,这也是对《诗经》与《尚书》等古典文献文采与典章精神的现代诠释与融汇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作为新时代一件文化盛事,此赋经书画艺术大师范曾先生题写,已被滕州一中永久保存纪念。我辈书生后学,能遇见如此书文双璧合于一体的文化奇观,幸甚!幸甚!

2024年9月19日

尤继峰,滕州二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滕州市高中语文专家团队成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获枣庄市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三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有近百篇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发表,出版教学专著《高中生读写指导与教师示范》。先后获滕州市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枣庄、滕州两级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被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