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圈子因为一项新政策炸开了锅,那就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这其中提到的“双向任教”,更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所谓“双向任教”,简单来说,就是让城镇和乡村学校的老师,初中和小学的老师,来个身份互换,到对方的学校去任教一段时间。
政策规定,参与的对象是在编在岗、工作已满三年的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任教期限一般为一个学年。
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均衡教育资源,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力量。
毕竟,长期以来,大家都感受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乡村学校的老师流动性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前两天,我有个朋友,在县城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打电话跟我聊起这个事,语气里透着一股焦虑。
原来,他们学校接到了“双向任教”的任务,要求派几位老师去下面的乡镇中学支教一年。
支教本身是好事,但问题是,去不去,好像不是自己说了算。
他说,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话里话外都是希望他能“服从安排”,而且明确表示,这次去支教的经历,会作为以后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他当然明白领导的意思,可是,家里孩子还小,妻子工作也忙,这一去乡下,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不说,教学上也是个挑战。
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同,教学方法肯定也要调整。
而且,城里的学校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到了乡下,很多设备都没有,教学质量怎么保证?
我这位朋友的担忧,绝不是个例。
这两天,我在网上也看到不少人讨论“双向任教”的事。
有人说,一些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敷衍了事,在乡镇学校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教学,反而耽误了学生。
还有人担心,一些优秀的乡村教师,本来在当地教学很有经验,很有成果,结果被调到城市学校后,因为不适应环境,反而影响了教学水平。
更有网友调侃,说这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本来城里学校老师就忙不过来,这下好了,还要分身去乡下,而乡下学校的老师来了城里,也不一定能适应。
说到底,教育资源的均衡,不能只靠简单的“物理”流动,更要注重“化学”融合。
与其强制性地“双向任教”,不如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主动选择去乡村任教。
比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乡村教师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还可以建立城乡教师培训交流机制,让城乡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前段时间,我去甘肃出差,认识了一位扎根乡村小学十几年的老教师。
他告诉我,这些年,乡村学校的条件确实改善了不少,但和城里学校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最缺的,还是优秀的老师。
很多年轻老师来了待不了多久就走了,留不住人。
他说,乡村的孩子,也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来自城市的关怀,更是一份持久的陪伴,一份能够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帮助他们成长的力量。
他的话,让我很受触动。
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搞一些“一阵风”式的运动。
“双向任教”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才能真正落地,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谨慎对待。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老师,心甘情愿地走向乡村,为乡村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教学成绩90%看生源,教师最多起10%作用,换来换去基本没用!我们初中几个教学成绩最差的走关系调到市一号中学,几年就成名师了,另有名师骨干教师中考命题老师到我校成绩总是全校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