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导误治几则
作者/沈丽君
每见临床医生遇患者厌食腹胀、纳食不佳,辄用健胃消食之山楂、神曲、麦芽之类,北方习惯称为三仙,加槟榔即称为四消汤,或单用或配方,以为增进食欲消除腹胀之无尚佳品。
然此类药乃是消导之品,功在消积导滞,若无食积停滞则何需消导。
笔者根据历代医家论述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及中医辨证求因之原则,以为不无谬误。
辨证论治乃中医特色,亦是处方用药之原则,失此则是舍本而逐末,况“毒药则以本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用药如用兵》
故此类药物若有饮食积滞用之则可,无积滞者虽食少腹胀不可用之,用之则无积可消、无滞可导,徒损正气。
聊举厌食腹胀症之临床常见类型及用药原则以明误用消导之过。
1、脾虚不运
主证:厌食、乏力、倦怠嗜卧、舌淡苔白薄而润。
治法:健运脾胃。
方药:五味异功散酌加山药、砂仁之类。
临床所见此证甚多,病程较长,所谓日久伤正,治之不可滥用消导,保和、三仙、四消之类皆非所宜,惟宜培脾土以健运,稍佐利气和胃之品治之则渐愈。
若消导疏利太过则损其正,临床屡见此类病例,医者泥于消食健胃久治不愈,事与愿违,不可不引以为鉴。
2、胃阴不足
主证:饥不欲食、口干、舌燥,渴而不欲多饮,舌质红或嫩红光莹或舌中光莹或裂纹。
治法:滋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石斛、山药、芦根之类。
此证临床所见甚多,诸医多以常例选用山楂、麦芽、神曲之类,谓之健胃,实则伤津耗气徒损无益,误用芳香化浊则更伤其阴而犯虚虚之过;
重益其气则闭而碍胃;重理其气则徒伤正气;惟益胃养阴是宜,且需选用无滋腻之药,若生地、玄参之属虽可滋阴却亦腻胃尚须慎用。
石斛养胃阴而滞,山药养胃阴且益胃气平和不偏,芦根清养润降,皆属治此证之佳品,谨荐于同道酌情加用其效甚佳。
3、肝热移胃
主证:厌食口苦、呕吐、头晕、胁下胀满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降。
治法:清泻肝胆之热。
方药:泻青丸去羌防,加黄芩、竹茹、柴胡;呕逆者加生赭石、半夏以降之。
肝火一清、胃不受刑,饮食自增不必健胃消食。
4、积滞胃肠
主证:厌食腹胀,不思饮食或时腹痛,疼痛拒按,大便不行,干噫食臭,舌苔霉酱如物之霉而如酱之色,褐黑而棕。
治法:下法。
方药:大承气汤之类加减。
霉酱之苔,张路玉谓为挟食伤寒,治以下法,临床此种苔屡见不鲜,因其类似黑色,故诸医常混淆莫辨,黑苔为正黑色,温热家以为火极似水、肾水枯竭之象,主大危,或曰此苔非火极即水极,非寒极即热极,是当有别。
霉酱苔在伤寒为挟食,在杂病为食积停滞腑气不通。
案曾治一人,发热、腹胀、呕吐而拒食者数日、苔霉酱、诸医多方治之无效;余按挟食伤寒以大承气汤下之,一药而愈。
一老医自患此疾,误以为黑苔火极似水凶多吉少,吾以霉酱苔辨之,治之而愈。
此类证亦有腹胀拒食。而远非消导健胃之剂能治,当以攻下荡涤之药可愈。
5、中焦虚寒
主证:腹满时疼,厌食呕吐或下痢,口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益气健脾、温中祛寒。
方药:理中汤。腹中剧疼加川椒;腹胀满加陈皮、厚朴。
此证临床见之甚多,皆因中焦虚寒运化无权、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故耳;
用理气化浊,消食健胃之品均不能取效,下之则损阳耗阴反伤正气,只需益气健脾温中祛寒,脾阳得运则浊化气行,脾运得强胃纳自佳。
6、肝胃之气上逆
主证:厌食腹胀,呕恶口苦,舌苔双黄或白而微黄、脉弦。
治法:平肝降逆。
方药:旋复代赭汤加减。腹胀重者加枳实、厚朴;呕恶重者加竹茹、芦根;舌质红降苔黄甚加龙胆草、栀子;
使气降火消则逆止食增余证均愈,无须消导;若任意用之不异画蛇添足有害无益。
案一患食管癌手术切除后呕逆胀满,饮食不入10余日,惟靠液体维持,诸药不效,延余诊视:
见其舌质淡白苔光莹、细察之舌两侧隐现微黄薄苔,脉弦细。
以代赭旋覆汤加山药、陈皮、芦根去甘草,2剂呕止、饮食渐进、续服3剂,饮食渐增,调理20日乃愈。
7、肝气横逆
主证:胁满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口苦或酸、呕吐哕逆,不思饮食,舌苔白或微黄舌边赤,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味。
怒气伤肝,肝气横逆,横木克土宜急以上方加减治之:若日久夫治则肝血被耗、脾土渐损而成肝脾两虚之证,当用消遥散加减。
常见医治此证,初起不知用刚,久病不知用柔,只依常例利气消导致久郁伤正、妄消耗真者多矣,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