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的亚太部署被炒得沸沸扬扬,仿佛它的到来能在中国家门口掀起什么风浪。然而,从装备性能到战略背景,再到地区实际情况来看,这趟航行更像是一场“尴尬之旅”,甚至透露出欧洲海军在当今全球军事竞争中力不从心的困境。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
航母的“实力打脸”先看“戴高乐”号本身。这艘排水量仅4万吨的中型航母,被法国海军视为“骄傲”,但它的实际表现却难以令人信服。
法国戴高乐航母
动力不足:当年为了省钱,“戴高乐”号直接沿用了核潜艇反应堆的设计,结果功率不够,导致最高航速不达标。而航母的航速和机动性直接影响作战能力,特别是在需要快速调整战斗位置的情况下,这一短板堪称致命。
起降问题:服役之初,“戴高乐”号曾因飞行甲板过短无法起降E-2C预警机,只能回炉加钢板延长甲板——这一设计失误暴露了当时法国在航母建造经验上的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与美军航母的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的技术跨越相比,“戴高乐”号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类似的升级。而新型相控阵雷达、电磁弹射器等现代装备都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仅靠“戴高乐”号现有的设计,未来的技术改造潜力几乎为零。
再看看它的编队力量,这次随行的舰载机包括24架“阵风”战斗机、2架E-2C预警机和4架直升机,战斗力有限。特别是在面对亚太地区“内卷”的海军装备时,“戴高乐”号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解放军辽宁舰和山东舰早已形成体系化战斗力,福建舰正在测试阶段,电磁弹射和新一代隐形舰载机的组合让法国海军望尘莫及。就连日本也凭借“出云”级改装轻型航母组装出20架F-35B战机,而“戴高乐”号上这些“阵风”战斗机不仅没有隐形能力,在面对第五代隐形战机时毫无优势可言。
我国辽宁舰和山东舰航母
六代机话题的“社死现场”相比航母的硬件问题,法国航母编队指挥官丹尼斯在记者面前的“嘴硬”更让人尴尬。当印度记者问及中国六代机时,他声称“六代机还停留在纸上”,并试图用“原型机距离实战还有很多路要走”来为法国落后的航空技术找台阶下。
然而,这番话完全经不起推敲。中国的六代机早已在网络流传出风洞实验模型和试飞画面,无论是气动布局、隐身技术还是系统集成,都表明它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反观法国,连隐形五代机都没搞出来,所谓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项目从1999年启动,2012年首飞后却至今毫无实质性进展。说白了,丹尼斯的言论不过是为法国在航空技术上的被动局面做辩解,但这不仅无法掩盖差距,反而让他陷入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
法国航母编队指挥官丹尼斯
法国亚太部署的“战略困境”“戴高乐”号此次高调访问亚太,背后隐藏的更多是法国对国际地位的焦虑。法国试图通过这样的“象征性行为”向美国展示欧洲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换取美国对北约和欧洲安全的重视。但问题在于,这种“象征性”部署对亚太局势毫无实质性影响,甚至还可能引发外界对欧洲军事能力的质疑。
印太地区的“强者俱乐部”:法国显然低估了亚太地区的军事竞争激烈程度。这里不仅有中美俄等大国的角逐,日本、韩国、印度等区域性强国也在迅速扩充军备。解放军以“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为核心的作战能力已经让美军超级航母都不得不保持距离,更别提“戴高乐”这样吨位和性能都严重不足的中型航母了。
欧洲盟友的共同困境: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首次印太之旅就被广泛嘲笑——护航舰艇不足,舰载机数量不够,甚至还要靠美军F-35B战斗机“借人头”。而意大利“加富尔”号航母更是排水量仅2.7万吨,与其说是航母,不如说是“轻型准航母”。这些“刷存在”的欧洲舰队在亚太根本无法掀起风浪。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戴高乐”号的时代错位说到底,法国以及欧洲国家需要接受一个现实:曾经居于全球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经济、军事和技术实力快速更迭的今天,欧洲国家试图延续传统大国的“威慑”姿态,往往只会沦为笑柄。
正如中国前驻法大使卢沙野曾言,“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也尊重别人的独立自主。但法国或西方不同,习惯了从上往下俯视别人。”如今的法国似乎仍在试图用过时的地缘政治逻辑来博取存在感,却完全忽视了时代和实力的变化。
中国前驻法大使卢沙野
结语:历史性的亚太之旅?还是“历史性的失败”?
法国航母此次亚太部署,不仅暴露了自身硬件不足和战略困境,还让其对亚太地区的误判一览无遗。在全球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欧洲国家或许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与定位。
最后,法国究竟能从这场“威慑巡航”中学到什么?您认为,欧洲国家的“印太存在”是必要的地缘政治安排,还是徒劳的“面子工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基本就是工业垃圾,
还特么以为是晚清时期,派几条军舰到中国沿海转转就能予取予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