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日本,认真读过论持久战吗

理想吕 2024-08-29 02:57:04

前言

《论持久战》是作者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这部伟大著作的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逐一的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一系列观点。

这部经典著作一共5万多字,最基本、最核心的论点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争、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杂志全文刊出《论持久战》,发行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乃至平津地区——但却多次遭到国民政府和各地军政当局的禁售和扣押,《解放》的出版物也难以在边区以外的地区流行。

那么,当时在中国战场节节胜利的日本,是否注意到并认真读过这部著作呢?

态度是认真的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是当时世界各国中,第一时间注意到《论持久战》这部著作的,而且用心程度远远超过国民党。

1938年全国抗战的形势,这里就不赘言了,整体情况确实不好: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最终失守、武汉最终失守等等。而表面节节胜利之下的日本,在1938年末之前已经向中国战场投入了24个师团,本土只剩下1个近卫师团。

【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部分日本侵略者】

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和渗透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所以《论持久战》于1938年7月在部分地区发行时,日本的情报人员已经注意到了,而且日本方面的态度也很认真——《论持久战》最早的外文翻译就是日语而不是英语,译者是增田涉,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好友。

转载的速度也很快,日本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杂志社之一的《改造》(另一个是《中央公论》),就在1938年9月用了98页来刊登这部著作。不过,由于当时日本国内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以删除了一部分内容,比如日军的伤亡情况、日本现在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将会面临的更大困难等等。

至于英文版的《论持久战》要比日文版晚了5个月左右:1939年2月,由上海租界的英文报《公正评论》发表了这部著作。

【1938年在延安军政大学的演讲】

短板是一贯的

关注近现代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日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一个习惯性的短板:战术有时亮眼、战略永远拉胯。

随着1938年9月《改造》杂志对《论持久战》绝大部分内容的刊登,后续日本的《周报》、《读卖新闻》等官方杂志报刊也纷纷进行转载,但是,这些媒体只刊登了《论持久战》的一半甚至一小部分内容,从未完整地发布过。

从1938年9月开始,关注《论持久战》这部著作的日本人士大致有三种:

在中国作战的少数日本高级将领负责情报收集和分析的部分人员日本本土的一部分政界和军界人士

【1938年冬季,侵华日军占领了更多的大城市】

有两点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部著作的重视度方面,日本本土的比中国战场的多;政界人士明显比军界人士多——这肯定跟当时的战场形势一边倒有很大关系。有些朋友说部分日本皇室成员也关注了这部著作,比如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那其实是1943年的事情了。

关注和研究《论持久战》的日本人士,在当时并没有看到这部著作伟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反而更关心其中的战术启发,比如游击战与运动战等方面。

在吃够了敌后游击战、运动战的苦头后,侵华日军将注意力放在对《论持久战》的战术分析方面。日军认为自己受到了启发,所以制定了专门针对游击战和少量运动战的《游击战条令》,而且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条战术命令:游击部队应按敌之进退——择机行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1939年侵华日军在安徽安庆】

对于这一条的十六个字,实在无话可说:这就是把这部伟大著作中涉及的一小部分战术指导进行了日文翻译,然后没打招呼就拿过来自己直接用了。

这里还要提及一个侵华日军的重要人物——冈村宁次。

关于岗村宁次与《论持久战》,还有一个小故事:1940年7月,岗村宁次升任日本陆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时,前任司令官多田骏临行前曾想赠送给岗村宁次一本《论持久战》,岗村宁次婉拒后告诉多田骏,我自己也有一本,只不过你这本还是新的,我的那本已经要快翻烂了。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无论是《冈村宁次回忆录》,还是《华北治安战》,都没有提及此事——作为两任司令官交接的重要时刻,如果真有此事,一定会被记载下来的。

但是,冈村宁次绝对是反复阅读和研究过《论持久战》的。后来冈村宁次在华北实施的包括清乡、蚕食、扫荡等政策(尤其是三光政策在内的各种措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日本无条件投降:走在最前者就是冈村宁次】

结局是注定的

从1938年《论持久战》诞生算起,至少4年时间内,日本方面只认真转载和阅读、只想从中吸取战术分析,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前面聊过,是一种历史习惯,对战术重度重视,甚至在某些时刻能够做到极致;对战略不仅是盲目,而且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日本还有战略盲点,也就是根本看不到。

第二个原因是眼前的战场胜利和表面的工业相对优势。从1938年到1942年,日本不仅在中国战场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甚至在1941年12月主动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后,至少在1942年内,还能与当时经济和工业实力稳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打得有来有回、难分胜负。

【1940年侵华日军在江西作战】

时间进入1943年,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以化名(比如若彬参谋,就是他的化名之一)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知道了很多有关的抗战著作,其中就有《论持久战》。

他一边详细了解当时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一边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从而知道了八路军的抗战理念,结果很意外:三笠宫对日本战局的未来表示绝望,也就是已经失去了未来获胜的可能性。

【年轻时的三笠宫崇仁亲王】

1944年1月,三笠宫在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干部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说:在我看来,目前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延安对阵的。结局可想而知,三笠宫的这篇讲话稿作为危险文书被没收,直到1994年才重新发表出来。

日本战败后,一些甲级战犯依然在采访时信口雌黄,认为自己只是败给了财力和武力更强大的美国,完全不明白今天败给中国的结局,早就在1938年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晚年的三笠宫崇仁亲王(中间者)】

结语

日本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和体会《论持久战》,是在抗美援朝以后了。他们没有想到新生的、一穷二白的中国能够击败军事和经济都是世界第一的国家。只有当更强的强者出现时,日本才会恍然大悟:必须从头学习和研究《论持久战》,以此来向强者学习。

对于我们而言,80多年前《论持久战》的作者就告诉所有同胞: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时至今日,《论持久战》对我们当下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面对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坚持循序渐进和不急不躁,坚信所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将失败,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