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几乎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那是两面包夹知识 2024-11-20 04:08:16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冬天,即使在科技这么发达的现在,都是比较难熬的一个季节。早餐刚做好,就因为玩了几分钟手机,再入口就变凉了。一出门寒风扑面,但是幸好可以钻进车里,空调一开,又暖和了。

那么,假如穿越回到宋朝以前,你能猜出冬天该怎么度过吗?以前连棉花都少的可怜,现在被我们淘汰的棉袄,古人甚至都穿不上,以前的世界应该比现在更加寒冷,历史上还出现了几个“小冰期”,在那样极低的温度下,人们如何生存?

«——【·古人过冬·】——»

有句话说人分三六九等,在如今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这句话仿佛已经过时了,但是对古人来说,这种“等级”的差距可就太明显了,从过冬的方式就能看出来。

富人自然不担心这些,不管是房子的选材,室内的保暖,出行的工具,还是个人的穿衣,都有的是方法让自己冻不着。

就拿王公贵族来说,记得电视剧《美人心计》有一段讲了因为窦漪房深受大王宠爱,就连住处都升级成了椒房殿,“椒房”一般是皇后的住所,所以这一恩赐也被称为“椒房之宠”。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辣椒,这里的椒房,就是用花椒和泥涂抹到房子的内壁,一来有保暖的功效,散发的味道还好闻又杀菌,据说也有保健的意思;二来花椒树生命力顽强也寓意多子多福,还有祈求身体强健的意思。这样的房子,住在里面都是种享受。

而且冬天,烧的不管是木炭、黑炭还是金丝碳,富裕的人家总能烧得起。大家族的小姐夫人们冬天还会随身带着汤婆子暖手,简直是最初的“热水袋”。

在饮食方面,也很有讲究,比如冬天的牛羊肉、参汤、各种滋补美味用来给身体多加一层防护,体质健壮了,就能更好的抵御寒冷。

出行也不用担心,有马车,马车上也有温暖的内饰和保温挡风的帘子,又有驾马车的小厮,所以基本在出行的途中也冻不着。

至于穿戴,冬天没有棉衣的时代,我们会把目光转向动物身上,那厚厚的毛皮,是动物度过寒冬的“保护罩”,给人类也同样适用。所以古代有各种狐裘、兔绒、狼氅、貂皮大衣等等保暖的衣服。

“皮草”在任何时代都是昂贵的东西,《西游记》中记载了悟空刚拜师时,唐僧给他缝制了一件虎皮的衣服,悟空穿上高兴地上蹿下跳,“虎皮”在任何朝代可都是顶级的皮草。但这些东西再暖和,却是和穷人无缘的。

如果我们穿越到宋朝以前,当做一个平民,冬天对我们来说可能会很难熬。

«——【·平民的过冬方式·】——»

遥远的商朝,人们就像动物一样,在挖掘的洞穴中居住,以抵御寒冷,洞穴里面的温度比较恒定,也能阻挡住呼号的冷风,里面再烧点木柴,除了会有烟雾,保暖还是不错的。

后来的人,逐渐发明出了各种取暖的用具,火盆、热炕、铜炉等等器具,屋子里也可以铺上稻草用以御寒,取暖方式变得多样化。

在明朝以前,棉花的种植范围是非常少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才开始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大概就是因为穷苦日子过多了,深知寒冬的难熬,又发现了棉花的保暖性。

没有棉衣之前,人们的御寒衣物来自葛、麻、丝、和动物毛皮。尤其是藤类植物,生长很快,纤维长又有韧性,价格十分低廉,是用来制作衣服的常用材料。但是这种材质的衣服单薄,适合夏天,冬天怎么办呢?

和现在类似,就是往里面填充东西。质量好的丝絮买不起,那就买点“边角料”,那些剿丝剩下的陈年破絮被叫做“缊”,就是被来当做填充物的。

但是这些杂碎的布料,听起来就知道并不暖和。初中教材里《送东阳马生序》里就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作者是明朝人,小时候穿的还是缊袍呢,可见棉衣的稀缺。

实际上,在汉朝时期,棉花就已经出现在东亚大地上了,《后汉书》里就记载了海南岛向汉武帝进贡棉花的事情。但是,从汉到宋期间,棉花一般在南方地区种植,而且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很缓慢,宋朝也有人发现了棉花的优势,保暖、易纺织、还不用像养蚕一样小心谨慎。

所以在元末,棉花制品多了起来,还被制成了军需物资,后来经过朱元璋的推动,棉花这个农作物的地位更高了,在洪武年间,棉花就走近了千家万户。大家在冬天就不用挤挤挨挨靠抖取暖了。

古代的冬天或许能冷到零下十几度,虽然比较难熬,但是冬天也正是难得的不用农忙的休息日子,不同的人在寒冬里也有着不同的取乐方式。因此也有很多诗词歌赋和经典故事流传下来。

比如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流传千年,不负才女之名。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文人情怀,专门划着一艘小船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遇到了同样赏雪的人士,感慨难忘而写出名篇。也有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对炉饮酒取暖。

再比如,程门立雪、雪中送炭等各种故事流传至今。古人在饱受寒冷的折磨之时也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家境贫寒,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后来还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结语·】——»

古人在应对寒冷时也发挥出了各种聪明才智,火炉等取暖方式也沿袭到了现在。寒冷虽然难熬,但是人心却是热的。人类总会想方设法与寒冷作斗争。

参考:

广东共青团:古代中国没有棉花的时候,靠什么挺过寒冬? 2018-11-02

光明网:小雪至!看古人如何诗意过冬 2023-11-22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