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洋芋”、“地豆子”、“马铃薯”……这种餐桌上常见的块茎作物,拥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别称,但是最广泛的称呼还是——土豆。
从安第斯山脉的高原到欧洲的餐桌,再到中国的田间地头,土豆在不同的国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土豆对欧洲人而言非同一般,还诱发过法国大革命。
但是,为何在德国,土豆是国民挚爱,餐桌上的常客;而在中国,它却只是厨房里的配角?
«——【·土豆的历史·】——»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这种来自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奇特作物带回了欧洲。随后,在大约17世纪,土豆的足迹延伸至亚洲,开启了它在东方的道路。
土豆的“老家”安第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这些条件恰好构成了土豆理想的生长环境。而一旦气温超过25摄氏度,土豆的生长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可能出现死亡。
欧洲的德国、东欧、爱尔兰等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凉爽湿润的气候,与土豆的习性完美契合。这为土豆在这些地区的主食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明朝时期,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平均气温超过15摄氏度,夏季气温更是屡屡突破25摄氏度大关。即便是在华北地区,每年也有大约六十天的时间气温超过25摄氏度。
这种高温环境并不太适合土豆生长。土豆喜湿润,而中国的华北、西北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都时常面临干旱的威胁。
而欧洲的那些“土豆国”,干旱发生率较低,为土豆的稳定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欧洲地区稳定的低温环境,不仅有利于土豆生长,也减缓了土豆退化现象的发生。
初到欧洲,土豆并不受待见。它其貌不扬的外表,看起来就本本分分不怎么美味,甚至被冠以“撒旦的苹果”的恶名。
事情总有转折点,16世纪至18世纪的小冰期,却彻底改变了欧洲人对土豆的看法。持续的低温导致粮食歉收,饥荒肆虐,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这种原本被嫌弃的作物。
为了生存下去,不吃也得吃,土豆就这样逐渐被欧洲人所接受,并最终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特别是在爱尔兰,由于高地气候非常适合土豆种植,当地人对土豆的依赖性极高。
在中国,尽管也经历了两百年的小冰期和连绵不断的饥荒,但土豆的命运却与欧洲截然不同。生长环境的不适宜导致土豆产量不稳定,难以成为主食。因此,土豆在中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看天吃饭的辅食作物,难以承担起养活一方百姓的重任。
同期引入的红薯,则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其耐旱、喜温的特性,使其在中国的推广和种植都相对顺利,即使是作为救荒作物,也比土豆更适合中国的大环境。红薯的成功,也凸显了土豆在气候适应性上的劣势。
大航海时代的兴盛,使得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欧洲可以获得来自南美的多种土豆品种。这种基因多样性,为欧洲应对土豆退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即使某些品种因为病毒积累而退化,其他品种仍能保持产量。
而在中国,由于获取土豆品种的途径有限,基因多样性不足,一旦出现退化,就会对土豆种植造成较大影响。
另外,土豆在法国的发展也非常戏剧。土豆传到法国之后,应得了路易十六和他王妃的喜爱,但是在1798法国大革命爆发,闹得激烈时这两位被送上了断头台。而法国大革命最根本的原因是大范围的饥荒。
路易十六夫妇虽然喜爱土豆,但是还没来得及提出靠土豆解决饥荒这个策略,民众不需要这位无法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君主,所以,他们联合起来解决了路易十六。
如果时间倒退,路易十六早早推广土豆的种植,产量高的土豆也许就能让法国人维持生计,也就不会发生大革命了。
«——【·土豆的不同角色·】——»
德国,堪称“土豆王国”。从家常便饭到高级餐厅,土豆的身影无处不在。水煮土豆、土豆泥、薯条、炸薯角……德国人将土豆的烹饪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对土豆的“执念”,也反映了土豆在德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除了传统的德式做法,德国食堂也会提供一些国际口味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披萨、泰国炒粉、印度咖喱等,但土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在中国,土豆通常被作为一种蔬菜,用来炒土豆丝、炖牛腩、做椒盐土豆饼等。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土豆菜品,但总体而言,土豆在中国的烹饪方式相对简单,缺乏像德国那样使用广泛。这也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更注重米饭和面食有关。
对于习惯了以土豆为主食的德国人来说,来到中国后,可能会对缺乏土豆的饮食感到不适应。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德国大量的土豆菜肴,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有些单调乏味。
食物,不仅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土豆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角色,也折射出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心理。
从路边小吃到米其林餐厅,土豆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德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也融入了德国的文化和历史。啤酒节期间,烤鸡、烤鸭和土豆的组合,成为了节日庆典的标配。周五,为了纪念耶稣受难日,德国人会选择吃鱼,而鱼的最佳拍档,依然是土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走出国门,也将土豆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饮食,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对移居德国的华人来说,德国的饮食文化无疑是一种挑战。从最初的消化不良,到逐渐适应大口吃肉、大口吃土豆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
«——【·结论·】——»
从德国的花式土豆料理,到中国的家常土豆菜肴,土豆以圆润的身体,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味蕾需求。
在202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农业组织做出决定,将设立国际马铃薯日,以庆祝土豆对世界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年5月30日,有人专门给土豆过节,看来不起眼的农作物,也是不能被小瞧的。
参考:
东方出版社:
农视网:今天,土豆是主角!可别小瞧了它→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