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写了一篇《》,有朋友在评论区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守约”是“节约之约”或“简约之约”,对于这种探讨,我向来是欢迎的。在《孟子》里另外一处的“守约”就是《公孙丑》篇中论“勇”的那一段,我已经在《》一文中详细解释过了, “守约”就是“遵守约束”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一下引起争议的这段话:
孟子曰: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本来这段我是讨论“下带”一词的含义,现在则是探讨“守约”一词。从上下文来看,以下两句话是对应的: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对应“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这“君子之守”指的就是前面的“守约”。
其实在那个时期的文言文里, “约”绝大多数时候是“约定”(盟约)、 “约束”的意思,而“简”和“节”才是“简约”和“节约”的意思!我们就从《论语》里来找证据好了: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 “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 “雍之言然。”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是不是很明显?上述语句中的“简”和“节”才是“简约”、“节约”的意思,接下来我们看“约”: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前面三句的意思就是“用礼仪进行约束”,而最后一段里面的“约”是“泰”的反义词, “泰”是“泰然、自在”的意思,所以“约”就是“约束、拘谨”的意思。但接下来的两处同样来自于《里仁》篇中的“约”就很值得来分析一下了:
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目前这句话普遍认同的解释是:孔子说: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其逻辑当然就是受到前面那三句的影响。在揭晓我的解释之前,先来看看近代学者的解读:
杨伯峻: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两个意义:(甲)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荀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孔子说: “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钱穆:约,检束义。收敛,不放纵。着实,不浮泛。凡谨言慎行皆是约。处财用为俭约。从事学问事业为守约。鲜,少也。人能以约自守,则所失自少矣。孔子说: “由检约而差失的人很少了。”
我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呢?此处的“约”是“约定”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孔子说: “君子有了约定却失信的很少。”
我为什么会这么翻译?因为我编写《论语重读》的核心观点就是:《论语》里没有单独金句!所以要上下句连在一起看: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一句的意思是:孔子说: “古代的君子不轻易发表言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说了却做不到为耻。”
第三句的意思是:孔子说: “君子想要说话谨慎而做事情行动敏捷。”
这中间的第二句难道不该是体现君子“言出必行”的意思吗?所以“君子有了约定却失约的情况很少”才是连贯上下句的最佳注解。我们再来看《论语》里最后一处的“约”: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说: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在贫困的环境久待,也不能长久地保持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行仁德,有智慧的人会做有利于仁德的事。”
朱熹集注: “约,穷困也。”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 “处约不戚,闻宠不欣。”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伤胡谐之》: “处约志不渝,接广情无忤。”所以以上两个例证的关键是“处约”一词的含义:
“不可以久处约”,当然就是第一种“生活在穷困之中”的意思,即“处于穷困”。那么第二种“根据约定”的意思最早又出自于哪个例证呢?
《韩非子·八奸》: “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
在韩非子的这篇“八奸”里,指出了君主身边的八种祸乱朝纲的“奸行”,其中一类就是“父兄”,整段关于“父兄”的话如下:
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犯其主,此之谓"父兄"。
大概意思如下:
第三种是父兄。什么叫父兄?就是指君主的兄弟叔伯,他们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大臣和朝廷的官吏,是与君主谋划国家政事的人。这些人都竭尽全力参与议政,而君主一定会听从。做臣子的用音乐美女来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又用花言巧语来笼络大臣和朝廷官吏,让他们按约定说项,事成之后就进爵加禄,这样来怂恿他们,使他们干扰君主,这就叫“父兄”。
以上所有的“约”,除了“处约”的“约”表示“穷困”,与“节约”还算沾点边,其他的要么是“约束”,要么是“约定”。所以“守约”要么是“遵守约束”,要么就是“遵守约定”。如何正确理解“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这句话呢?我之前有提醒,现在要分析其所对应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这句话。
“修其身而天下平”这句话当然就要联系到《大学》的核心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做到“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
可见“修身”关键是“正其心”和“以中庸之道”而不是“生活简朴”!君子是不反对“生财”的,只不过要“取之有道”罢了!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君子从修身到平天下,按儒家的理念不就是通过“遵守礼仪之约束”来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