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从今天开始,将刊出记者严冰的文章。
当年,严冰担任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
已过了不惑之年,年纪确实并不算小。
但他同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和责任感。
不但照样下到基层采写一篇一篇稿件,
而且干劲还特别大,前后共写了9篇!
今天是他采写的《我给盲人当志愿者》,
后面我们还将刊发他写的另三篇文章。
请大家读一读确实写得相当扎实精彩。
我给盲人当志愿者
本报记者 严冰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10 《微观中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视障人士训练营的朋友们,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和他们一起度过了15天的难忘时光,他们坚强、乐观、敏锐、诚恳,富有才华,充满梦想,渴望交流,特别懂得感谢。我和他们一起感受人情的冷暖,体验生活的艰辛,消融在一种由友善、温馨、奋斗、感恩勾勒的美好情愫中,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发自心底的感动。
不同寻常的媒体见面会
两个盲人主持人的潇洒幽默和他们讲述的令人震撼的动人故事让我逐渐走进盲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既然遭遇了比常人更大的障碍,就必须拿出比常人更大的刚强。
那是一个北京夏日的午后,在位于南城的一座普通居民楼里(视障人工作室所在地)将要举行一场不同寻常的媒体见面会。
楼里很寂静,让人有几分不安,按照指定的地址,我到了六楼,更让我一惊,并以为是走错了地方,因为几个一脸盲态的视障人迎了上来。我说我是媒体的,要参加一个媒体见面会,这几个人更热情了,首先递过来的是一瓶矿泉水,然后是文字材料,那上面写着:“视障人制作广播节目训练营开营。”
我到得较早,被引领到客厅的沙发上坐定,一位拄着双拐的壮实的年轻人首先热情地迎了上来,递过名片,那上面写着:“北京一加一视障人声音工作室负责人:解岩”,难道他就是材料上介绍的:曾是IT精英,2001年罹患骨癌后成为双拐辅行的残障人士?!
因为面临开营前的千头万绪,解岩给我介绍训练营的情况时不断被其他工作人员所打断,解岩一再向我道歉,我发现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是视障人士,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一位全盲的男士对周围人说:“请帮我导行一下,别撞了别人。”我急忙帮他带路,心中暗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被绊倒,而是别人不被碰到。其他人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其中一个外国人也在和大家一起忙碌着,他汉语名字叫郝曦,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中文说得极好,不看长相绝不知道是个外国人,他没带名片,但主动要给我留联系方式,他也是个低视力人士,摘下眼镜,离纸张近近地留了手机和邮箱,他一脸诚恳忠厚的态度,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在人。
媒体见面会开始了,主持人是工作室的一男一女两个盲人,男的(后来知道,他叫青风,北京联合大学按摩专业本科毕业)说:“我们从小就与收音机为伴,我们多么渴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播音员、一个主持人啊!”女的(她叫李宁,和青风是同学)说:“今天,在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制作声音节目训练营开营了,我们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我们可要好好学哦!”说这话时,穿着鲜艳的紫红色连衣裙的她提高了声调,并攥紧了拳头。两位主持人还为记者讲述,自己的一位同伴自幼学习优异,上大一时视力急剧下降,靠着热心同学轮流念书给她听,坚持完成了大学学业;另一位同伴身上永远揣着两件宝贝:望远镜和放大镜,靠着这两件宝贝,坚持学习和工作;更讲述了盲人渴望通过从事广播、翻译、心理咨询等行业融入社会的强烈渴望。
李宁采访“老马”。 李建彬 摄
两个年轻的主持人虽然看不到我们记者感动的含泪的表情,可他们是那么挥洒、那么诙谐、那么流畅、那么大方,在他们的巧妙穿插安排下,来自乌鲁木齐独自旅行40多小时赶来上课的女同学、来自南昌盲校的送同学的老师、孩子的家长一一面带微笑走上前台发表感言。
我起劲地鼓掌,因为这是我平生参加的最感人的一次媒体见面会。短短几十分钟的接触,让我从惊诧中醒来,我意识到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关爱、友善和奋斗的人群中,我同时做出一个决定:要成为训练营的一名志愿者。
我当即给报社老总打了电话,述说了我的感动,他立即同意了我的选题,并鼓励我当一个真正的志愿者,我随即把老总的肯定和我的想法告诉了解岩,解岩说:“好啊,好啊,当然欢迎了,帮我们带孩子。”
牵手
初次与盲人牵手,就让我感受了人情的冷暖……
第二天,我便作为志愿者“上岗”了。当我再一次走进了这幢普通的居民楼,刚走出电梯,就听见从寂静的楼道里传出好听的朗诵的声音:
懂事起/就有这样一个梦/一个不切实际的广播梦/那时候/天真无邪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努力,再努力/当岁月的利剑渐渐炼成/我也随着岁月渐渐长大/却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如此可笑/梦想之船该从何处出发/梦想之船将停泊在哪一个避风的港湾/我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继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可以微笑面对/因为梦想的彼岸有了方向/追梦的心灵从此不必感伤/圆梦/又是一段新的旅程……
原来,这是独自一人从乌鲁木齐赶来的陈丽丽正在北京传媒大学老师的辅导下摸着盲板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诗:《离梦想的距离》,学习如何通过语音、声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上完朗读课,孩子们还要学习通过盲人软件使用电脑。晚上,我要送他们回驻地,我这是第一次为盲人导行,与他们牵手。因为我拽他们的手太僵硬,苏腾阳和陈丽丽都说:“严老师,别紧张,您右臂自然下垂,我们扶着就行了。”
苏腾阳14岁,全盲,老家河北衡水,现就读于天津盲校,他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每当他在周围听到熟悉的话音,就会憨厚地笑着凑过去,打个招呼:“你好!”他有着好听的男中音,将来想当主持人,他过几天就会返回天津,主持一个大型残疾人文艺演出。
陈丽丽,20岁,全盲,老家浙江舟山,现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针灸按摩专业,她爱笑,笑起来十分动人,有着银铃般的嗓音,会写诗、散文,毕业后想先开个按摩店,自食其力,将来想当个作家。她刚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恋爱,自写小诗《缘》,述说心曲,等着“你从唇边发出心语/再决定/是否该紧紧拥抱你。”她特别渴望早日拥有甜蜜的爱情。
当晚,我挽着小苏,小苏又挽着丽丽,和训练营的其他营员一行10多人走出了楼门。小苏问我:“您也是训练营的老师吗?”
我说:“不是,我是志愿者,也是报社的记者。”
“哪个报社的?”小苏好奇地追问。
“我是人民日报的。”
“就是我听新闻联播时经常听到,要对国家重大事件发表社论的人民日报?”
我说是,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人民日报有了盲文版,小苏他们就可以“看”到人民日报了。
正说着,要过小区的栅栏门时,因为我们动作较慢,一个50多岁的妇女不耐烦了:“怎么碰上这么帮人?!”在过马路时,头一辆汽车稳稳地停住了,可后面的车却把喇叭按得震天价响,我听着都发慌,不知这蛮横粗野的催促会给视障人心中带来多大的恐慌?!
过了马路,虽然盲道上一点都不畅通,可有志愿者的牵引,我们仍然平稳向前缓行。丽丽告诉我,一次,她独自一人乘火车读盲文,听到旁边一名旅客用调侃的语气打手机:“我没忙什么,正在火车上看瞎子写盲文。”对这些现象,我无言,只想说,对残疾人的态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虽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向着更文明的目标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低素质、不文明的人群还大量存在,不文明现象的消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用一颗心代替一双眼
吃完快餐,我看见他们摸索着向路边走去,原来是在寻找垃圾箱,他们宁肯自己麻烦,也不污染环境……
在训练营的第一个周末,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晴空万里,许多人正在放风筝,天空中彩筝翩翩起舞,我一边牵着苏腾阳的手,一边就像导游一样介绍到:“广场上正在放风筝。”
“风筝?”小苏有些困惑。
我连忙解释到:“就是把纸张裁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拴一根绳,在天上飘。”
为了让小苏有触觉的体会,我又找到附近正在放风筝的师傅:“能让他摸一下风筝吗?”我知道,在平时,这是一个不太合理的要求,可小苏在旁,我又不想做更多的解释,尤其不想说出“盲人、看不到”等字眼。
没想到放筝人看出了原委,用不着我解释,立即爽快地说:“可以,可以。我知道,我知道。”
这是一个鸟状的风筝,小苏仔仔细细围着风筝的边缘摸了几遍,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我这才谢过放筝人,继续前行。
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下,青风拿着话筒来采访苏腾阳了。
“你能给我们的盲人听众形容一下华表上狮子的形状吗?”青风递过话筒,潇洒地提问。
我急忙牵着小苏的手,踮起脚尖,让他抚摸石狮子。
“它有圆圆的脑袋,粗壮的四条腿,像四根柱子。”小苏微笑作答了。
“它的腿是立着的,还是蜷着的?”青风继续发问了。
我急忙把小苏的手移向狮子的四肢,小苏迅速摸了一下,立即心里有了数:“一条腿是蜷着的,其余的腿是立着的。”
青风满意了,又挂着采访机,举着话筒,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去采访别的营员了。
当天,我还惊奇地发现,在休息的间隙,大家吃一点东西,没有一个视障人随手乱扔垃圾的,他们宁肯摸索着到路边寻找垃圾箱,也决不污染了环境。
在返回的路上,一位志愿者动情地对我说:“我到训练营作志愿者本来是来付出奉献的,没想到,得到的更多,尤其是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今后可以从容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更懂得在知足惜福中感恩。我马上就要签署协议,生后捐献眼角膜。现在,还要用我们的一颗心代替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更多地拥抱、融入美好的世界。”
在网络广播直播间
“其实我们很幸福,还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最苦的是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盲人,他们更需要帮助。”
训练营里的学习还有一项重要实践内容就是到网络广播的直播间去接受访谈并与网上听众面对面交流。一到这家给大学生听的网络电台,年轻的男女主持人就热情地迎了出来,和大家一一握手:“你好!你好!”我则被特批进入直播间拍照。
动人的音乐戛然而止后,主持人介绍说:“今天我们直播间来了许多特殊的客人,现在先让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我是来自北京盲人学校的白小婉,我最想跟大家说:我希望用我手中的笔,用我写的文章将快乐传播给大家。”
“我是来自哈尔滨的周小微,现在就读于青岛盲校,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就是我——小微。”
“我叫顾永健,来自北京,我想对大家说,今后无论是面对广播,还是面对人生,态度决定一切。”
“我叫马梦洁,我家在新疆,我现在在青岛盲校读高中一年级。我希望听众朋友们支持我,更支持我的节目,我会多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叫乔玉,我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我最想说,盲人什么都能做,请相信盲人,盲人没有你们心目中想象的那么什么都不能干,我们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别的我们还是健全的。”
“我叫覃丽,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我想对朋友们说,哪里有快乐,哪里就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有更多的欢乐。”
“我是来自天津的沈悦婷,我想对大家说,快乐是我的,快乐是你的,快乐是我们大家的,希望我的快乐能够影响到你。”
“我是裕焓,来自北京,甜美的声音,酸甜的季节,酸酸甜甜就是快乐的我,我希望和你们一起聊天,共同分享快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阎加威的感言:“其实我们很幸福,还能得到这么多学习培训的机会,最苦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几百万盲人,他们更需要帮助。”
然后,主持人为听众播放了大家自制的广播节目,有街头随机采访的,有采访就业中心了解盲人就业的,有辗转几个小时车程坐公共汽车到郊区采访盲人做饭的。
因为有节目预告,网上在线收听的大学生还真不少,他们纷纷留言,有的说:“本来想他们会自卑、会苦闷,没想到他们是这么快乐、自信,懂得关心他人。联想到一些自杀的大学生,我相信,如果之前能够和他们有过这样的交流,一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主持人的鼓励下,张炯、刘竞等几个爱唱的营员唱了起来: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隐形的翅膀》)“命运是不能改变/又何必再留恋/淡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多少痛的危险/你慢慢用心去领会/会找到最深的体验/如果你有点疲倦/就把双手紧紧搁在我的双肩/让指间传递的爱/深深去温暖你的心田/只要相信自己/有爱就有明天/虽然幸福这么远那么甜……(《幸福这么远那么甜》)
盲童的歌声透过网络,通过电波,飞翔在北京夏夜的夜空……
长城上 小河边
为盲人导行一天,确实有点累,没想到的是,我这个志愿者被盲人青风关心了一把,他说:“今天可把严老师累坏了,我是学按摩的,让我给您做个按摩吧。”
在训练营的第二个周末转眼就到了,一早,我就赶到孩子们的驻地,带他们去吃早点,油饼、馄饨、豆浆,孩子们吃得很香,过了一会儿,来自一家世界著名公司的志愿者赶来了,我们登上了由他们租来的大轿车前往慕田峪长城。
我们登上了长城 李建彬 摄
我今天的任务是带陈丽丽,到了山脚下,一下车,丽丽就说:“北京人的吆喝声真好听啊!”我这才注意到在通向山上的山路两旁摆满了摊位,毛茸茸的小熊猫玩具蹲在摊位上十分逗人,我一边问丽丽:“你知道熊猫吗?”一边把玩具递到了她手里,丽丽一触摸到小熊猫那毛茸茸的身体,立刻露出惊喜的笑容,我见丽丽喜欢,就向小贩询价,丽丽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急忙说:“不要,行李多,不好带。”我坚持买了一个“小熊猫”给丽丽,丽丽由衷地感谢说:“谢谢严老师!”
丽丽兴奋地触摸长城 李建彬 摄
这天是个大晴天,蜿蜒的长城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的辉映下显得分外雄伟,丽丽虽然无法目睹这壮丽的大好河山,由于自小的疾患使她也无法更多地通过我的介绍感知长城的雄伟,但她可以抚摸着砖墙一路前行,经过垛口时她还要反复抚摸,用触觉去触摸历史,她惊奇然而喜悦地说:“真奇怪啊,和模型上不太一样,一定是模型不够准确。”
视障人在志愿者引导下登上长城 李建彬 摄
从长城下来,我们又到附近的一处“山吧”就餐,过桥的时候,丽丽听到流水的声音就高兴地对我说:“要是在学校也能听到这叮咚的泉水声就好了。”就餐的时候,我主要照顾丽丽,但我发现其他几个视障人时常碗里空空,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为了让他们更多品尝乡野风味,我不断绕着桌子为他们添菜加饭。青风、李宁他们几个立刻感受到了,不断地劝我:“严老师,您别管我们了,您自己多吃点吧。”可同桌的几个明眼人却有视无睹,先吃自己的,先聊自己的。青风回到驻地,还对我说:“今天可把严老师累坏了,我是学按摩的,让我给您做个按摩吧。”
更多的志愿者都有一颗关爱的心,吃完饭,就带着孩子们到河滩上去荡秋千,孩子们在志愿者的精心呵护下,向空中“飞”去,人人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河边响起一片欢声笑语,路人也投来惊羡的目光。
在帮助孩子们荡秋千的志愿者中,我还结识了外国人“老马”,他是这家著名公司的总裁,也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当解岩找到老马时,为他播放了孩子们自制的广播作品,解岩走后,秘书发现老马呜呜地哭了起来。我问老马为什么这么受感动,他说:“有些人遇到了很小很小一点障碍,就怨气冲天,怨天尤人;可他们遇到了很大很大的障碍,走出每一步都要付出许多的艰辛,却乐观、积极、努力、向上。”
送别
年轻的手握在了一起,是那样不舍,可彼此闪动的泪光、眷恋的表情却相对无睹,只有旁人感知得到,这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从慕田峪回来,一下车,年龄最小、平时爱说爱笑的韩东就拉着解岩的手哭了起来,因为训练营的最后一项活动已经结束,家在北京的韩东妈妈马上就要来接他回家了。
“你家在北京,离我们最近,你最不该哭了。”解岩说。
“我舍不得你们,也舍不得他们。”韩东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今天分手不知何时再见了。
回到训练营,韩东妈妈已经来了,好劝歹劝韩东不哭了,临走留了周磊(来自美国的志愿者)的美国联系方式,他是怀揣着一个留学梦走的,因为周磊答应他,等他学好英语,带他去美国留学。
多数外地同学得第二天上路,回到驻地,就聚到一个房间说笑起来。不知是谁提议,一人唱一首歌吧,不管是主动,还是羞涩,大家接连唱了起来,盲童的歌声飞翔在北京夏夜的夜空,憨厚的张炯唱了一首《盲童的心愿》:“面对妈妈,不见妈妈,只能用双手抚摸你忧伤的面颊;面对妈妈,不见妈妈,只能用声音分辨你勤劳的步伐……”想当歌星的张炯深情的歌声让原本欢快的情绪增添一丝伤感的共鸣。我也给大家唱了一首《明天会更好》,祝愿可爱的孩子们美梦成真,幸福一生!
第二天一早,我又赶到宾馆,大家正在收拾行装,房间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宾馆女服务员搂着孩子们的肩膀说:“真舍不得你们走啊!”我正帮助张炯整理行李,阎加威摸索着进了房间:“我要和张炯说几句悄悄话。”两人相搀着、摸索着向门外走去,过了一会儿,张炯回来了,我问他:“能透露一点吗?”他说:“加威说,今天大家要分手了,他很不舍,彼此留了联系方式。”
我们又一次来到训练营,他们在这里度过了15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今天还将从这里返航。
顾永建和张惠雯的父母来接了,离别时,他俩循声走进里间屋,向坐在那里的张炯、阎加威、白小婉、陈丽丽挥手告别,张炯他们急忙站起来,向着说话的方向迎了过去,年轻的手握在了一起,是那样不舍,可彼此闪动的泪光、眷恋的表情却相对无睹,只有旁人感知得到,这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阎加威他们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送到电梯口,不断地挥手、挥手……
过一会儿,白小婉残疾的父亲就会开着残疾车拉着年迈的奶奶来接小婉(因为父亲上不了楼),张炯则要独自一人坐一夜的长途汽车返回河南周口的老家,阎加威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营的,他要坐晚上的火车回到太原,他还要利用暑假到按摩店打工,挣下学期的学费。
我的任务是送陈丽丽和沈悦婷,他们要乘火车去天津。在车站,除了上电动滚梯的时候,丽丽重心不稳,踉跄了一下,还算顺利登上了列车,我帮他们把行李(丽丽是个孝顺的孩子,为父母采购了许多新疆特产)放好,就找到乘务员说:“一号座位是全盲旅客,二号是低视力,请您照顾一下。”乘务员走进车厢认了一下人,我看着她关切凝重的表情,稍稍放了心。
依依惜别 李建彬 摄
火车开动前的一刹那,我在站台上敲了一下车厢玻璃,小沈提醒丽丽,丽丽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欢喜的笑容,向窗外挥手。
我就这样送别了丽丽,耳畔又响起丽丽读给我的自写的小诗:
当第一只脚踏上火车,心情便彻底不再寂寞,眼前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幻想着远方希望的灯光。不管将来怎样,我都会一如既往,追逐梦想,冲破阻力前往,为梦而飞翔,为梦而痴狂。
下午四点,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一接,是丽丽那清脆的声音:“我已经顺利到家了,谢谢严老师。”
结识了训练营可爱的孩子们,心中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他们今后如何面对人生之路上的风风雨雨?他们的求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儿育女和今后的养老会一帆风顺吗?当然,这是后话,当下我首先要做的是记下我的见闻,让更多的朋友分享我的感动。丽丽他们也会读到,不,是听到我的报道,当朋友们读给他们听时,他们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相信。
一点体会和感悟:
严冰
写体验式“微观中国”报道时,我已过不惑之年,但感觉这类体裁,写得过瘾,特别能够锻炼写作技能,于是抓住詹总提供的机遇,和年轻人一样,深入生活,深刻体验,我一共写了九篇,是体验式“微观中国”报道写得最多的,分别是《我当上了列车员》《我给盲人当志愿者》《我在长水村里当林农》《重回首钢当轧钢工》《我在农村放电影》《我在剧组当演员》《跟着“泥人张”学手艺》《海上救援六昼夜》《我在北京站体验春运》。最感动我的是《海上救援六昼夜》和《我给盲人当志愿者》,最有趣的是《我在剧组当演员》。
一开始写“微观中国”稿件时,还有点“端着”,后来听了詹总一席话,就放松了,詹总说:“采访归来,写作的时候,就像在咖啡厅,和老朋友聊天。”这一招果然灵验,在自由的状态下,更能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微观中国”所要记录的,应该是那样的最感人的东西:“当你采访归来,你不必借助网络,亦不必借助材料,你甚至不必借助笔记,始终在你眼前浮动的,始终在你心头激荡的,是那些终身难忘的情景和场面!稍一回忆,便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
体验式“微观中国”报道采写历程,至今令人难忘,是我新闻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我想,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深入生活提供了平台,为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供了机会。
这些作品发表后,我收到了一封英国读者的来信,称赞“每一篇都写得情真意切,文笔也流畅,让读者感受到您是带着真情用心在写作,文章让人过目难忘”,文章“贴近百姓生活,文笔朴实无华,最喜欢阅读微观中国栏目稿件”。
作者简介:严冰,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关注森林奖”等奖项。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