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9月,江西宁都北洛口,一条小溪旁,毛泽东独自一个人在树林外的竹林边徘徊思虑,脚下潺潺的溪水,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因为短时间以来,红一方面军前方的指挥人员,与后方中央局的领导们,在关于红军下一步行动的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
这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前方指挥人员忧虑不已。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的一次会议上,苏区中央局前后方人员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激烈。甚至毛主席的军权,都在这次会议上,被解除了,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重回红军领导岗位,打了胜仗但与后方领导分歧更甚
1931年的赣南会议上,中央苏区根据临时中央的决定,设立了中革军委,取消了一方面军的总政治委员这一职务。到了1932年,苏区的中革军委又一次调整了当时的红军编制,也就是恢复了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辖红一、红三、红五军团。朱德兼任总司令,王稼祥兼任政治部主任,但是并没有恢复毛主席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不过,毛主席还可以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跟随红一方面军总部行动。
在7月份,红一方面军组织进行了南雄、水口战役,击溃了粤军15个团,将本来想要入侵赣南的粤军逼回了南雄,进一步稳定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翼。
然而中共苏区中央局却在7月15日这天,发布了《告前线红军战士书》,命令红一方面军去佯攻赣州。然后主力由赣江上游渡河,沿着赣江西岸北上,做好准备与蒋介石中央军的主力进行决战,“造成占领南昌与包围武汉的形势”,争取革命在湘鄂赣等省的重大胜利。
面对如此冒险激进的计划,毛主席和朱德以及王稼祥等当然反对,几天之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让书记周恩来直接去红一方面军总部与毛主席、朱德等人进行沟通,任弼时则代任中央局书记。
周恩来在前方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也同意了红一方面军前方的意见。于是大家一起致电给苏区中央局,在电报中他们写道:“我们再三考虑,认为赣州上游敌军密接,在任何一点渡河出击都有被敌人决断的危险。因此,我们决定往赣江下游先攻取万安,再渡河解决陈罗等4个师的主力,攻取吉安等城市。”
也就在同一天,他们还联名向苏区中央局提出了建议,一方面希望能够取消政府主席一职,改设总政治委员。另一方面是建议毛主席担任总政委,同时作战指挥权归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和决定权归属中革军委,行动方针上,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
在8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召开了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再一次表示,后方的中央局不要干涉前方的军事行动,经过激烈的争论,苏区中央局总算改变了要红军主力与敌人决战的冒险计划。会议也决定了让毛主席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算让毛主席再次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了。
十天后,红一方面军强攻乐安,全歼了敌军一个旅,还俘虏了3000多人,四天以后,又在宜黄北歼灭了敌军三个团,俘虏了2000多人。
打了胜仗之后,大家情绪都非常高。这时候根据前方侦察发现,陈诚的第二路军、三个师已经增援到宜黄一倍的地区,如果继续按计划攻打南城,势必造成很大的伤亡。
权益之下,毛主席建议改变计划,休整部队。王稼祥和周恩来也都同意这个建议。可是在向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发出请示之后,却被后方的领导给否决。苏区中央局的领导要求一方面军继续按计划,正面攻打陈诚部队。
宁都会议召开,毛主席再一次被解除了军权
与后方领导在军事行动上的分歧,让毛主席非常苦恼,要知道当时蒋介石已经准备对江西苏区进行第四次军事围剿。要应对国民党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当务之急就应该抓紧时间休整部队。包括做好群众的工作,从各个方面巩固根据地。
此时毛主席在竹林边一边徘徊,一边深思。他认为瞎指挥一害革命,二害群众,三害自己。同样,王稼祥也对中央局的做法流露出不满,他认为在前方,才最有发言权,包括朱德也认为这是后方领导在瞎指挥。
与此同时,后方的中央局几位领导也对毛主席非常恼火。项英甚至后悔地说:“恢复毛泽东红一方面总政委就是一个错误。”接着,项英提醒任弼时:“前方不是发来电报建议召开全体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吗?那就依他们,开中央局会议!”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来到了宁都小源村,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宁都会议。在会议上,毛主席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厉批评。主持会议的是任弼时,与会的人员包括了毛主席、朱德、王稼祥、项英等。
项英认为毛主席的所谓“诱敌深入”,其实是等待主义、保守主义,而且至今对赣南会议的批评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改。项英还指责毛主席同临时中央的指示越走越远!
任弼时也认为,毛主席要放弃“狭隘经验论”,不然是要危害革命。
此时王稼祥忍不住发言说道:“我从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以及打赣州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苏区实际情况的。”这一番话让任弼时和项英等人震惊了。
整个会议开得激烈又压抑,尽管朱德、王稼祥等前方的领导支持毛主席,但是临时中央的代表依旧坚持,要毛主席请病假,回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这等于再次剥夺了毛主席的军权。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怀着沉重的心情,闷闷不乐地走出了会场。晚上,周恩来来到毛主席居住的黄泥小屋中,由于处理前方战事,周恩来没能来得及参加会议。此时,他已经得知了会议的决定,因此心情也同样沉重。
毛主席看着周恩来,忍不住紧紧握住他手说:“军事工作我还是愿意做,前方何时电召我便何时来。”周恩来用力摇了摇毛主席的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毛主席与警卫员,便悄然离开了小源村。
左倾主义酿成巨大恶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离开了红一方面军,毛主席来到福建长汀福音医院养病,当时正好,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也在这里疗伤。毛主席和罗明就在医院里,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毛主席专门强调了,福建要加紧开展地方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打运动战。而且在上杭、永定和龙岩这些老区开展游击战,对粉粹敌人的围剿,保卫中央根据地十分关键。
罗明非常认可毛主席的观点,在出院之后,他就专门向福建省委写了《对工作的几点意见》,认为红军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对敌人正规军不要硬打,要采取游击战、运动战等。然而他的主张却被临时中央的负责人认为是逃跑主义、消极主义。
中共苏区中央局立刻根据临时中央的决定,在党内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在1933年初,中央苏区刚刚完成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由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临时中央不得不转入苏区。
当时临时中央,是以执行王明路线的博古等人做决定,他们一到苏区就开展了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同时他们还在军事上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指导。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五次围剿,博古和李德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用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之外抵抗国民党的军队,结果却是让红军实力被不断消耗。
在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更是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到极致。在这样离谱的方针下,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可谓步步维艰。到了4月中旬,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已经开始进攻苏区的北大门广昌。然而当时的中革军委不顾敌强我弱的事实,拼命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进行决战。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广昌失守。
10月,兴国、宁都、石城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的地域日渐缩小,红军的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在越来越被动的局势下,很显然,红军已经无法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的围剿。于是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开始战略转移。
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人度过于都河,向西突围实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长征。中央红军长征之后,苏区的军民被迫转入到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各地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只能转入农村和山区,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当时的中央很多领导都开始反思,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能够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却遭到了失败呢?而且还丢失整个苏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才是正确的,包括以前反对过毛主席的人,比如张闻天,在反思中越来越认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在长征的路途中,由于博古和李德坚决执行王明路线,坚持要过湘江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因此在湘江遭到了巨大的军事失败。中央红军8万多人,锐减为3万。
湘江战役之后,中共中央领导们意识到,必须让毛主席重新出山,否则整个中央红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在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在这座山区小城中,一次决定党与红军命运的会议召开了。这就是彪炳千秋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中,中共中央领导层深刻反思了之前的战略失误,并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决定为红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灵活变换战术,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从宁都会议毛主席被剥夺军权,到遵义会议,毛主席再次走上核心岗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一次次的艰难险阻中,不断纠错不断升级,最终解放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