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解放军总参谋长空缺,彭总接连推荐两人,主席都没点头,最终敲定了谁?
1951年,身在朝鲜前线的彭老总听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一职空缺,周总理推荐彭总上任,他急忙回京推荐两人。
为何彭总不愿担任总参谋长,他推荐的两人是谁,最终有没有讨论通过呢?
1951年,朝鲜前线激战正酣,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却从北京得知一个消息,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一职空缺,周总理举荐了他。
得知这个消息,彭德华连连摇头,待战事稍稍平缓之后,他马上从前线赶回北京,想要和毛主席当面推辞周总理的举荐。
这并非是彭德怀的谦虚,相反,他戎马一生,对军队大大小小的事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且长期担任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他都担得起总参谋长一职。
而他想要推辞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实在是忙不过来,他当时已经担任了中央军委的副主席,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又要兼顾指挥朝鲜的战局。
如果还要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且不说如此繁重的工作会把身体累垮,身体健康情况上的担忧倒还是其次,如果要是因为分身乏术而把军机大事耽误了,那责任无论是谁也承受不起。
不明真相的朋友可能会问,一个参谋长而已,能有多少工作要忙,也许你想象中的参谋长是坐在指挥部里,喝着茶,打仗时出出主意就完了,平时没有什么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一支成熟的现代化军队里,参谋长这个位置绝对是重中之重,打仗时出谋划策只是参谋长工作的极小一部分。
平时的参谋长,不但要负责情报收集,战情分析,制定军事行动预案,还要指导军队训练,规范军队建设等等。
而在战时,参谋长这一位置则显得更为重要,一场战争,说白了打的就是动员能力,战士、武器装备、后勤物资能动员多少,是否能按时就位,而这些都要参谋长去考虑、执行。
可以说,除了军事主官的一把手外,参谋长就是军队常态化工作管理中最重要的人物,早在南昌起义时期,我军就成立了参谋机构,当时叫做“军事参谋团”。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我军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参谋长,十大元帅中的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都担任过参谋长一职,也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而刘伯承和徐向前更是靠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参谋能力,屡战屡胜,前者被称为“军神”,后者被称为“战神”。
回到北京后,彭德怀在诚恳说明自己的情况,坚决推辞任职总参的同时,还为毛主席推荐了两个人,也算是在为中央的人事任免分忧。
彭德怀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是高岗。
高岗是陕西人,青年时期的他就已经在搞秘密兵运,陕北红军发展起来后,又长期在政工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一度担任过西北局书记。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高岗前往东北,先后担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局副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前夕,高岗又升任东北局书记,成为党内东北地区的代表人物。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东北成为了志愿军的大后方,前方战场彭德怀坐镇指挥,后方的保障则由东北局书记高岗负责,源源不断的物资运送到前线,成了志愿军打胜仗的重要保障。
也正是因为这次合作,使彭德怀对高岗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才推荐他担任总参谋部参谋长一职的。
对于彭德怀的举荐,毛主席不置可否,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高岗同志难道就没有缺点吗”?话外之意,当然是主席并不打算让高岗担任总参谋长一职。
这并不是说高岗的能力太差,而是相比于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高岗从未直接指挥过大兵团,又长期在政工岗位任职,在军队中的威望远远比不上他们,让他来担任总参谋长如此重要的职务,恐怕难以服众。
在提名高岗被毛主席否决后,彭德怀又再次举荐一人,此人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远在高岗之上。
此人是谁,是否会得到毛主席的点头同意呢?
2彭德怀举荐高岗担任总参谋长,却被毛主席否决,之后彭德怀又会举荐谁呢?
由于担心自己分身乏术,彭德怀专程回京,当面向毛主席推辞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并且举荐高岗做为人选。
但是毛主席并未点头同意彭德怀的举荐,彭德怀专程回京商谈此事,当然不可能只做了一手准备,他当即又向毛主席举荐了另一个人。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邓小平同志。
相比于高岗,邓小平资历可谓是只深不浅,早在青年时期,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就加入了旅欧少年共产党,并且结识了周恩来。
回国之后,邓小平转为中共党员,开始了为革命奋斗的一生,1929年,邓小平来到八桂大地,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后来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负责中央机关的日常运行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他开始展现出出色的才干,将繁琐的机关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的高度赞赏。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先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和一二九师政委,参与指挥了百团大战,重创日军。
在他和刘伯承的努力下,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他们所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广大地区。
解放战争爆发后,邓小平担任中原解放军政治委员,继续和刘伯承搭班子,二人指挥中原野战军渡过黄泛区,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了插进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的一把尖刀。
随后邓小平又和刘伯承、陈毅、粟裕一起指挥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以少胜多,一举歼灭了国民党江北的所有主力,奠定了全国胜利的根基。
不久之后,邓小平参与指挥百万雄师南渡长江,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
建国之后,邓小平出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将自己从军队中抽离出来,全身心的奉献到建设大西南的工作中。
显而易见,无论是资历、威望还是对军队的熟悉程度,亦或是在各个岗位上的办事能力,邓小平都要强于高岗,似乎由他来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但是,毛主席却再次否定了彭德怀的举荐,否定的理由和彭德怀拒绝出任总参谋长的原因如出一辙:邓小平太忙了。
此时的邓小平除了任职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等职务外,还兼顾指挥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工作,同时,中央已经考虑调他进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担当周总理的副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由邓小平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那就太过强人所难了,邓小平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如此繁重的工作,必定难以统筹兼顾。
两次举荐,两次都被毛主席否决,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总不能就这么空置,思虑良久之后,毛主席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粟裕大将。
粟裕在我军中一向有着“战无不胜”的美誉,被称为最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但是,他的经历,却完美的吻合着“名将必起于行伍”的军队铁律。
1925年,为了躲避反动阶级的迫害,粟裕等一批进步学生被转移到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中,粟裕担任见习班长,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以班长为起点,粟裕在日后战火纷飞的军旅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升任营长、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成为了我军的高级指战员。
新四军重组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部队转战苏中,多次重创日军。
而粟裕大放异彩则是在解放战争中,先是苏中七战七捷打破了国民党的围攻,又发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
扫清了山东地区的敌人,随后气吞万里如虎,在淮海战役中一举歼灭国军55万人,彻底打出了威名。
建国之后,毛主席一度想让粟裕担任志愿军司令员,领兵出征朝鲜,但由于粟裕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最终也未能成行。
粟裕的身体稍有好转之后,毛主席立刻想到了他,并力主由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领导总参谋部的工作。
要想做好总参谋长的工作,光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还不行,粟裕身上还有哪些特质被主席看中,他在任上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3彭总先后举荐高岗和邓公出任总参谋长,均未被采纳,粟裕却被主席力挺。
解放军总参谋长的人选,高岗和邓小平两人均因不同的原因被毛主席否决了,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决定力主粟裕出来担任这个职务。
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极其出色,他取得的耀眼战绩和在军队中威望也有目共睹,但是要干好总参谋长这个角色,却不光只需要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粟裕身上还有哪些特质被主席看中,他在这个岗位上又干出了哪些成绩呢?
在国民党或者某些不明就里的人的眼里,粟裕总是料事如神,似乎敌人的每一步动向都在他的计算之中。
比如在淮海战役中,他就算准了杜聿明不会遵从老蒋的命令走两淮,从而抓住战机一举围困住了敌人。
但是毛主席却一眼看到了所谓“料事如神”背后的本质,那就是一颗极其严谨的心,和对全局异常强大的把控力。
和其他性格鲜明的将领不同,粟裕总是比较沉默,甚至属于不善言语的那批人,闲暇的时候,别人都在运动放松,唯有粟裕喜欢带着地图,带上一两个警卫员,到实地去考察,一去就是一整天。
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无聊的消遣,可是在粟裕看来,这就是为日后打胜仗积累的资本。
经年累月的实地考察中,粟裕已经将地图的每一寸牢牢的钉在脑子里,哪里有座山,哪里的河什么时候涨水,他都一清二楚。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粟裕才能在战斗中总是先敌一步,制定出近乎完美的作战方案,就像计算好的那样,敌人总是按照粟裕的设想在行动。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甚至通过地上留下的车辙印和脚印,就判断出敌人各建制之间的行军距离,再进一步判定敌人渡河所需的时间,从而克敌制胜。
而解放军总参谋长要负责的军队日常事务,就需要这样一颗沉稳、细腻、善于观察的头脑,粟裕上任之后,也确实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与重托,在任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在军队战斗力的建设上,当时的我国因为朝鲜战争,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同时,我国的陆军虽然是轻步兵巅峰,但是海军、空军、防空等领域的发展却是一张白纸,完全不具备建立现代化军队的条件。
粟裕上任之后,就特别重视海军与空军的建设,他多次提出要以实战进行练兵,短时间内最大幅度提升海空军的战斗力。
同时,粟裕还特别重视飞行员的培养工作,推动全国各地航空学校和训练基地的成立,同时他还多次向毛主席提议,成立跳伞、飞行等民间俱乐部,以体育的形式锻炼空军后备力量。
粟裕在研究空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多次强调国土防空和野战空军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分离,以随时应对敌人发动的核打击。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峡对岸还有这随时准备反攻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因此当时我国的沿海省份几乎都处在战备状态。
粟裕因此因地制宜的提出:“不使敌人登陆”,在海岸登陆防御阵地开挖壕沟、工事。以应对国民党军随时的登陆作战。
此外,他还利用沿海残余敌匪,将海军轮番派出进行清剿作战,以实战来锻炼新生的人民海军。
除了注重建设现代化的海军和空军外,他还参与制定了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方案,经过三年的探讨研究。
1955年,新的兵役制颁布,我国从此步入义务兵役制时代,从此拥有了充足的后备兵源。
粟裕主持的总参谋部,根据世界形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现代化上,粟裕从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人员三个角度入手,反复强调现代化的重要性。
粟裕在总参谋部工作的七年里,我国的海军、空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主研制一批新的武器装备,军事人员的文化素养、指挥水平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解放军迈向了现代化的新台阶。
粟裕交出的出色答卷当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特质,但更离不开毛主席的独具慧眼,他总是能发掘出每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面,从而让所有人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
对此,各位观众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