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祠风光的灵秀之气,也由晋水在园内穿流蓄积而成的水景而生。晋祠圣母殿前原为三泉并列,北为“善利”,南为“难老”,中为“鱼沼”。善利、鱼沼二泉近年已经断流,三泉惟余“难老”。
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其水冬暖夏凉,恒温17℃。水清如碧,澄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北齐时期《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句中的“难老”二字为其命名,取生生不息、青春永驻之意。
本篇星说旅游您讲述两篇与难老泉有关的民间传说“水母娘娘”与“张郎侠骨”。
在晋祠难老泉旁,有一座二层小楼,叫水母楼,也称水晶宫。楼下正中供奉着一位梳头的美丽少妇。她端坐在水缸上,衣着朴素,青丝半垂,神态自若,更有趣的是头发上还有一把梳子。远远望去,真像是一尊渡海观音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水母娘娘。关于她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在晋祠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传说,古时候,晋祠并不像现在这样山清水秀,而是一片荒芜之地,别说是泉水,就连一口井都没有。光是这吃水,就够艰难的了。只有后山上的一眼泉水,来回走七八里,才能喝上一口清水。家里有壮劳力的还好说,没有人手的,那可就苦了……
在悬瓮山下,住着一户人家,这家娶了个新媳妇,名字叫柳春英,是晋祠北面大佛寺人。这媳妇善良贤慧,勤劳俭朴,又爱帮助左邻右舍做好事,乡亲们个个都喜欢她。
谁料想,这么好的媳妇,却遇了一个又懒又馋,心肠毒辣的婆婆和一个喜欢搬弄是非、出馊主意的小姑子。柳氏自从来到婆家后,就挑起了全部的家务重担,烧火做饭,缝补洗衣,整天忙里忙外,婆婆还是不满意。有时稍不留意,损坏一件家具,就会遭到恶婆婆的一顿训斥或打骂。
最气人的是,柳氏千辛万苦,从山上挑回一担水,婆婆只喝前桶,后桶的水就倒了,说是身后的水带进脚上的尘土,不干净,不能吃。为了防止柳氏偷懒,她还特地让木匠做了一副尖底水桶,这样路上就不可能休息了。别人家一天挑两担水就够了,可柳氏挑五六担也不够,柳氏经常累得是一担水,一身汗,一脸泪。
这天,春光明媚,柳氏在挑水回来的路上,迎面碰见一位牵着马的白发老人。老人上前深施一礼,说道:“好心的大姐,我和马儿都快渴死了,能让我们用一点水吗?”柳氏为难了:让喝吧,挑来的一担水眼看就到了家,还得返回去再挑,这样,肯定要遭婆婆的毒打和辱骂;不让喝吧,抬头看看老人,只见他风尘仆仆,唇干口燥,那马一会儿仰头嘶叫,一会儿俯首贴趾,看样子真是渴坏了。柳氏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也就顾不得婆婆的眉高眼低了。
她爽快地把水桶提到老人跟前,说道:“老人家,请喝吧!”老人急忙弯下身子,就着桶沿,“咕哪咕哪”一口气就喝下半桶,剩下的水都饮了马儿。喝罢,道了一声“多谢”,便又牵马上路了。她低头挑着空桶,转身又挑水去了。这天误了婆婆的早饭,被恶婆婆狠狠地打了一顿。
第二天早晨,柳氏起了个大早去挑水,回来刚走到村口,又遇到昨天那位牵马的老人。看着他们焦渴的样子,急忙递过水桶,早把昨天挨打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老人又是急忙弯下身子,一口气喝了半桶,剩下的水又全部饮了马。喝完,柳氏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去挑水了。紧赶慢跑,还是误了做早饭,婆婆狠狠地打了她一顿。
她默默地承受着,心想:我就是再挨打受气,也不能见死不救!明天我一定再起早点。第三天早晨,柳氏天蒙蒙就起床,先挑回一担水,站在原地方等候着老人。远远看见老人,便急忙走上前去说:“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二话没说,低头便喝水、饮马,眨眼间一担水全让他和马儿喝光了。
柳氏急忙挑起水桶,转身又去挑水。老人忙拉住她说:“你是一位好心的媳妇,为了我和这匹老马,你挨打挨骂,我全都知道。我没什么好谢你的,就把这条马鞭送给你吧!回去后你把它放在水缸里,你要多少水,就把马鞭提出来到多高,水就会有多少,可是千万记住,鞭子不能提出水缸外,那样是会惹祸的,切记!切记!”柳氏接过鞭子,正要道谢,眨眼间,老人和马儿都不见了。
柳氏回到家里,婆婆还没有起床。她急忙放下扁担,拿起马鞭照着老人的吩咐,在水缸里一试,果然涌出清凌凌的水来,喝了一口,甜滋滋、凉津津的。她暗自欣喜得了一件宝贝。
柳氏想,村里的乡亲们和自己一样,每天都为吃水受苦,我不能只顾自己,应该让他们分享有水吃得快乐。想到这里,她便挨门挨户告诉乡亲们,请他们来家里取水。
这样连着十几天,人们再也不用爬山越岭,再也不用为吃水而发愁了!
这天,恶婆婆因闹肚子起个大早。不见柳氏挑水,以为她在偷懒,到水缸前一看,水满满的,心想,没有听到扁担水桶声,怎么水缸就满了,不由得起了疑心。几天来,她总是看到自己家水缸里的水源源不断,她让女儿偷看是怎么回事。很快,女儿把柳氏用马鞭提水的秘密告诉了娘,恶婆婆顿时有了主意。
农历六月十五日,这天吃过早饭,婆婆把柳氏叫到跟前,假惺惺地笑着说:“春英呀,自从你来我家,还没回过一次娘家,今天是个黄道吉日,你回家看看你娘去吧!”见婆婆有了笑脸,话说得入情入理,柳春英高兴极了!是啊,她多么想娘家呀!但又不放心,嘱咐婆婆说:“水缸里有一条马鞭只要轻轻一提,水就能溢满,千万不能把马鞭提到水缸外面。”
柳氏走后,婆婆挂好大门,气势汹汹地走到水缸前,抓住马鞭,准备把它烧掉,口里骂道:“我叫你们再用水!”骂罢,一下子把马鞭提出水缸。说时迟,那时快,一股巨流一下子从缸中涌出,眨眼间的工夫,就溢出了厨房,流到院心,把这个坏心眼的婆婆给淹死了。
这时柳春英正在娘家梳妆,一听说婆家村里发了大水,心想准是婆婆把马鞭抽出水缸了。她急忙夹起草垫,向晋祠跑去,这时水缸里水象脱了缰的野马,直往上喷。她急忙把草垫往水缸上一放,坐了上去,顿时,大水被压住了。
大水退了,人们想起好心的柳氏,便纷纷来到她家。只见柳氏仍然坐在水缸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那儿安详地梳头呢。不管人们怎么叫,她也不应声,待临近一看,原来她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清的泉水,从她坐的瓮底汩汩流出,这就是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水。
从那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开始,晋祠附近四、五十里村村寨寨都靠着这股泉水生息,年年风调雨顺,人人有吃有穿,光景越过越好。晋祠附近的人们为了报答柳氏的恩惠,集资在难老泉旁盖了庙,常年祭祀,香火不断。大伙都管她叫水母娘娘。后来修建晋祠时,又为她专门盖了一座玲珑别致的楼阁,就是现在的水母楼。
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附近的人们都要来这里祭祀水母娘娘,同时要唱三天戏,地方人称为“难老河会”。这个传统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听完水母娘娘的故事,请接着听我再讲另一则与“水”有关的传说。如果您喜欢我的故事,请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哦!
从难老泉东行数步,有一水潭,面积约100平方米,这里风景优美,是晋祠风光的精华所在。在不系舟前,有一道凿有10个洞孔的石堤,泉水就从这洞孔穿过,有3个洞孔的水向南流去,有7个洞孔的水流向北面。就在南三北七的分水界处有一石柱,上刻“中流砥柱”,据说在砥柱下面,埋着张郎的遗骨。
在很早以前,这里的水并不是南三北七分开的,只有一股。晋祠附近的农民就靠这股水种植水稻,灌溉良田。因此,这股水就成了这一方村民的命根子。每逢水稻插秧季节,为了抢水,河岸南北各个村的村民们,在地主土豪的挑唆下,年年发生械斗,有许多无辜的老百姓在械斗中丧命。县里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水合理地分给南北各村,所以械斗事件年复一年的发生。
有一年,天早遭灾,冬天无霜雪,春天没甘雨,到了水稻插秧季节,老天爷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井干了,河断了,惟有难老泉水仍然滚滚地流淌着。这对于地势较低的南岸各村来说,浇水还好说,可是对于地势较高的北岸各村来说,要浇地,就非得新开渠不可。
南岸有个姓常的地主,仗着财大气粗,欺压当地百姓,是当地一霸,所以人们都不敢惹他。北岸各村的人都有挖渠的意思,可是没人敢牵这个头。看着田里的稻子无水浇灌,愁得村民人心惶惶,到处求神祈雨,但无情的老天好像诚心和人作对,连点浮云都没有,眼看田里水稻就要干死了。
这时,北岸花塔村有个青年叫张郎,英俊魁伟,力气过人,他看求雨没有指望,便站在村头的大庙前对父老乡亲们说:“天旱成个这样,要是硬等老天爷下雨,只怕等雨下了,村民也都没命了,与其这样等死,不如自己动手,重挖一道新渠,把晋祠难老泉的水引来浇灌……”众人见有人领头,也就一齐响应,纷纷找着铁锹、镢头,聚到难老泉边挖开渠了。
河北岸挖渠的事传到了南岸的常财主耳朵里,他一听就气炸了,大发雷霆,拍着桌子吼叫起来:“好大胆的穷小子,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非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不可。”说罢,他骑上高头大马,拿着刀枪棍棒,杀气腾腾地来到了难老泉边。
来到了难老泉,常财主一看,那新开的渠已经挖好,清清的泉水哗哗地流向北岸干裂的稻田。他顿时气得火冒三丈,指着挖渠的人骂道:“你们疯啦!怎敢抢我常家的水!赶快给我填起来,不然的话,对你们没有好处。”
张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仍在一个劲地挖。常财主见这个小伙子倒挺硬,“嘿嘿!”冷笑了两声问张郎:“你叫什么名字?”接着他怒目圆睁:“快给我把口子堵上。”
张郎心平气和地对他讲:“我叫张郎!这渠我不填,因为这水是晋祠老百姓的水,怎么成你家的啦?”
常财主一听,勃然大怒,举起马鞭向张郎打来,张郎也不示弱,抢起铁锹向他打去。常财主平时作威作福惯了,见有人打他,便命令随从一拥而上。北岸的人见他们又填渠又打人一下子急红眼,挥起铁锹就还了手。立刻,劈哩叭拉地打成一片。
常财主见势不妙,慌忙躲闪,“扑通”一声,栽到水里,站在旁边的老百姓人人拍手称快。几个爪牙见主子栽到渠里,也急急忙忙跳进渠里,拉的拉,扶的扶,七手八脚把常财主拖到了岸上。
第二天,在南岸各村财主的挑唆和威逼下,更多的人来到渠前争水。北岸各村的百姓在张郎的带头下,舍生护渠。结果,打来打去,双方都有伤亡,可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常财主一见武的不行,就动文的,便写个呈子,告到县官那里。北岸的人一见南岸告了官,也马上联名写了一张呈子,递给县官。
却不知,这个新上任不久的县令,和常财主是把兄弟。看着南、北两村的呈子,立即派衙役到花塔村拘捕张郎。衙役押着张郎到了衙门,县令立即升堂,他拍着桌子向张郎骂道:“你这个刁民,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渠偷水,真是胆大包天,现在给你两天的时间把渠填平,并向常老爷赔偿损失。”
张郎反驳说:“大老爷,这水是晋祠百姓的水,就该由晋祠百姓使用,现在天旱不下雨,你这老百姓的父母官,难道就让百姓活活饿死吗?”县令把惊堂木一拍:“好个奸猾的刁民,竟敢违抗本县命令,来人哪,给我重打50大板!“两边站着的衙役刚要动作,花塔村的群众冲上了公堂和县令辩理,南岸几个村的村民也冲上了公堂,向县令要水。
县令一看这么多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常财主对着县令的耳朵嘀咕了几句,县令会意地点了点头,立刻当众宣布:“明天早晨,在晋祠难老泉畔,召开一次南北两岸的村民大会,解决用水问题。”
次日一早,河岸南北各村的村民,聚集在难老泉,等待新上任的县令给分水。工夫不大,一班衙役簇拥着县令来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班衙役们抬着一口特制的大锅,还挑着五,六担油。
大家正在纳闷儿,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开会了:“父老乡亲们,本县自上任以来,耳闻目睹你们南北两岸村民为争水而经常打斗,死了不少人,这是令人痛心的事,作为本县父母官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使大家今后不再为水而争斗,本县今天召集大家开会,就是想彻底解决这个水的问题。”
说到这里,他环视一下周围,鸦雀无声。接着他继续往下说:“解决的办法是这样,在大锅内倒满油,锅下点着大火,等锅内的油沸腾时,我往锅里投入十枚铜钱,这十枚铜钱代表十股泉水,无论南北哪一方,从油锅里捞出几枚铜钱,就得几股水。如果无人敢下油锅,这水就全归常财主。”南北两岸的人们面面相觑,眼睛盯着熊熊的烈火和沸腾的油锅,气氛十分紧张。县令亲手把十枚铜钱投入油锅里。
县官的话音刚落,就见北岸的人群里跳出了一个后生,不是别人,正是领着人们挖渠的张郎。只见他目光炯炯,冲着人群鞠躬,又向常财主投以蔑视的眼神,他几步奔到县官跟前揖拳有礼,大声说道:“老爷说话可算数?”县官斜睨着眼说:“晋祠诸神可鉴。”张郎二话没说,扭头一跃,跳进了冒着青烟的油锅,他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从油锅里扔出一把铜钱,落在难老泉岸边的地上,随着丁丁当当的响声,人们看清了,张郎捞上来的铜钱是七枚。
县官见此情景,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常财主走近油锅正想看个仔细,不想张郎忽然伸出一只手,把他也拖进了油锅。张郎的义举,常财主的嚎叫,把县官和南岸的人们吓得目瞪口呆,而北岸的群众早已哭声一片。
过了好一会儿,县官缓过神来,急忙将七股水断给了北岸的村民,3股水分给南岸的百姓。为了永息争端,还特地命人在难老泉边修了一条南三北七的分水石堰。宣布完毕,急忙乘轿跑了。
村民有水了,水稻复活了,但谁也没有忘记张郎。北岸各村为了纪念张郎的功绩,就把他的侠骨埋在分水堰的下面,并在石塔的东面建了一道石堤,凿了直径约1尺的洞孔十个,南面三个,北面七个,以此来分水,为了防止出孔的水自流混合,又在堤东建了一道人字堰,做为南、北的分水岭。
为了处理渠条,北岸各村老百姓,推荐张郎的后人担任总渠长,祖祖辈辈,一代传一代,直到解放前,北岸的渠长,都一直由张氏后人世袭。当年为纪念张郎而修建的那小石塔,至今还屹立在晋水源头的石塘中,伴着流水碧波,永远向人们昭示着这个英勇悲壮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如今的难老泉水从清潭西壁半腰间汉白玉龙口中喷涌而出,泻人潭中,看似银练飘舞,听如琴筝合鸣,晶莹剔透,鱼翔浅底,蔚为大观。
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首长诗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这晋祠圣境,不要忘了来难老泉旁祭拜一下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的水母娘娘,也不忘记埋在分水堰的下面张郎侠骨。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