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率领长沙“绥靖”公署、第1兵团部和所属3个军部、9个师、3个保安师共7.7万余人通电起义。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不断南下,湖南全境也很快被解放。
图|毛主席
8月11日,湖南湘潭县获得解放后,8月22日,湘潭县委便做出了决定,收回韶山上屋场毛主席老家的屋子。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要用“收回”这个字眼?
事实上是,由于当年毛主席父母去世得早,家里三兄弟以及家里兄弟姐妹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毛家老宅后来就空了下来,尽管毛主席后来几次回到韶山,但他们并没有停留,所以毛家老宅后来就由当地的农民居住了。
整个革命战争年代,毛家老屋也遭遇过很多不幸,1929年时,国民党当局强行没收毛家老宅,并将之出租。一直到解放以后,才由当地政府收回,并出资补偿了里面的住户。湘潭县委还特别安排了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毛主席的族叔、韶山老党员毛月秋来管理,并负责接待工作。
湘潭县委在收回毛家老宅的时候,就考虑将这里作为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宣传场所,毕竟是毛主席带领全中国的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他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自然毛家老宅也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圣地。
图|毛华初夫妇
1949年10月18日,毛家老宅便迎来了第一波游客,是长沙专区各界毛主席家乡慰问团,领队是毛泽民的儿子、毛泽东侄儿、湘潭县党委委员毛华初。当时的毛家老宅,还不能算是一个红色革命旅游景点,只是人民群众处于爱戴,自发的前来瞻仰。
就在慰问团离开之前,毛华初特意找到了老宅的管理者、毛主席的族叔毛月秋说了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家乡的人,来参观方便一些,可是全国的群众来参观,总要有个指示吧,您看屋前是不是写一块门匾。”
这话一出,不仅仅是毛月秋,就连一旁的王淑兰也觉得有道理。
“对呀,应该挂一个门匾。”
可是应该写什么呢?众人一下子就犯了愁。还是毛华初后来提了一句:
“我虽然很早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但肚子里没有存下什么墨水。不过,这一年多,我们一路南下,经常看到欢迎的人群,高举着毛主席的画像,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想毛家老屋就挂这样的门匾‘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不知行不行?”
毛月秋一听,高兴地直拍大腿:
“这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我看行。”
图|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同私塾老师毛宇居携手同行
尽管毛华初提议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但他仍然很谦虚,觉得应该问一问当地群众和文化人的意见,然而后来人们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并没有对这块明显带有人们感情色彩的门匾提出任何质疑。
门匾的书写,就交给了有“韶山一支笔”之称的毛宇居。
毛宇居尽管与毛主席是平辈(族谱上毛宇居名为泽启,宇居是他的字),但毛宇居要比毛主席大十几岁,也是毛主席在韶山念私塾时的老师,在当地德高望重,由他来写这块门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毛月秋与毛主席之间的争论毛主席在韶山的毛家老屋,在过去岁月中曾几度易名。
1953年秋,韶山毛家老宅的管理者毛月秋受邀到中南海,毛主席与他谈起了老家的情况,毛月秋说到了毛家老宅的情况,还特别告诉毛主席门匾的情况。
毛主席一听,先是皱了皱眉头,紧跟着摇了摇头,连声说:“不妥、不妥。”
“伟大’两个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块门匾。”
尽管毛主席已经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毛月秋还是想不通,他同毛主席直接争论起来:“这不是哪个人说你伟大,是人民群众的意见,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还不能说伟大?”
“要说伟大,还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人民群众伟大,军队打胜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
毛主席一直以来便很谦虚,他曾几次拒绝韶山老家想为他重修祖屋的请求。
1950年1月,苏联的一个摄制组专程来到毛主席家乡,要拍一部纪录片,然而当时的韶山上屋场毛家老宅,整体却很破旧,不仅如此,韶山当年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特别是通往毛主席老家的那条路,又窄又破,苏联摄制组带着一大批的摄影器材,根本无法通行。
韶山民众出于一种纯粹朴素的情感,认为如果就这样让外国人拍成纪录片,那实在是有损毛主席的形象,于是韶山百姓向县政府提出,要求把毛主席家的老宅重新翻修一边,顺便铺一条路。不仅仅是当地百姓提出要求,县政府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考虑后,决定修一条直通韶山毛主席老宅的路,并且还要按照原样重新修建毛家老宅。
就在方案报上去以后,毛主席却坚决反对,并写信给湖南省委:
克诚,首道并告子恢同志:
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
是为至要。
图|毛主席故居
虽然毛主席再三申明道理,可毛月秋依然觉得,毛主席当得起“伟大”两个字,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毛月秋回去以后还是将毛主席的意见逐级上报。湘潭县委很重视毛主席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后,最终将门匾上的字改为“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并报湖南省委批准后更换。
1955年3月,上屋场毛家老宅正式换上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尽管事情到了这一步,但毛月秋心里仍然有个疙瘩。
1955年5月29日,毛主席的老师、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来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毛月秋见到他后,同他说起了上次和毛主席见面时的争论。
“我的回答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徐特立微微一笑:
“我认为还是‘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块门匾好。”
毛月秋同徐特立也展开了争论:
“我也认为‘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朴实,可它没能点出毛泽东的身份,不够突出。”
图|徐特立
“这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啊。”徐特立耐心地告诉毛月秋:
“伟大不是由一块门匾来体现。人民把主席尊为伟大领袖,主席却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名同志,一名与普通党员一样并不特殊的同志。这既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又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故居两字正是古人说的旧居的意思,典雅朴实,符合毛主席从平凡中体现伟大的思想。”
徐特立不愧为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简单的几句话便让毛月秋深深的信服。
邓小平参观毛主席旧居我们今天看到的毛主席故居以及纪念馆的匾额,是邓小平在1983年亲笔题写的。
邓小平一生中唯一一次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旧居,是在1973年,距离他题写毛主席故居门匾,当中隔了十年。
图|邓小平
1973年10月,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一行人先后在郑州、桂林参观,一直到10月17日,特鲁多从桂林经广州回国,第二天邓小平乘火车抵达长沙,随即决定到韶山看一看。
很多人都对韶山寄托了很深厚的情感,不仅仅是源于他是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也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毛主席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他的带领下,韶山乡亲们也有不少积极投身革命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0月19日,邓小平在湖南省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韶山。
邓小平兴致很高,一大早就启程到毛主席旧居,还没进门,他就对身边的人说:
“我老早就想来。1965年有这个念头,当时太忙了,1966年我想来也来不了的。”
尽管当时湖南省委没有安排拍照,但是韶山方面却希望邓小平在参观完毛主席旧居后拍张照片留念,一个大着胆子的工作人员上前询问,邓小平很是高兴,立刻答允下来:
“照,当然要照!”
后来这张照片陈列于不远处的毛泽东纪念馆之中。
邓小平在毛主席旧居参观,看得很认真,一边看一边不住地询问毛主席年轻时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
图|1973年10月邓小平在毛主席旧居门前同工作人员合影
当走到毛主席小弟毛泽覃的卧室时,邓小平深有感触,当年在江西中央苏区,他与毛泽覃曾经是亲密战友。
1933年1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的罗明,根据干部与群众的要求以及自身经历,写下了《对工作的几点意见》,由于当时中央正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罗明的意见非但没能引起重视,反而被斥责为“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并展开反罗明路线的斗争。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人因赞同罗明的意见,反对”左“倾错误的路线,受到了排挤,那时邓小平与毛泽覃因共同的想法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遗憾的是,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后来都为革命牺牲。
看着墙上毛泽覃的照片,邓小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隔了良久才回过神来,他对身边的人说:
“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从毛主席旧居走出来后,邓小平还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一个展览室接着一个展览室的参观,当时有工作人员问邓小平:“您有什么指示?”
邓小平只是微笑着摇了摇头:
“你们陈列的是历史,符合历史就行。我没有什么指示。”
图|毛主席
这次韶山一行,是邓小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参观毛主席旧居。
不过邓小平到韶山参观之前,当时毛主席故居门匾,还是1961年根据刘少奇的建议改的“毛泽东同志旧居”。
刘少奇:我认为“故”字不妥1961年4月2日,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赴湖南宁乡县王家湾调研。
宁乡县是刘少奇的故乡,1898年刘少奇出生于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这个地方距离王家湾大约有十多公里,而距离毛主席故乡韶山冲有40多公里。
刘少奇这一行来湖南并不是为了回老家看望,就在半个月前,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为了了解真实的农村情况,刘少奇才来到距离老家最近的王家湾调查,在生产队养猪场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刘少奇听取了中央调查组与湖南调查组汇报的情况。
当时,胡乔木率领的中央调查组正在韶山进行调研,刘少奇在王家湾呆了6天后,动身赴韶山视察,途径老家炭子冲时,刘少奇并没有下车,只是看了一眼自家的老屋便离开了,当天晚上,刘少奇便赶到了韶山,住进了韶山招待所2号楼。
4月9日一大早,刘少奇、王光美一行人便来到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
刘少奇热情地与工作人员握手致意,然后他就抬头看了一眼,突然间大家注意到,刘少奇似乎是愣了一下,站在门口一动不动,脸上满是疑惑的神情。就这么隔了一会儿,刘少奇才缓过神来,直接走进屋子里。一边参观,一边不住地问旁边的解说员:
“这些东西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复制品?”
得到解说员肯定的回答后,刘少奇很是高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还要上手摸一摸,也难怪刘少奇激动,宁乡与湘潭两县间隔不算遥远,两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也相似,在毛主席故居中陈列的摆设,大多都是当年的老物件,与刘少奇幼年时的回忆差别并不大,看着毛主席故居里的陈列,刘少奇大概也想到了自己家里的情形。
刘少奇走进厨房后,把灶台上的大锅盖掀开,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这口锅居然这样大。”王光美显然有些好奇。
不过刘少奇似乎是陷入回忆之中,又像是回答,又像是喃喃自语地说了一句:“毛主席家当年可真是人丁兴旺啊。”
刘少奇说的这句话,语气充满了遗憾之意,人们这才想到,毛主席一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许多的亲人都为革命牺牲了,如今只剩下了这口大锅还在,但是当年围着锅台吃饭的人,却已经不见了踪影。
“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的吗?”
刘少奇指着堂屋上挂着的门匾好奇地问了一句。
当时在场的毛主席故居的工作人员汪久成、毛乾吉都不知道这块门匾的来历,一个个都摇头。
刘少奇指着门匾告诉大家:
"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故世'。严格说'故'字不妥,应该改'故'字为'旧'字。因为毛主席的身体非常健康,全国人民都希望他能尽可能长地领导我们,还是说'旧居'更妥帖。"
图|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与群众亲切交谈
刘少奇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因为自从改成“毛泽东同志的故居”以来,来的人都只会说这块匾上的字写得好,但却没有人说过,门匾上的字有问题,就连毛主席1959年回家乡来,看到门匾上的字,也并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从刘少奇的解释来看,这个“故居”的“故”字,放在这里确实是不大合适。
毛主席故居的工作人员后来将这一建议逐级上报,湖南省委征得了中央办公厅的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应邀为毛主席旧居题写新匾额。
1965年9月28日,由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的新门匾,正式替换了旧门匾。
而且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刘少奇故居的管理人员也相应将“刘少奇同志故居”门匾中的“故”字按原来的字体改为“旧”字,匾的大小、式样、字体均未改动。
而原来的旧匾就陈列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之中。
图|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
1982年10月,为了深切缅怀这位已经逝去的战友,邓小平为刘少奇故居题写了新的门匾“刘少奇同志故居”。
从汉字的释义来看,旧居与故居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故居的字面意思是指某个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个人曾经居住过,主要指的是这个人童年、青少年时期或者是更长时间同父母居住的地方,而且主要特指这个人在故乡时的住所,而且是特指已经去世了的人,严格意义上的故居只能有一处。
旧居的意思就要宽泛很多,理论上只要是这个人住过的地方,都可以叫旧居,既包括临时住所,又包括较长时间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很多处。
刘少奇1961年到韶山参观时,毛主席尚在世,确实是称旧居更合理一些。
一直到1983年4月2日,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去,请邓小平为毛主席故居题写门匾,邓小平挥毫泼墨,数易其稿,最终写下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
1983年6月7日,毛主席故居正式换上了邓小平题写的门匾“毛泽东同志门匾”。
一直到今天,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用的都是邓小平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