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一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会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更明确的规范。8月22日,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首次审议。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按照工作安排,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起草工作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牵头,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参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由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提请审议。
据介绍,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起草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是完善与党纪处分相对应的政务处分制度,统一设置处分的法定事由和适用规则,保证处分适用上的统一规范。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薄弱、处分程序不够规范、处分决定幅度不统一等问题,细化违法情形、处分幅度和处分程序。三是在处分情形、处分权限和程序、处分后果上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内在一致性。
而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以下简称政务处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复审、复核、申诉以及法律责任等。
"法律草案实现了党纪与国法的有效衔接,将监察法相关内容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有利于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等围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将监察法关于政务处分的规定具体化、法律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说,政务处分法是监察法的一项重要配套法律。法律草案实现了党纪与国法的有效衔接,将监察法相关内容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有利于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将构筑起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不断提高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的意识和水平。
“为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监察法,及时出台政务处分法很有必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指出,草案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使自觉坚持和切实维护党的领导成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义务,把监察法关于政务处分的规定具体化、法律化,充分体现了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置于监督之下的改革要求,并使政务处分依法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对于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更好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推进政务处分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草案基础很好。
对深入反腐
推进公职人员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制定政务处分法的必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胜明认为,这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监察法的配套法律。草案主要内容是适用对象、作出政务处分的机关、处分种类和处分程序,分别回答了处分谁、谁来处分、怎么处分等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季幸说,这次制定政务处分法,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介绍,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一种惩戒措施,是由传统的政纪处分措施发展演变而来,首先出现在去年通过的监察法中。
鲜铁可委员介绍,政务处分法作为落实细化监察法中有关政务处分规定的一部专门法,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强化对公职人员管理监督,公职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制定政务处分法将宪法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有利于强化对公职人员管理和监督。二是实现党纪和国法的有效衔接,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替代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建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三是推进政务处分的法治化、规范化。
“政务处分法明确了实施政务处分的主体,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处分事由、权限和程序,被处分人员维护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等等,有利于处分主体强化法治观念、程序意识,提升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鲜铁可说。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陈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