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的甘肃玉门:石油工人令人羡慕,百姓生活还很困难

醉薇聊历史 2024-12-22 05:58:32

甘肃玉门,因西域和阗美玉由此通关而得名。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和第一个石化基地的诞生地,素有“石油城”之称。1956年7月,新西兰摄影师汤姆·哈金斯 (Tom Hutchins)来到玉门采访,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石油工人及乡村百姓的生活影像。

武威车站

哈金斯途经武威火车站内看到的场景,这是即将分别的一对夫妻。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彼此分工明确。临别时小夫妻难舍难分之情跃然眼前。站在旁边光着身子的小男孩是照片的亮点,好像一尊行走的小弥勒。

吃饭

武威火车站的站台上,一群准备前往玉门油田上班的工人正在站台上的一个小吃摊前吃早饭,不远处的车厢前,有一名穿着西装的洋人正在拍照。

油田哨兵

玉门邻近沙漠和戈壁,气候干燥,经常会有沙尘暴来袭。图为戴着风镜和口罩,站在沙尘暴中坚持站岗的哨兵,说不出的威武感觉。

工人

面对哈金斯镜头里的一群玉门石油工人,有的神情严肃,有的满脸笑容。那时候人们生活艰苦,衣着朴素,却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精气神。

卡车

因为上班地点比较分散,很多工人是乘坐卡车前往上工的地方。常常一辆卡车上能挤上几十个工人。

灌油

正在往油罐车内灌原油的青年工人,脚下穿的是一双回力鞋,这在当年,已经算是很高档的鞋子了。

女工

正在监视仪表盘的女工人,穿着整洁,留着短发,显得精明干练。为了漂亮,她将内衣的花领翻到外面。

休息

两名正在休息喝水的石油工人,一个坐在窗台上,一个依靠在旁边。看面相很像是一对亲兄弟。坐着的工人一只脚踩在窗台上, 脚下也是一双回力鞋,可见这种鞋子在当年多受年轻人的欢迎。

学习

解放前文盲率很高,有些工人甚至不识字,油田因此成立了工人学习小组。图为一个学习小组正在上课,几个人趴在一张书桌前,面前立着一块黑板,不远处的房屋后面便是起伏的沙丘。

商店门前

一家商店的门前,聚集着很多工人,商店门前挂着“中国百货公司玉门市公司”的牌匾,那时候的商店都是国营的,售货员也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工作。

商店内部

商店的内部景象,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有闹钟、桌旗以及日常用品。柜台前坐着一个很年轻的售货员,面前摆着一把算盘。胸前口袋里插着几只自来水笔,表明了他是一名有文化的青年。

打扮

那时候的人,穿着打扮都十分简单,女子要么留短发,要么扎着两根麻花辫。在男人中间,软檐的“解放帽”是不二的选择。

放学

放学时间,一群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出现在镜头中,他们的父母都在油田工作,虽然不是十分富裕,但衣食无忧。

宿舍

油田子弟学校的女生宿舍,青砖漫地,一个房间里摆着数张双人窗,两名扎着蝴蝶结的女孩子正在共读一本书。那时候的书籍,还是从右向左翻,竖排字体。

乡村

这一带的乡村依旧保持着多年以前的模样,几个照顾孩子的年轻女子坐在夯土墙头上聊天,下面的路口处,站着一个光着腿棍子的小男孩,大家都在关注着摄影师的一举一动。

百姓

对于油田周边乡村的普通百姓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依旧住着传统的土坯房屋。在屋子旁边玩耍的小孩子也都是衣衫不整。

铁轨上

在铁轨上行走的几名女孩子,为了行走方便,必须一步跨越一个枕木。几个女孩子留着同样的发型,衣服很破旧,和油田工人子弟比起来,要差很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