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秦可卿病重期间,冯紫英为宁府引荐了一个医理极深学识渊博的医生——张友士。
贾蓉带领张友士去给秦可卿看病时,曾先后两次问到秦可卿的病情,张友士的回答也十分精妙,仔细琢磨一下,这里面似乎是大有文章的。
张友士给秦可卿诊完脉之后,贾蓉先陪张友士吃了茶,然后就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
这位张医生并没有直接回答贾蓉的问题,而是十分专业地分析起了刚刚把脉得出的一些信息,说出了秦可卿的一些病因和症状。
贾蓉作为秦可卿的丈夫,他在张友士诊完脉之后问妻子的病是不是还能治,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不是秦可卿刚生病时,此时的她,已经病了很久,而且多位太医都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在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之前,也许贾蓉乃至整个宁府,对秦氏之病心里都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既然好多太医都治不了,那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
因为张友士医术高明,又是冯紫英推荐的,贾蓉自然是抱了很大希望的,而且在张友士诊脉前,他并没有听贾蓉说秦可卿的病情,这样一来,贾蓉就更是想要迫切知道张医生把脉的结果。
作为病人家属,贾蓉最关心的不是秦可卿得的什么病,而是秦可卿这病能不能治。他这么问,估计心里也是没底的,既然张友士医术高明,能断人生死,贾蓉自然迫切地想要一个确切的结果。
毕竟,宫里的几位太医都没看出的病症,贾蓉作为丈夫,肯定也是悬着一颗心的,估计是什么不好治的大病也未可知,甚至他将张友士看成了秦可卿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宁府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治好秦可卿的病,如果冯紫英推荐的张友士也说不可治的话,那就相当于宣判了秦可卿的死刑。
因此,张友士给秦可卿把完脉,贾蓉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结果的。不管夫妻二人是否恩爱,在生死关头,作为丈夫,贾蓉对秦可卿病情的关心也是人之常情。
贾蓉再次问到秦可卿病情,是在张友士给秦可卿开了方子之后,贾蓉似乎还有些疑虑和担心,他从张医生的分析中,得知秦可卿病得不轻,连张友士都只有三分把握。
因为张友士没有明确回复贾蓉的提问,贾蓉便忍不住再次问道:这病与性命终究有无妨碍?细品贾蓉的两次追问,是有些区别的。
先问能不能治,因为这病拖了很久,太医们都束手无策,所以有此一问。再问有没有性命之忧,是听完张友士分析后,贾蓉知道病得不轻,所以问会不会要了性命。
这一次,张友士直接回答了贾蓉提问,说秦可卿病到这个地步,不是一朝一夕的症候了,能不能好也要看缘分,贾蓉当然明白医生话里的意思,也就没再细问。
这一问,贾蓉心里应该有底了,秦可卿的病,八成是治不好了,而且随时可能会要了性命。因为她的病已经拖了很久,也许,这也是贾蓉最开始心里就有的答案,他的两次追问,更加印证了自己的猜测。
其实不管秦可卿是生理之病还是心理之病,既然太医们看不好,医术高明的张友士没有大的把握,那么对于秦氏之病,基本上是可以放弃治疗了,而秦氏本人估计也早已放弃治疗,抱定了必死之心。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孙元化的“元化”和冯紫英的“紫英”意思相同,指“东方最初的火光”,也就是火炮发明者,“冯”字说文解字上指“快马破冰”,即突破性人物。这和被薛蟠打死的冯渊的“冯”寓意一致,冯渊原型卢象升,也是突破性武将,最先组织乡勇,编制外的自愿军,战斗力大明排第一,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几人逃进大山
秦可卿的原型虽然是朱由校,但“秦”字开头,意味着她还代表整个秦制的大明帝国,所以秦可卿的判词不单指朱由校,还指整个大明,乃至整个由秦而来的整个帝制。秦可卿的病开始以为“有喜”,即“由熹”-朱由校明熹宗一朝,但看情节,还包括明光宗的生病和“红丸案”,这里“脉息”就是大明的气数,其实贾蓉问的前一句是“大明气数还能不能挽救”,后一句“大明是不是马上就要亡国”。各位医生诊断就是各方对大明的诊断,如胡太医就是胡人对大明的看法,王太医就是皇权自己对大明的看法,都不得要领。这个张友士就是指西方传教士,谋官就是求发展,冯紫英原型是孙元化(东方的火光,火炮专家),推荐的张友士就是基督传教士,带来了科学,他对第一个问题基本是肯定的没救了,对第二个问题是否定的,不会马上死,明年春分就好了,暗指第二年春分打伤了努尔哈赤,取得胜利,得到了喘息。张友士开的药是“红夷大炮”,这是挽救大明最需要的及时药,管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