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红村,打工人的“班味儿”都淡了

财闻到 2024-08-22 11:26:49

作者:丁莉

编辑:喻淑琴

图源:新华社

8月18日,大雨初歇,中山市崖口村两千亩稻田畔,一架无人机嗡鸣起飞,而后快速在低空掠过,洒下肥料。肤色黝黑的年轻农民操控着手柄抬头望去——晚造水稻刚刚种下,低矮的青禾之间,散布着游人、成群的蜻蜓与白鹭。

坐落在深中通道西着陆点附近的崖口村,曾一度创下了单日游客10万人次的最高纪录,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来自珠江东岸的流量再一次涌入这个小村落。凭借吹海风看稻田吃海鲜的体验,崖口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崖口村由于青壮劳力匮乏,成为珠三角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尔后,较早走上工业化之路的崖口村,却又很快作出“退工守农”的决定,一度在“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珠三角显得特立独行;时至今日,当地又先行试水“农文旅”模式,在稻田周边兴起市集与大大小小的餐饮店……

一个没钱没资源的小村落,是如何玩转流量密码的?在网红村层出不穷的当下,崖口村又是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三次流量嬗变”的故事。

几十年间,崖口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一路因为“特立独行”而充满话题性,孕育出一个“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样本,也催生了一种乡村文明新韵味。谭锦鹍认为,“网感”敏锐的崖口,是因为迎合了当下的互联网热点,并不断跟随年轻人的文旅消费偏好而不断推新。如今,崖口村生机勃发的新业态,吸引了创业者纷至沓来,谭锦鹍和崖口村开始为新一轮流量筹谋。

1

年轻人崖口“淘金”

雨季叠加“青黄不接”的稻田,这本该是崖口村的旅游淡季。往年这个时候,崖口村日均流量不过七八千。但自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每逢周六日,六七万人涌入崖口村,不少游客是专程为体验大桥而来的过路客。每到中午,这里的饭店总是挤满了食客。

泼天的流量为这个小乡村带来了多样的业态和大把致富机会。

禾悦咖啡的老板庄钰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三年前,她和朋友第一次来到崖口散心,便爱上了这里清新宁静的氛围,转身就投资了一家装在集装箱里的咖啡馆。集装箱被粉刷为鲜嫩的绿色,与一望无际的青青稻田只隔了几步远,稻田边的露天桌椅处三三两两坐满了客人。

令不少上班族意想不到的是,只需驱车个把小时,就可以从一身“班味”切换为诗和远方。于是,这里成了社交媒体里的网红打卡地。

(庄钰和她的“禾悦咖啡”,丁莉/摄)

这样的故事在崖口村还有很多。

来自珠海的林丽妍在稻田边经营起一家叫作“禾舍”的民宿,这座民宿已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就在二十多天前,蓝海民离开东莞,到崖口村开设了这里的第一间旅拍馆。如今,这里到处都是充满诗意与烟火气的小店。

率先试水发展乡村文旅,着实需要勇气。实际上,由单一的农业向多元业态转身颇具挑战。首先,对有志于发展旅游业的小乡村而言,靠什么吸引人流,又靠什么留住这些小店,都是一门学问。

崖口村的“网红”之路,纯靠摸索。2020年前后,一批外地年轻人来到崖口,率先下场,激活了崖口的创业潮。这群人有新技能、新想法,带来了新模式、新业态。村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也慢慢总结出了新的办法,先后加入了创业大潮中。

距离煲仔饭街不远处,是崖口村村民周时家的租车行,这天中午,她正站在门口,拿着厚厚一叠纸登记租客信息。几年前,崖口村在稻田间修筑了观光小路,出租观光车的生意应运而生。周时一家投了四万多块钱,购置了二十几台脚踏观光车。

没几个月,这笔投资便收回了成本。近段时间,她家的租车行周末日均营业额都在两千块上下,“多一份副业就多一笔收入,家里老人家也有个活计打发时间”。

“不可否认,乡村追赶潮流的步伐有其滞后性,因此需要通过‘引进来’,让村民跟着学。”谭锦鹍表示,类似别的地方开培训班,意义不大,只有大家亲眼看到这件事能挣钱,才会有兴趣,才能破除那种“村干部在干,村民在看”的窘境。

几年前,谭锦鹍从中山城区的摩天轮广场招揽来一批人马,打造了东堤市集。今年清明节,他又跑了一趟湖南,招引网红民宿品牌……随着“淘金者”纷至沓来,崖口村也开始自我进化,一大批“出走”的崖口村年轻人“洄游”返乡创业。

谭伟政20岁时离开家乡,在澳门做了几年设计师。崖口勃发的旅游业让他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21年,他回到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将自家花园改造成咖啡厅,一年后又在村口开出分店,两家店铺年营业额便超过了两百万元。

截至目前,整个村庄已开出12家民宿和40多家餐饮店;吸引了150余个年轻人返乡创业;崖口大米也“水涨船高”,单价卖到20元/斤。2023年,崖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00万元,实现三年翻番。谭锦鹍觉得,收入增长,恰恰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核心。

2

三次嬗变再续“流量”

在谭锦鹍口中,崖口村的走红,经历了三次流量密码的嬗变。

第一波流量在2015年后到来,自媒体时代强势降临,崖口海鲜街已初具雏形,村民在当地招牌的煲仔饭中放上螃蟹,形成特色。很快,螃蟹煲仔饭借游客朋友圈走红,短短几个月里,崖口一间煲仔饭餐厅发展成了一条煲仔饭街。

第二波流量是2020年左右,网络潮流从“格调至上”演变为追求文艺氛围,带起了稻田咖啡和车尾箱市集,崖口集装箱风情街与东堤夜市逐渐成型。

(稻田周边的露天咖啡馆座椅,丁莉/摄)

这两年,崖口村旅游风向日益走向营造沉浸式体验感。去年年底,村民在休耕的稻田上种下了三百亩格桑花海,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在旅游淡季里创造出了一个小高潮;休闲民宿、农耕体验、露营公园等新鲜业态也风生水起。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路径,谭锦鹍解释,也是为了从美食开始,串起集“吃喝玩住”一体的文旅闭环。

“我们走的一直是流量振兴的路径。”他表示,但流量的触碰点是不断变化的。崖口的下一波流量在哪里?谭锦鹍和村民们已开始了下一波筹划和探索。

多位当地创业人士直言,崖口村仍余较大开发空间,其现有流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多位游客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崖口村是他们前往中山其他景点或体验深中通道的途经点和临时落脚处。换句话说,其本身仍不足以支撑游客长期留宿。

如何化“流量”为“留量”?崖口决定在文旅内容上继续做文章。

事实上,蓝海民的旅拍馆在这里落地,更深层的考量在于,摄影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记忆点,并可以借助客人的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一张照片带火一个地方”。

在刚开业二十多天的旅拍馆内,蓝海民正在电脑前帮前一天接待的客人修片。一条木船横在窗外,船上粗粗搭起一些支架,这个“半成品”是刚刚淘回来的,他打算将其重新装饰,再在周边栽种上荷花,打造成一个景致。

此外,蓝海民还在筹谋更多玩法——他计划绘制一个三米高的IP立牌;打磨一批文创产品,比如将稻田的泥巴制作成陶艺、泥塑;开发出更多体验活动,比如让带小朋友的家庭下田抓泥鳅;他还在向村里建议“造节”,比如依托千亩稻田发展丰收节、田间音乐节,并壮大当地非遗飘色的影响力……

他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各地瞄准深中通道红利加紧布局,“中山版情侣路”等打卡地涌现,关于“流量进一步被分摊”的担忧开始浮现,崖口村只有找到自身的文化特质、丰富文旅内容,才能在这场流量竞争中继续长红。

谭锦鹍也意识到,稻田边的轻餐饮产业已遇瓶颈,从外地引进自带流量的网红民宿品牌,正是基于进一步营造IP的考量。据透露,村中一些核心店铺的招标,并非简单的“价高者得”,往往要求投标者比拼经营方案。

“有了文化内核才是民宿,不然只能叫农家乐。”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从‘售卖风景’进一步迈向‘售卖文化’,崖口村的IP还能更上一个档次”。

文化加持下,崖口村已在为迎接更大流量做好硬件准备。目前,当地正规划在南朗快线崖口段开一个路口,缓解国道塞车压力,并新增约500个停车位;东堤也在施工改造,完工后,其接待能力预计将提升一倍以上。

(庄钰、周时为化名)

本期编辑 张樱洁

中山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城乡融合下的宅基地改革样本:宁波象山民宿产业破解乡村“空心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