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评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

方志四川 2024-09-15 16:39:46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评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

赵 捷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出品的20集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在各大视频网站及部分地方媒体上线播出。纪录片以邓小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为线索,串联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的一生。

“红相册”不是一般的相册。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根据党的领袖人物珍贵照片倾心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红相册》,既是人物的画像,也是时代的画像,此次《邓小平的故事》是继《毛泽东的故事》之后推出的《红相册》系列微纪录片第二季。

通力合作厚植家国情怀

《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四川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三家单位从党史资料、创作和传播等各个方面为作品倾心尽力。该片只有短短20集,每集体量在6分钟左右不等,却基本呈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按照权威党史著作为整部片子在史实的准确、真实可信上做了扎实的努力,展现了创作者对党的历史、对党的领袖人物极为严肃、郑重的态度。

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他一生乡音未改,始终对这片故土念兹在兹、充满深情。片中对邓小平与家乡关系的表现充满辩证思考。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牌坊村;1919年,少年邓小平来到重庆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并于次年跨出国门,开始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征程;1949年,二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继而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坐镇重庆、主政西南,建立不朽功绩等,片中对此都有所呈现。1986年春节期间,邓小平第九次到四川视察工作,在成都他和舅舅一家相聚,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而他再没有回过家乡,怕的是给百姓添负担、人情请托难却,为的是以身作则。片中对于乡愁、乡情的呈现,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典型例证。

塑造怀抱赤子之心的领袖形象

什么表情最能够反映邓小平的形象?像孩子一样笑得天真,是在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解说词中多次表达的。邓小平留在照片上的大多数形象,或沉稳或威严,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中,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片中呈现了多张邓小平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比如“82+1”祖孙合影、与孩子一起吹蒲公英的照片。他晚年与孩子嬉闹的画面也有许多:如孙女在院子里检查通行证,爷爷乖乖在院子里等待检查放行;小孙子堆的雪人,爷爷第一个鉴赏;孩子们挠爷爷脚心,邓小平从来不恼;一张和外孙女的合影被爷爷叫作“抓住小辫子”……观众还可以在片中看到,1949年10月1日,45岁的邓小平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看到“小平您好”时,这位站在开国元勋中间的百万大军统帅笑得像孩子般羞涩、天真;晚年时期的邓小平与聂卫平等人打桥牌,邓小平的一个表情令聂卫平永生难忘,在聂卫平看来,邓小平的笑与其说是慈祥老人的笑,不如说是孩子天真纯朴的笑。

赤子之心是人类社会对本真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人格追求。像孩子一样微笑的表情特写与印象记,不仅反映出邓小平同志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赞扬了其拳拳赤子之心。像孩子般的天真笑容是他不顾自身荣辱安危而坚持正确主张的形象化外显,这也与其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的态度与作风相统一。创作者抓住了这一人物表情,并在全片中加以放大、强化,给人可信、可亲、可敬之感。

生动呈现小平同志求真务实的性格底色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中的解说词与同期声简洁明了,创作者善于抓住史料中邓小平那些耐人寻味的话语做重点呈现,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拉近领袖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比如邓小平遭遇“第一落”后,很多同志同情他,他说:“革命嘛,哪能一帆风顺”;再如女儿邓榕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他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她说了三个字:“跟着走”;当被问到乘坐新干线的想法时,邓小平回答说就是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在珠海,邓小平一连考察了几个高科技企业并同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他握住一位操作电脑的年轻人的手说:“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这些话语都有力呈现了其求真务实的性格底色。

全片既有同志情谊,也有亲情叙事,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的大力推动下,该片收获了可观的传播效果,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营造了良好氛围。改革之路,道阻且长,看过该片的观众忍不住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因为那意味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章只会更加精彩。

来源:《文艺报》2024年9月13日第3版

作者:赵 捷(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所所长,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