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的叔辈毛月秋受到邀请从湖南韶山动身前来北京做客,毛主席常年公务缠身,并没有多少机会回到家乡,能够见到家乡的亲人,自然是分外的高兴。
两人的话题离不开有关故乡的山水树木,无意中毛秋月提到了上场屋上的门匾。这间屋子是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住所,建国之后有不少的民众自发的前来瞻仰。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参观,就在门匾上提了一幅字,上面写着“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这件事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毛主席听后却深觉不妥,摆着手说:
这样写不好,我还是觉得要换一个。毛月秋也急了,为什么主席说不好呢?
因为牌匾一事,两人眼看着就要争论起来……
一、毛主席故居门庭若市,如何题字成难题众所周知,毛主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湖南省韶山市,在这片土地的孕育下,毛主席立下了革命的志向,点燃了奉献的火苗,一步步带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讲,家乡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落叶归根是我们最执着的信念。
而毛主席年少离家,早早地就参与了革命到处奔波,并没有多少时间回到家乡,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也是公务缠身,难解思乡之苦。
不过毛主席虽然回不去,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自发地来到了湖南韶山,想要一睹毛主席年幼时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这片能够孕育出伟人土地的神奇!
当时的毛家人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推开门会看到这么多热情而淳朴的民众,他们争先恐后地与毛主席的房屋合影留念,抚摸着主席曾经用过的书桌床板。
相较于其他景点,毛主席的房屋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观赏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朴素了,但是对于来参观的民众来讲,却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随着来观赏的人越来越多,当时的县委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一个办法,不仅没让游客们参观好,还有可能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应该好好规划一下。
但是县委也不懂得要怎么装饰和规划主席的故居,毕竟在主席的房子中,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小床,再就是一些瓶瓶罐罐。
就在县委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议到,可以先在主席的房屋门前按上一块匾额,好让游客们能够直接看到哪个是主席的旧屋。
县委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在匾额上面题什么字呢?他急冲冲地去找到了毛主席家中的一个叔叔毛月秋,看看能不能提供一些想法。
听到要在主席的门房上面题字,毛月秋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当即去找来了毛宇居老先生,希望毛宇居老先生能给题个字。
毛宇居先生曾经是毛主席的私塾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还有“韶山一支笔”的美称。
如此一来,毛宇居既是主席的恩师,又是书法名家,简直就是题字的不二人选。而县委听到毛月秋的提议,也满意地点了头。
为此,毛宇居先生还特意拿出了最好的纸和笔。可就在准备些什么的时候,大家犯了难!
于是他们召集了一些村民,询问大家的意见。商量来商量去也只是得到了一些毛主席的家乡,毛主席的房屋诸如此类的答案。
但这显然差了那么点意思,因为在大家心中,毛主席是独一无二的伟大存在,这个匾额最好还是能够体现他老人家的身份地位以及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
这时,沉默很久的毛月秋一拍大腿说道:他经常能在游行的人群中看到关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横幅。
相信在大家心中这就是对主席最真实的想法,要不我们就题“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
一来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功绩,二来也体现了我们百姓对主席的尊崇与爱戴。此话一出,就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
于是毛宇居拿起笔,写下了这几个大字!很快,匾额就做好了。大家高高兴兴地将这块匾额挂了上去,之后来瞻仰的游客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直到毛月秋进京见到毛主席后,与主席谈到了老家匾额的事情!
主席在北京一直牵挂着家乡和亲人,毛月秋是主席同族的一个叔辈,虽然并不是直系,但是两人都有革命的志向,在战争中毛月秋还因为主席的缘故受到了牵连。
毛月秋还是韶山最早的一批党员,也帮助毛主席照顾过一些亲眷,因此主席对于毛月秋是非常感激的。
于是毛月秋进京后,主席热情地招待了他,两人也非常自然地聊起家乡的变化,毛月秋像是开了话匣子一样,将家乡种种告知主席,主席也认真的听着,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但是当提到门上的新匾额时,主席却变了脸色!同时连连摆手道:这样不妥、不妥。见状,毛月秋一脸茫然,一时间竟不知道哪里不妥。
于是主席继续笑着解释道:我哪里算得上伟大,不是说自己伟大就伟大的,这次回去还是换一个匾额吧!
毛月秋也着急了起来,反驳到:这不是我一个人说的,是大家都说你伟大,你带着百姓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怎么就不伟大了?
主席还是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千万农民、工人还有战士们的功劳,怎么能把功劳都算在我的头上呢?还是不妥。
眼看着毛月秋还是想要争辩什么,主席一下子严肃起来:这匾额不妥,必须换掉。毛月秋虽然还是不解,但是也将话咽了下去。
事后,毛月秋回到了家乡。出于个人感情,他不想要改变这个匾额,但是主席已经发话,
自己必须尊重他的想法。
于是他将这个事情报告给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华国锋。华国锋也心存疑惑,将事情上报后经过开会讨论,决定尊重主席的意愿更换牌匾!
这块匾额被换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简简单单的“毛主席故居”五个字,既低调又朴素。
就像毛主席一样,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实际上这块牌匾没有过多久,再次被人发现了问题!
二、刘少奇二改门匾,故居变旧居1961年,中央会议在广州召开,刘少奇跟随毛主席一同参与,会议主要通过了关于《农村十六条》的草案,研究的主要是农村发展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加地贴近百姓,了解农村,刘少奇决定在返途中路过家乡进行一次调研。
刘少奇也是农村出身,他的家乡和主席的家乡距离非常近,一个在湖南韶山,一个在湖南长沙。
刘少奇和妻子王光美一起先来到了家乡长沙进行考察,并且了解了农民对于设定草案的看法。
而为了让自己的调研更具有广泛性,刘少奇和夫人在长沙待了一星期,而后又辗转到韶山地区进行调研。
因为早就得知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所以刘少奇一直想要来韶山参观一番,现在刚好有机会,于是就将参观毛主席故居提上了日程。
当刘少奇的吉普车缓缓地驶入毛主席的家乡时,村民们都非常激动,有眼尖的村民一眼就认出来了刘少奇。
随后负责毛主席故居日常的工作人员急匆匆的出来迎接,刘少奇也与他进行握手,亲切的说:今天贸然打扰,天色也不早了,你们先去休息,明天再带我去参观参观。
第二天一早,刘少奇起了个大早,他仔细地走过每一条乡间小道,走进毛主席的故居时,心中的佩服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一览无遗的小屋子里,只有几件磨损的家具,难以想象在这里有一个少年怀揣着救国之志,并一步步实现了他的抱负。
刘少奇震惊之余眼眶还微微有些湿润,他们并肩走来,好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回首过往年少,又怎能让人不感到唏嘘?
刘少奇走出小屋,回首看了看房上的匾额。盯着看了许久,工作人员连忙上前询问:这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刘少奇回过神,思索了一下:这个匾额上的故字不太好,故字会让人联想到故去这一层,会给不了解的人造成误解。
工作人员听到刘少奇的解释,心中一阵冷汗,这个匾额挂在这里这么久,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严重的问题,这要是被有心之人做了文章,不知道要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是在刘少奇的建议下,这块匾额也被取了下来,将原来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了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次题字请了当时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接到这个任务,也是非常荣幸与重视,认真地斟酌下笔的位置,最终第三块牌匾挂在了毛主席的房屋上。
但是到这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匾额依旧不是郭沫若题的这一块,在后来又出现了一次变动。
三、邓小平亲书第四块匾额1973年,邓小平同志因工作需要来到了桂林,想着刚好路过毛主席的故居,便打算顺道参观,同时提前给韶山的工作人员打好了招呼。
他们得知邓小平要来,又激动又紧张,希望能够好好准备这次接待,他们特意准备了主席曾经做过的吉姆车,表示了对邓小平的尊重与爱戴。
邓小平在路上就非常期待,他微笑着看着车窗外景色的变化,脑海中都是一幕幕一起并肩走过来的路。
下车之后,邓小平看着远方的景色,感慨道:早就该来看看了。然后笑着与前来的工作人员握手。
工作人员引领着邓小平走到毛主席的故居,细心地讲解着关于毛主席的种种物件。
其实对于这些东西的来头,工作人员通过这几年对游客的接待早就已经烂熟于心,但是为了给邓小平同志更加好的体验,昨天晚上还特意练习了一下,希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邓小平同志看着屋中的陈设,心中情绪万千,浏览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和韶山的工作人员们合了一张影,留下了历史性的一幕。
1976年,毛主席因病逝世,一代伟人带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闭上了眼睛,闻讯举国悲痛,大家自发地为主席哀悼。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湖南韶山,来到毛主席的故居表达对主席的缅怀之情,因为来往的人太多,毛主席的故居还进行了几次修缮。
在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韶山管理局还提交了换匾额的申请,也就是毛主席故居的第四块匾额。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邓小平同志亲手书写了两幅字送到了韶山,上面的旧居重新变为了故居,因为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长眠,不会引发歧义。
而且因为毛主席从青年时期起就四处奔波,住所很多,旧居也很多,而故居更能够体现韶山的特殊性,因此就改为了故居。
现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就是邓小平同志所题的那一幅字。一块匾额经历了四次变更,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严谨低调的品格,更体现了主席和民众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