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下葬后,遗像该如何处理,是烧掉还是保存,切记不能乱放!

忆雪感感 2024-10-04 03:32:5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遗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逝者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最后证明,也是家人缅怀的重要寄托。它承载着逝者一生的生活痕迹,和无数个重要时刻。

特别是对于逝者的子女来说,老人的遗像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看着遗像,仿佛能再次听到老人的谆谆教诲,回味他们的温暖关怀。

照片上的每一道皱纹、每一个笑容,都蕴含着老人一生的故事。也许是年轻时奋斗的艰辛,也许是对子女无私的奉献,这些故事通过遗像传递给后人,成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但老人去世以后,家中的遗像应该如何处理,其实相当有讲究。

遗像的起源和含义

遗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着关于人们“刻木画像”来缅怀逝者的记载。从那个时代开始,记录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便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纪念逝者的重要方式。

随着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经济实惠、耐腐蚀的纸张,也逐步替代了昂贵、易腐烂的木材。“画遗像,寄哀思”的做法,在汉代初见端倪。

不光是朝堂之上,民间的文人墨客们也纷纷推崇这种纪念方式。

到了隋唐时期,画像技术深入普及到了民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家家户户的祠堂开始摆上先人遗像,并且在全国普及开来。

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儒也反对给逝者画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马光和朱熹。

司马光反对画影画像,将其视为“非礼之俗”。他在《书仪》中如此写道:

“男子生时有画像,用之犹无所谓。至于妇人,生时深居闺门,出则乘辎軿,拥蔽其面,既死,岂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揭掩面之帛,执笔訾相,画其容貎?此殊为非礼。”

朱熹在《朱子家礼—丧礼》中,也完全同意司马光的观点,将“置魂帛”作为丧事活动规范程序,没有画影画像的要求。

但到了宋末元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逝者过世不仅要有遗像,还要挂上祠堂,以便后世瞻仰。在这一时期,所谓“画影传神”,已然成为丧事活动的特定事项。

在著名的文学经典《金瓶梅》中,对古代丧事的描写极为全面细致。其中有一段,就是在李瓶儿咽气之后,西门庆请画师为其“画影传神”,制了遗像,置于灵前供着。

可见到宋元时期,民间“画影传神”已然在丧事活动中已较为普遍。而现在的遗像之所以多为黑白色,其中也蕴含着一些历史因素。

在古代,祠堂供奉的祖先都是以彩色画像为主,时间久了褪色还会修补。到后来,却逐渐演变成在家中供奉黑白画像的习俗。

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的颜料由于制取困难,价格颇高;从观念的角度来看,缅怀逝者的人们,内心也往往比较倾向于黑白色的肃穆感,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最终,大多数人的选择延续成了传统,并推广开来。随着照相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相片也逐渐代替画像,成为人们制作遗像时的首选。

早期照相技术不发达,一开始无法照出彩色的照片,所以遗像只能是黑白色。而且彩色照片易褪色,不如黑白色照片保存时间长。

近现代以来,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丧事活动中照片的使用更为普遍,而使用画像的则越来越少。除此之外,不同地区对于遗像的制式和放置地点,也有着不同的规定。

家里的遗像,应该怎么放

在我国南方的风俗习惯种,遗像照片一般是203mm×254mm的规格;而北方地区的遗像,则通常采用210mm×294mm的规格,比南方要大一些。

丧事过后,关于遗像的处置方式,各地的习惯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家庭,会将逝者的遗像在家庭比较显眼的地方,如堂屋或客厅悬挂或摆放,这种做法较为普遍且流行。但实际上,这种放置方法并不好。

作为家里的待客处,堂屋、客厅人来人往频繁。若将遗像放置于此,每次进出家门都能看到遗像,心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变得低落压抑。

而且客人来访时,本来心情愉悦,一进门看到遗像,也会有种心理压力。许多人会担心惊扰到去世的老人,在聊天时,也可能会不经意地想到此事,让人浑身不自在。

因此,并不建议长期将遗像挂在堂屋或客厅显眼处。

除了堂屋、客厅外,还有人会将亲人的遗像摆放在自己的卧室。怀念之情可以理解,但其实将遗像摆放在卧室,也并非明智之选。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卧室是人休息的私密场所,放置遗像,会增加心理上的压迫感。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累了一天想要休息时,回屋看到遗像,就很容易爆发负面情绪。

从风水上来看,卧室长时间有人休息,阳气旺盛,而遗像带来的“阴气”,会与之相冲。如此一来,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影响家庭运势。

此外,将逝者的遗像放在家中的仓库,也是不好的。仓库通常用来存放杂物和备用物品,环境潮湿阴暗。如果将遗像放在这里,材质不好的话容易发霉损坏。

把遗像放在仓库,难免显得有些不尊重逝者。此外,潮湿的环境还容易生出虫子,咬坏遗像更是被认为“不详”。

正确的摆放方式,是等到丧事过后,将逝者遗像在客厅、卧室以外的特定房间悬挂摆放,不放于显眼常见的地方。

相比之下,这种方式较为低调,既满足了家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又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者,有些地方还习惯将遗像收纳起来,或用布帛遮蔽起来,等到忌日节日时,再请出来祭祀使用。

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避免了遗像长期暴露带来的心理压力。

最后,还有烧送遗像的方式。即在丧事过后,选择特定的日子,将逝者遗像烧掉送给逝者。这种方式虽然较为决绝,但对于一些希望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选择。

不过,烧送遗像需谨慎考虑,确保自己不会后悔,且不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结语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照片可以轻易地被复制和保存,但老人的遗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逝者已逝,生者还生。遗像,便是一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缅怀先辈,感恩他们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历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考察

中国知网:影神、影堂及影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