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跟我吐槽,跟孩子打起来了。
我:啊?怎么个打法?
朋友:就是互相对打。
我:啊?!
朋友说,起因就是我想让他收拾玩具,但他就跟没长耳朵似的,继续玩他的。
没一会又跑去拿东西边吃边玩,零食渣又弄了一地,甚至混在积木、拼图里,那画面是看一眼都觉得血脉喷张。
就没忍住说了他几句,
然后孩子就捂着耳朵让她别说了。
朋友一看更上头,忍不住持续输出:你要是听了,我会说你吗,说了多少次你听了没?每次玩玩具都不收,这不是你弄的吗?
结果,娃冲上来就给了她一套组合拳。
朋友:这哪还能忍,人不大脾气不小,我他都敢打了,这还得了。然后我就也打他。
他打我一巴掌,我就更使劲还他一巴掌,他踹我一脚, 我也用力还他一脚。
让他知道,打别人会疼,是不对的。
我笑称,你这反应放在妈妈界也是相对炸裂的存在。
用打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打人,那孩子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能是文明友好吗?
估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觉,是不是平常对孩子太纵容,把孩子惯坏了。
为什么你一忍再忍换来的,不是娃配合,当你终于决定不忍了,等待你的,又是“造反”式攻击?
这妈还让不人好好当了?
不得不说,每位家长都会直面孩子的攻击性。
孩子为什么会攻击父母?
其实,原因很简单。
01
受到了攻击
就跟我朋友还手的原因一样,因为孩子感受到了攻击。
只不过你受到的是孩子的“物理”攻击,但孩子受到的是更多方面的“隐形”攻击。
先别着急喊冤:我没攻击他啊?
每个孩子都有一对敏感的触角,对爱敏感,但对大人所暗含的敌意更敏感,不管你自己感觉这敌意隐藏的多么隐蔽……
他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太强势,你虽然没说他,但忍不住翻他一记白眼;
早上孩子起床磨磨蹭蹭不肯穿衣服,你语气不耐烦,“快点穿”;
他想要再看一集动画片,你铁面无私地拒绝,“说了不行就是不行”;
更别说还有太多充满否定、指责的语言攻击,“你怎么这样啊”、“谁像你这么调皮/倔/固执”。
人一旦受到攻击,感觉到了痛苦,本能的反应就是战斗或逃跑。
当孩子在父母这感到安全,他不准备选择逃,那就是直接战斗了。
语言能说得过你就顶嘴怼你,语言说不过的时候,只能用行为战斗,也就是打你。
但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的愤怒是突然而至,都是某种原因导致的。
其实,说句掏心窝子的,咱们心里都有数。
什么时候刺激到了孩子?隐形攻击到了他?
有的时候,是因为有点暗黑不想承认。
有的时候,是觉得这点儿事不至于反应这么大吧。
不过话说话来,当你的孩子还能表现出对你的攻击性,这反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至少他还觉得你是安全的,至少他在感受痛苦时还是向外攻击的。
有多少抑郁症的孩子,是把他们攻击性指向自身。
当父母不再让他感觉到安全,孩子就要开启逃避模式。
把自己封闭起来,亲子关系的连接被斩断,不跟你顶嘴了,也不跟你较劲了,就是啥也不告诉你,或者你爱怎么说怎么说我就当没听见,说与听都不再参与。
相信这也不是大家想要的结局。
如果察觉到这一层,我们再看待孩子的情绪崩溃、行为攻击时,就很容易做到接纳。
嫌弃他之前,先反思下,有没有刺激到人家?(暗戳戳的那种也算哦)
02
因为缺爱想被关注和认可
看到这,估计很多人又开始觉得冤了 。
我都已经这么掏心掏肺的爱孩子了,他还缺爱?
是的,而且肯定。
有了DD之后,我常常反思养育CC的时光,也终于读懂了她很多拧巴、倔强的时刻。
CC作为第一个,且当时唯一一个孩子,当年我赋予她的爱一定是更多的。
但意外的是,她没有DD「被爱感」更高。
问遍身边的二胎,几乎都是这样的。
因为养老大,我们的爱掺杂了太多的管教目的。
她因为得不到想要的闹脾气,我们第一反应是解释清楚,让她可以明事理;
她因为愤怒而对同学大喊大叫,我们第一反应是制止、道歉,让她可以懂礼貌;
她因为冒险受伤,我们第一反应是输出很多道理,让她可以谨慎对危险有基本的判断;
她不洗手就吃东西,我们第一反应是告诉她这样的危害,让她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无论大事小情我们所有的爱,都是因为想管她,抱着的“能让TA变得更好”的目的。
而这份承托太多东西的爱到了孩子那里,早已太过沉重。
当你为自己的费力不讨好而愤怒时——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自己犯错,还不让人说吗?”“我要不是你妈,我才懒得管你”。孩子却在反复的被教育中,逐渐加深了一个认知:
“妈妈爱的不是我,只是更好的我”
“无论我怎么做,妈妈都不够满意”。
但到了老二这儿,因为老大的经验,那份“必须怎样”、“必须养好一个娃”的执念淡了许多。
更多的只是专注爱他这个人、专注的欣赏这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他1岁了还不会说话?哎~哪个孩子早晚还不会说呢,咿咿呀呀的多可爱呢?
他2岁因为我帮他剥了橘子皮大哭大闹?哎呦,我儿子这是到执拗期啦!大脑又发育啦!
他3岁上幼儿园发脾气扔东西打人?他只是分离焦虑发泄情绪,不用过度反应,那就给他个枕头,换个软的打。
他4岁了还腻在被窝里不肯分房?也没啥,再过两年,你想搂搂抱抱人家都不肯了呢。
快5岁了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多大点事儿啊,你看到了小学毕业哪个字他还不认识?
因为老大走过很多坑,因为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老二虽然没有得到老大那么多的爱、那么多的关注,但本质上我们对老二的爱更纯粹。
看到这里,再扪心自问一把:
你的娃缺爱?缺认可吗?
03
因为需求没被满足
孩子打人,背后代表的是他很愤怒,愤怒的背后藏着的是无助。
当孩子无助时,他们就会用愤怒来显示自己有力量。
比如,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对方拿了他的玩具,他推了对方。
虽然他对,但他推的力气过大,所以,你赶紧第一时间关心对方小朋友。
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象征性地批评了自家孩子“你怎么能动手呢?”
但孩子不懂成年人之间的弯弯绕绕,他只有一个感受——妈妈没站在我这一边。
所以,这种时候,他会愤怒地打人毫不稀奇。
因为妈妈没站在我这一边,所以他感觉孤立无援。
他想通过愤怒,引起妈妈的关注。
攻击的行为,其实是在寻求帮助。
再比如,头睡觉孩子非要看一集动画片。
你肯定会拒绝,理由也很充分:“很晚了,要睡觉了,再看你明天上学起得来么?”
然后孩子就会发脾气,小一点的可能扬起手要打你。
是孩子脾气大吗?
不是的,只是因为的需求没被满足。
提出需求被拒绝,说又说不过大人。
而当孩子用嘴表达不了的话,就会通过情绪、行为来表达。
所以,我常说,养育孩子不能只听孩子说什么,情绪和情绪下的行动都是孩子的语言。
当你觉得孩子叛逆、不服管教,哪哪都是问题时,恰恰是孩子缺爱、需要帮助的时候。
当你想要改变孩子的某个不好的行为时,就要首先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所以,每次面对CC或DD情绪崩溃而大哭时,我第一反应从来不是“他怎么这样?”
而是“我的孩子怎么了,他想做什么?”
就像开机前的登录界面,你启动界面不一样,之后的整个运转逻辑都是不一样的。
当你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动手打人就烦的不行,想的是“怎么又开始了”。
那你之后的每一步,都是不耐烦的,带有指责的。
但如果你是带着理解和帮助的心理“他怎么了,需要我做什么”,你的每一步就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
写在最后:
为了避免被喷,还是多说两句。
我并不是鼓励孩子通过打父母来发泄情绪,而是说对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有负面情绪,简直太正常了。
孩子有情绪并打了父母,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应该是被允许的。
而不是过度焦虑,上纲上线,觉得孩子在挑战你的权威。
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孩子作为一个我们生、我们养的“附庸品”,以下犯上很多人心理上很难接受。
但如果你能迈过这个心理障碍,你就会发现,打父母,和孩子乱丢垃圾、发脾气其实没什么两样。
你接住了,你的家庭氛围就会更健康,孩子也会更积极自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