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也爱吃米饭,血糖却控制得很稳定?4个方法值得学习

易烟评健康 2024-11-04 19:39:44

李阿姨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给家人做上一桌好菜,当然,少不了的是那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可最近,她参加了个健康讲座,回来后眉头紧锁,心里犯起了嘀咕:“这米饭,吃了这么多年,咋突然就成了血糖升高的元凶了呢?”

她想起邻居老王,去年得了糖尿病,整天嚷嚷着要忌口,米饭都不敢多吃。

可是李阿姨又听说这日本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经常吃米饭,但是糖尿病发病率却较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米饭,到底还能不能吃了?

米饭作为主食,在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米饭呢?

01白米饭是“最差”主食,糖尿病患者不能吃?

白米饭被一些人标签为“最差”主食,有观点将其归类为“垃圾食品”,垃圾食品指的是那些只提供能量而缺乏其他营养素的食物。

这种看法源于现代食用米饭大多为精制米,其外层富含营养的胚芽和油脂在加工过程中被去除,大幅度增加了淀粉含量,从而使得米饭的主要成分变成碳水化合物,并且只剩下少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关于白米饭与糖尿病的关系,2022年的一项荟萃研究指出,每天摄入超过300克的白米饭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这一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因为研究中有3项是针对中国人群的,显示白米饭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并没有直接关联。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中国人饮食中蔬菜、肉类的搭配有关,这种搭配可以减缓血糖的升高。

白米饭中的淀粉被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供能,支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因此,完全摒弃米饭可能会导致代谢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大脑功能。

合理的建议是控制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在300到500克之间,可以适当通过摄入薯类、玉米、糙米等替代白米饭,以实现膳食的多样化和平衡。

02日本人也爱吃白米饭,糖尿病发病率为何比中国低?

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到2018年达到了12.4%,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约有1.4亿20至79岁的人受到此病影响。

相比之下,日本的糖尿病发病率则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吃“冷不吃热”

在日本,寿司和饭团这类主食通常是以冷饭的形式食用的。

冷饭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抗性淀粉对淀粉酶的抵抗更强,导致消化吸收的速度更慢。

这种慢消化特性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的速率,对于预防血糖激增有显著效果。

2、吃得更“精致”

日本的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精致与仪式感,他们使用的餐具容量较小,使得每餐的米饭摄入量有限。

此外,日本人习惯细嚼慢咽,这种进食方式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有效减缓食物的摄入速度和糖分的吸收,从而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

3、吃得更“多样化”

与中国人偏爱高热量、高糖食品的习惯不同,日本饮食中包括了多种食物类别,比如鱼类、海藻、豆制品及大量蔬菜。

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助于缓解血糖激增的问题。

4、吃得更“清淡”

日本菜以蒸煮、生食为主,烹饪时使用的油和盐较少,调味也比较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油脂和盐分摄入,从而有助于维持血糖平稳。

相比之下,中国菜肴常用的爆炒和红烧等烹饪方式,往往油脂含量较高,这些烹饪习惯可能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03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饮食后的血糖水平,通常在早上6至8点测量。

这个指标帮助了解患者过夜时的血糖控制情况,对调整晚餐前和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至关重要。

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至7.0mmol/L之间,但具体数值还需要因人而异。

餐后血糖则测量的是进食后两小时的血糖值,这一指标反映了餐后血糖的控制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降糖药剂量,以及患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将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尽管诊断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于7mmol/L或餐后血糖高于11.1mmol/L即可确认,两者都很重要。

然而,餐后血糖尤其重要,因为它能更有效预测心梗、脑梗和冠心病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餐后血糖水平如果控制不当,还可能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加速疾病进展并且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米饭虽好,但科学摄入更关键,日本人的低糖尿病发病率,或许和他们的饮食智慧有关。

我们应该学会合理搭配,控制总量,保持适量运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知识和行动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吧。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