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自嘲:明明是开国皇帝,却过得异常憋屈

梨评历史 2024-03-17 10:19:27

北宋初年的某一天,赵匡胤在朝会结束后闷闷不乐地坐在龙椅上,左右侍从连忙询问,到底何事引起赵匡胤的不满。

结果赵匡胤怏怏地说了一句:“尔谓天子容易耶?”

尔谓天子容易耶?换句话在赵匡胤眼里,自己的皇位不是那么好坐。

但究竟为何不好坐,赵匡胤没有明说,而史书则将不开心的原因归咎于他由着性子轻率决定一件事,后悔了,所以不乐。

尔谓天子容易耶

然而作为一位杀伐果断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岂是这件小事能左右的?

那么到底是何事呢?不妨从北宋初年的诡异朝局来分析一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北宋。

表面来看,赵匡胤是联合一帮禁军兄弟行篡位之事,但背后的主导者却是不显山不显水的母亲杜太后。

杜太后在北宋建立前后的所作所为我之前其实已经提到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赵匡胤长期征战在外,所有的关系网其实都是杜太后帮他联络的,毕竟后周出身和战功比赵匡胤优秀的人太多了,在五代乱世兵马强者为王的时代,他凭什么可以脱颖而出?

杜太后靠着联姻和结交,为赵氏拉拢了一大批人,包括五代第一将门符家,柴荣的亲信潘美、尹崇珂、李昉等等,还有门第显赫的军中人脉甚广的高怀德,并且以此为基础拉上了枢密使魏仁浦、吴延祚,殿前系将领王审琦等等。

草头天子称王的时代

别看他们帮助赵家篡周,但他们其实都是杜太后的人,而杜太后做这一切,不仅仅为了赵匡胤,更是为了自己儿子赵光义。

史书虽未记载杜太后为何不喜欢长子赵匡胤,但北宋建立后杜太后削弱大儿子势力不遗余力,为的就是让另一个儿子赵光义上位。

比如殿前司,不仅是赵匡胤得以发迹的地方,更是他能够建立功业的资本,但就是这样嫡系中的嫡系,却在北宋建立后逐渐被赵光义控制。

殿前司逐渐被控制

一开始赵光义的职位不过是供奉官都知,但随即升迁为殿前都虞候,这个职位在禁军里仅次于都点检、殿前正、副都指挥使,属于禁军的第四把手。

而之前担任殿前都虞候的是赵匡胤的嫡系亲信李汉超,而随着赵匡胤黄袍加身,有从龙之功的李汉超不仅未能加官进爵,反而被降为散指挥都指挥使、控鹤左厢都校。

至于都点检这个重要的职位一开始由赵匡胤的心腹慕容延钊,而他也没能保住这个职位,被外放担任山东南道节度使,至此都点检这个职位空出来,不再设立。

同样拥有拥立之功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则调往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那么空出来的职位都留给谁呢?自然是赵光义系的人了,比如赵光义自己担任殿前都虞候这个掌管军法的职位,这个职位赵匡胤当年干过两年,也是在这里积攒了大量的人脉,显然赵光义也想通过这个职位积攒人脉。

殿前副都点检交给了杜太后的女婿高怀德。

至于殿前都指挥使则交给了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王审琦,别看王审琦和赵匡胤结义兄弟,但其实他是赵光义的人。

而殿前指挥使则交给了尹崇珂,尹崇珂是赵光义的大舅子,而后罗彦环担任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王彦升担任殿前司铁骑左厢都指挥使兼京师巡检、马仁瑀担任内殿直都虞候。

杜太后

而这些人统统都是赵光义一系的人。

毕竟赵匡胤经营殿前司多年,现在却剔除一批心腹,然后换上新的人,岂不是多此一举?

因而这番操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折断赵匡胤的根本殿前司,将殿前禁军慢慢转移到赵光义一系手里。

宋真宗日后回忆自己父亲赵光义的时候曾经说过“内总熊罴,肃清禁卫”。

能够肃清禁卫,可想而知赵光义当时的确是把持着殿前系的实权。

而朝廷掌握大军调动和将帅任免的枢密院又是被魏仁浦、吴廷祚他们掌握,他们也是杜太后和赵光义一系的人物。

如此一来,赵匡胤能不胆战心惊吗?毕竟赵光义可以不通过自己就可以让吴、魏二人随意提拔亲信,帮助赵光义垄断朝内朝外的军政。

此时此刻,赵匡胤想到了自己的谋主赵普,但赵普却被杜太后和赵光义限制了人身自由。

太祖将亲征潞贼李筠,诏留后吕馀庆、赵普于京师,普因私谒太宗扵朱邸,且曰:「普托迹诸侯十五年,今偶云龙变家为国,贼势方盛,万乘䝉尘,是臣子効命之日,幸望启奏,此诚愿军前自効」。太宗即以闻上,太祖笑曰:「赵普岂胜甲胄乎?」因谓太宗曰:「是行也,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度」及凯旋,第赏宰臣拨官,太祖曰:「普有从朕伐叛之勲,宜当加等」。于是授侍郎、枢宻使。

这是《国老谈苑》里记载的一段事情,可以说信息量巨大。

赵普

昭义节度使李筠叛乱,赵匡胤打算亲征,但身为谋主的赵普却被留在京城,然后赵普找了赵光义要求上前线。

说实话,赵普身为谋主,又是臣子,理应找赵匡胤,但赵普却一反常态去询问赵光义的意见,即便赵光义同意了,赵普还让赵光义出面代表自己寻找赵匡胤,而为了让赵光义出面,赵普还说了一番掏心掏肺的话。

赵普能不急吗?此时北宋刚立,拒绝了后周侍卫系禁军最有资历的李重进入朝归顺,逼的李重进不得不反叛,而李重进刚反,北边的李筠也叛乱,甚至打算联络北汉和契丹人一起进攻,南北夹击,大宋怕不是要步入后晋的后尘。

所以赵普才有了这番言辞恳切的话,再不让自己回到赵匡胤身边,宋就要变成后宋了。

虽然赵光义放赵普回去,但却想方设法离间赵普和赵匡胤的关系,让赵匡胤开始猜忌赵普。

祖宗开基之始,人心未安,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这是司马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从这里看出赵匡胤自知身边遍布奸臣,打算选择左右亲信之人来侦查权贵们的动向,打探他们的动静。

至于派谁呢?自己的殿前司禁军早就被老弟渗透了,只能新成立武德司,交给王仁赡,且不许殿前系染指。

而武德司不仅负责护卫自己,更有侦查群臣的职责,但却遭到赵普的反对,赵普怕什么?自然知道自己也是赵匡胤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曾经单独找心腹王仁赡密谈,但密探的内容随即被赵普知道,赵普立马找向赵匡胤叫屈:“仁赡奸邪,陛下昨日召与语,此人顷毁臣”。

撇开王仁赡到底有没有诋毁赵普,但赵普居然能知道内容,这点就值得推敲。

首先肯定的是赵匡胤的确猜忌赵普,安排人盯着赵普的一举一动,甚至打算任用王仁赡取代赵普的想法,毕竟赵普天天在赵光义那,想不怀疑都难。

其次就是对话的内容必定是杜太后和赵光义泄露出去的,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能力,也不怕赵匡胤查,此举也有意制造赵普和赵匡胤的隔阂,逼迫赵普导向自己,最终削弱和孤立赵匡胤。

赵匡胤这几年过得相当不好

杜太后这一手实在太老辣了。

此前让赵普跟着赵光义,一方面是孤立赵匡胤,损害其威信,一方面则是借机树立赵光义的权势,引导人心之向背。

而赵匡胤另起炉灶新组建禁军又引起杜太后的不满,看到赵匡胤重用王仁赡后暗中将他们的对话告之赵普,进一步扩大赵普和赵匡胤的裂痕,又通过赵普之口,逼迫赵匡胤贬王仁赡,顺便显示出自己的威严。

果然,赵匡胤迫于压力下贬王仁赡出京,直到杜太后去世后才回到京城。

除此之外,赵光义的岳父还坐镇天雄军,由此可见赵匡胤登基初期,面临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也难怪赵匡胤闷闷不乐,说出“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这种丧气的话。

此时的赵匡胤别看是皇帝,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说这个皇位好坐吗?

然而天算不如人算,在杜太后权势最盛的时候突患重病,我想这个时候赵匡胤如释重负。

当然作为儿子,赵匡胤还是尽了一个儿子的责任,不仅用药进食不离左右,还大赦天下祈福,但病入膏肓药石难医,最终于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初二日在滋德殿去世。

而杜太后一去世,赵匡胤就立马翻身,毕竟没了杜太后的帮忙,赵光义翻不了天。

仅仅一个月,赵匡胤就上演了“杯酒释兵权”,把杜太后和赵光义塞进来的王审琦、高怀德、罗彦环等人全部外放,就连石守信都被剔除了实权,至于赵光义,军权自然也被收走,但给了开封府尹这个隐储的虚名。

至于其他赵光义一系的人也备受赵匡胤打击。

赵光义笑到了最后

当然这件事并不会结束,为了压制弟弟,赵匡胤做了很多准备,但最后却死的不明不白,最后坐江山的还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