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3年,是雍正当皇帝的元年。
这一年雍正很忙,因为他是“新官上任”,再加上他职位的特殊性,以及他上位前的各种问题,所以这一年他很忙。
不过在他忙的众多事中,有一件事很引人注意。在这一年,他先后把未来的“模范三总督”中的鄂尔泰和李卫都安排去了云南。
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把这俩人都派到离自己那么远的地方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个人,另外一个原因咱们以后再细说。
这个人可能一般人不太了解,但了解完他之后,你就会发现,他在雍正的心里的地位,恐怕丝毫不比那三位在后世很出名的“模范总督”低。
这个人叫高其倬。据《清史稿》等书记载,高其倬的祖上居住在铁岭,和赵本山算是老乡。后来南侵之后,高其倬的祖上就成了女真的马前卒。因为他祖上工作态度端正,工作成果可观,慢慢地,他祖上就成了女真方面的官员,后来他家还被抬了旗。
后来高家祖上又“从龙入关”,等到高其倬父亲这一辈时,他的父亲加四位伯父,全部都进入了体制,高其倬的四位伯父,曾先后任广东、安徽的巡抚,高其倬的亲爹最高做到四川布政使。他大伯因为在“三藩之乱”中以身殉节,死后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忠烈”,高家能获得这个谥号,其实比官职更能给高家赋能。
高其倬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根正苗红,且家大业大的家中。
以高其倬的家世,他就是自己不努力,也能当个少年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但是人家高其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公元1694年,19岁的高其倬成功上岸,并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了体制。
因为在康熙末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问题,很多人都因为当年站错队而出了问题,但是高家却并没有受到牵连。曾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高家在诸王夺嫡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所以才能逃过一劫。
但这是真的吗?恐怕未必。
高其倬除了是高家这一辈中的“高十六”(族中排行十六),和清廷体制内的官员之外,他还有两个少有人知的身份。
高其倬的原配是纳兰明珠的孙女,而纳兰明珠的孙女婿中,还有一个名人,这人叫年羹尧。年羹尧不光和高其倬是连襟,还都同属于汉军镶白旗,且两人还有在国史馆一起工作的经历。
所以后世有人认为,高其倬和年羹尧的关系,是在年羹尧被雍正查办以后才被挖掘出来的,恐怕不太可信。雍正的粘杆处可是正经的特务机构,他会不知道自己最倚重的年羹尧有什么社会关系?
所以高其倬和年羹尧的关系,雍正应该是早就知道的,而且可能还不光是知道这么简单。
因为在雍正继位以后,他第一个提拔的封疆大吏就是高其倬。而鄂尔泰和李卫也先后被派往了高其倬主管的云南。
高其倬的第二身份,是个“风水先生”,雍正当年给自己选择陵墓时,找的选址人选就是高其倬。从雍正参与夺嫡的那段历史看,想试一把的皇子几乎都有迷信的记录,雍正也不例外,这从他和戴铎的书信上也能很容易就看出来。
高其倬在风水上的成就,雍正肯定不会到给陵墓选址才知道,那么在雍正继位之前,他俩有没有交流过这方面的信息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高其倬风水师的斜杠身份,肯定会让他在雍正皇帝的心里加分。
那么高其倬有这样的家世,又有这么高的起点,还和雍正有着这么多的羁绊,他为什么不如后来的“模范三总督”出名呢?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和年羹尧的关系很近,而众所周知,雍正在即位初期,曾把年羹尧捧上天,但是大位稳固之后,他就开始清算这个不知道到进退的“夜壶”了。
高其倬和年羹尧有那么深的羁绊,自然也会受到波及。
不过这个原因只是引子,远没有第二个原因重要。
雍正继位时,接受的并不是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而是一个朝廷内部“未老先衰”的烂摊子,而雍正又不是个随遇而安、或者只知道贪图享乐的皇帝,所以他就想发愤图强,改变现状。
不过雍正身为皇帝,他只能给出指导思想,要想落实这些具体的事项,就必须要让得力的大臣去实践。李卫这个从偏门进入体制的人,之所以会超过很多科班出身的大臣,就是因为他对于雍正的政策执行到位。(详见《《雍正王朝》中,李卫从街头乞丐到朝廷重臣,原型为何会官运亨通》)
而反观高其倬,在雍正刚开始提拔他的时候,对他的最初印象,就是高其倬是个“老好人”。什么人是领导眼中的老好人,那种不敢为了领导的理想,而赴汤蹈火的人就是领导的眼里的老好人。
如果高其倬的领导是康熙这样的热年,他这个老好人可能可以“尸位素餐”,但是雍正是什么人,那是在自己执政的十三年里,批阅了四万多份奏折,光他自己手写的批语就高达上千万字的主。
雍正是历代皇帝中,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他自己那么努力,怎么可能会容忍属下大臣佛系,而且高其倬最初还是他的重点培养对象。
据《清史稿》等书记载,雍正曾对鄂尔泰说,我以前以为你就是我心里的第一人了,但是没想到,我现在发现高其倬比你还厉害,你这个我心里的第一名,只能排第二了。
鄂尔泰是谁,他不光是“模范三总督”之一,还曾是内阁首辅,就连张廷玉这样的大神,在明面上也要低他一头。
由此可见,雍正当初是有多么的看好高其倬,但是期望过大,有时候也不是好事。
后来高其倬因为工作作风不够强硬,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他在雍正的心里的地位开始逐步下降,最后直接就成了边缘人物。
对比高其倬和李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的部分领导眼里,一个好的干部,有点瑕疵没有问题,但是你的表现不能低于领导的心里预期,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