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持的观点,是目前的消费券政策并不能达到目的,效率也不高。我并不是说要一笔抹杀消费券,而是说通过批评改进政策的设计。找毛病,难道不也是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吗?只要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又有何不可呢?
比如我提到的满100-20的消费券,我认为它对消费的拉动收效甚微,你直接发满20.01-20元的消费券不好吗?
再比如,很多地方的消费券要到指定链接里在指定时间抢,动不动就秒光。这到底是想让老百姓用还是不想?就直接每个实名微信账号里发一张券,微信支付就直接使用了,不是更好吗?
再有一个,消费券不能当成常规手段使用,一方面是消耗不多的政府财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到底大家是家底丰厚舍不得花,还是囊中空空消费不起?如果是前者,大家为什么有车不开有房不买有肉不吃?你不搞清楚情况,就以为消费券包治百病,这样的政策制定态度是要出问题的。
我本人搞了不少年的科技政策,在职业生涯里也没少研究国家规划、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和税收政策。所以我认为我是有提意见的底气的。
不是说若无批评的话,赞美就无意义吗?
但收到这位网友的私信后,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思路应该拓宽。我习惯于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站在第三方观察者的角度,却恰恰忽略了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
如果是作为政策制定者,那我认为现在的消费券政策尚不足以达到政策目标。
如果是作为第三方观察者,我会对政策的内容、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如果是普通消费者,尤其是恰好使用了消费券的一些人,他们会感觉到这个政策真不错,又省下了三五斗。
站在他们的角度评价消费券政策,你能说不好吗?能说没用吗?
2.
依此延伸,我想到了这一轮又一轮的救市政策。
从去年到今年,国家的、地方的,救市政策出了一轮又一轮,楼市到今天的情况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那么,救市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如果是站在政策评价的角度来看,那么过去的救市政策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救市救市,市并没救起来,怎么能算成功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住宅新开工面积277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6.9%。
二手房方面,根据中指数据,7月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4653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74%,跌幅较6月扩大0.01个百分点,已连续27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为6.58%。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城市数量为100个,已连续4个月出现百城二手房价格集体下跌。
无论是新房数据、二手房数据,无论是开发商信心,还是市场信心,无论是房价,还是去化,数据显示都还在下降周期。
如果说救市政策是成功的,看看这些数据,多少有点昧着良心。
可如果说救市政策没作用,又多少有点不够客观。
因为购房人确实得到了实惠了啊。
3.
我们一直在批评低首付带来的房地产风险增加,批评解限购不彻底,批评降低利率作用不大……可对于一个有刚需、本就计划要买房的人来说,这些政策简直就是及时雨。
试想一个人,明明有能力也有意愿买房,但就是因为没有缴足五年社保,不具备购房资格,只能慢慢等。可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年?现在取消限购后,这个人立刻就能买房,他是不是应该感谢救市政策呢?
再想像一个人,结婚急着买房,但首付款差十万,本来只能通过借贷来解决,或者欠人情,或者付高利,现在首付款比例降低了,他可以把这十万纳入按揭贷款里。按揭的利率可是比市面上其他贷款产品都低,他是不是获得了实惠?
还有按揭贷款利率一降再降,尽管存量利率还有待时机,但新购房用户是不是比以前承担的月供更低了?有的城市买房就送全家户口,是不是给那些非城镇人群提供了享受大城市优质资源的机会?取消二套房购买限制,是不是更方便那些有改善需求的人群?更别说还有带押过户等实实在在的便利举措。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我常批评救市政策都是从需求侧出发,以各种优惠条件刺激需求,而需求不是刺激出来的,刺激效果终究有限。但对于受到刺激的这部分需求而言,他们确实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的。
不买房的也没什么损失,确实要买房的得到了实惠。这不是很好吗?虽然楼市没救起来,但能帮到一些人,总归是好事。
当然我指的是确实有购房刚需的人。那些加杠杆投资抄底意图押注通胀的人,享受了政策优惠,也难说是福是祸。低首付和低利率对于本不需要的人,也许是老鼠夹上的那块奶酪,看似可口,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说到底,还是购房逻辑发生了转变。如果是投资,这些救市政策确实有问题,有的不但不能救市,还带来其他风险;但如果是消费,那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至少省钱是实打实的吧。
所以,凡事要多个角度思考。我说救市政策不成功是正确的,他说救市政策很有用也是正确的,关键看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但不管怎么评价吧,至少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楼市至今还没有救起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救起来,我们仍需持币保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