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总面积只有135平方千米的开发区,仅仅过去了20多年,就成长为全国“农科城”,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有人不解,它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密码到底在哪里?
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经过不到30年的发展,4000多年前后稷教民家穑的地方,诞生和崛起了一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陕西杨凌,因域内有隋文帝杨坚的陵寝,而被称为“杨陵”,后改为杨凌。杨凌不仅仅受到隋文帝青睐,早在数千年前,杨凌就是后稷教民家穑的中心,是周人先祖集中居住区。
据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kù)”娶了炎帝的后裔“有邰氏”女姜嫄,生了儿子取名为“弃”。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人的始祖“弃”,就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后来,帝喾又与另一女子成婚,生了儿子,取名为“放勋”。帝喾死后,最终王位由放勋继承。放勋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帝”。可见,“弃”和“放勋”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是今天杨凌区李台街道的古邰国遗址。
弃,因擅长于耕田种地而被尧帝封为农师。尧年老后,让位给舜。由于“弃”在发展农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舜帝授予他“后稷”之职,并封给他“邰地”,即以现在的杨凌区所在地为中心,包括现在宝鸡扶风县、眉县和咸阳武功县在内的一大片区域。
从舜帝起,周人的先祖后稷就带领族人在杨凌一带发展农业,建立了中原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发展和改善,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内核,也为后来周人建立周王朝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后稷教民家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让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根本。就是这个基础和根本,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数千年。自后稷以来,中华民族依靠农耕文明,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上讲,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杨凌也一直遵循着先祖的教诲,从事和传承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耕文化,如体现农耕文明的杨凌蘸水面,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特色地方美食。如今,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龙头带动下,杨凌已经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举办了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无疑,农神后稷的功绩和精神在杨凌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后稷”和“农高会”在杨凌相遇,也诠释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一脉相承,彰显了后人弘扬后稷文化、传承后稷精神的奋进力量。
中华文明包括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文明和精神代代传承和弘扬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