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把语文课文拍成了穿越剧,寒假一定要带孩子看

樊稠说育儿 2024-02-08 13:47:45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让孩子对历史产生兴趣,就是提升文学素养的开始。

作者 | 可乐妈

你家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很枯燥,给他买了一大堆课外书籍,可到头来他连封面都没翻开过……

之前,我儿子就是如此。

但最近,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会带他看一集最近发现的宝藏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几天后,儿子突然跟我说:“语文太有意思了!太涨知识了!”

节目采用了沉浸式实景演绎的方式,由主持人撒贝宁带领两名学者“穿越”回古代,拜访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等八位文化宗师。

一共11集,每集一个半小时左右,目前更新了9集。

通过它,我们可以带孩子了解大师的生平,品读经典名篇,领略阅读的魅力。

孩子想躺平时

就带他看看“百代文宗”韩愈

在《韩愈篇》中,我们能看到他少年立志到青年怀才不遇,再到中老年被贬,却始终不改初心的一生。

韩愈三岁时失去了双亲,随后一直跟随兄嫂生活。

他自幼和兄嫂的独子十二郎一同念书,叔侄俩立志兴世济民,将孔孟之学传于天下。

十九岁那一年,韩愈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想要实现经世报国之志。

但求仕之路并不顺畅,他满腹经纶却多次落榜,直到二十五岁才进士及第。

为了维持生计,只能靠给人写墓志铭赚外快,甚至一度交不起房租。

但生活的艰难却丝毫没有改变韩愈的志向,多年来,他坚定理想,奋发向上。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韩愈写下了传世名篇《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偷懒耍滑。

不妨以韩愈的名句警示孩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跟随镜头,回顾韩愈的一生,相信我们的孩子终会明白: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种了,就会有发芽的可能;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若不付出,又谈何结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如果孩子不合群

就带他看看“游记之祖”柳宗元

一说起柳宗元,我们总会下意识想起那首仅用了20个字,却道出了“千万孤独”的《江雪》:

走进《柳宗元篇》,我们也就走进了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柳宗元出身于名门望族河东柳氏。

弱冠时就从千万人当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到而立之年,他所属的革新派就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而他也被贬出长安。

随后,柳宗元的妻子、母亲相继离世,他孑然一身,孤苦伶仃。

为了排解孤独与痛苦,柳宗元开始游历山水,从而写下了著名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而他,也与有着相同志向的刘禹锡开启了一段“神仙友谊”。

学校里,不少孩子都曾因不合群而郁郁寡欢。

但有句话说得好:“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真正的孤独。”

很多时候,孤独并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人陪伴,而在于有没有心灵的知音。

带孩子看看《柳宗元篇》,他们或许就会明白:

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与其随波逐流,盲目合群,倒不如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断经营自己,提升自己。

到那时,优秀的朋友和更适合自己的圈子,都将主动奔你而来。

孩子纠结犹豫时

带他看看“文坛领袖”欧阳修

在《欧阳修篇》中,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见证他是如何从寒门孤儿到一代名臣,从文坛领导到千古伯乐。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

但母亲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没有钱买纸笔,就用沙地当纸,荻秆为笔,手把手教欧阳修认字、写字。

也正因母亲的悉心教导,才造就了欧阳修日后乐观旷达的精神气质。

家境不好,两度名落孙山,欧阳修便选择毅然外出游学,寻求名师指点,最终连登监元、解元、省元三元榜首;

在官场上,欧阳修因刚正不阿几经贬谪沉浮,但依旧能自得其乐,并写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带孩子探寻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之乐”,感受欧阳修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们就会发现,最好的心态其实是:

在乾坤未定的时候,全力以赴地追求结果;在尘埃落定的时候,坦然接受事情的结局。

稳住自己的节奏,少一点犹豫,少一点抱怨,矢志不渝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孩子缺乏能量时

就带他去看看苏洵

人们常说“英雄出少年”,但苏洵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和儿子苏轼、苏辙的年少成名不同,苏洵年轻的时候纵情于天地山水之间,直到他二十七岁那年,才告别游侠的身份,开始潜心读书。

但科举考试却成了苏洵人生路上的一道坎。

他三次参加考试,却屡试不第。

最终,他决定放弃了科举之路,并焚稿立志。

就这样,苏洵闭门苦读十余年,终于以文章名动天下。

了解过苏洵的一生后,孩子一定会领悟: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晚。

学习这条路确实难走,但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想象不到的辛酸与汗水。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就是把过程交给自己,把结果交给时间。

只有当自己的步伐足够坚定时,全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孩子遭遇挫折时

就带他去看看“旷世文星”苏轼

有人说,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千百年过去了,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他明月清风的广博和与贩夫走卒谈笑风生的率真也依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看了《苏轼篇》,我们就会发现:

这个阔达豪迈的“一代词宗”,他的人生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也曾多次跌落低谷。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经历了无数非人的折磨,被贬黄州。

后来,他又被贬惠州、儋州,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他却变得越来越豁达:

没有粥米果腹,他就亲自开荒;没有美酒下饭,他就学着酿造;没有佳肴为伴,他就研究菜谱……

他总能发现生活里点滴的美好,在他的笔下,“万物皆能入诗词”:

一代名将廉颇老矣,他说“鬓微霜,又何妨”;

中秋佳节,无法与亲人团聚,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突然遭遇暴风雨,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像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看完《苏轼篇》,我们的孩子就会懂得: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其实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

遭遇挫折时,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皮球,哪怕被狠狠摔在地上,也要奋力弹得更高。

看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孩子就会找到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迷茫中自省,在挫折中成长。

孩子总爱跟别人比较

就带他去看看“汪洋澹泊”苏辙

提起苏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苏轼的弟弟”。

但其实,苏辙虽然名气不如哥哥,他的才情和才干同样不容小觑,苏轼曾这样评价道: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了解过苏辙的一生后,孩子也会被他的温暖和淡泊而感动。

虽然一直活在哥哥的光芒下,但苏辙对哥哥没有嫉妒,只有敬重和深情。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一得到消息,就积极展开了营救,还写下了情真意切的传世名文《为兄轼下狱上书》:“只要能为兄长赎罪,愿免一身官职。”

后来,因为被哥哥连累,苏辙也多次被贬调迁。

可即便如此,苏辙也从未怨恨过哥哥,相反,他跟苏轼一直互相扶持,不曾断联。

苏辙这一生,始终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不曾因为外界的评论而妄自菲薄,对待身边的人,也始终保持着一颗真挚的心,温暖、可靠。

正因如此,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享年73岁。

学校里,有的孩子总是不自觉拿自己跟别人去比较,觉得自己不如谁谁学习好,家里不如谁谁有钱,心态也变得焦虑悲观。

但事实上,凡事都想比过别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漫长的消耗。

带孩子看完《苏辙篇》,他们终会懂得:不是每条鱼都必须在同一片海域争食。

与其一味追逐别人的脚步,不如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温暖身边人,如此,自然能从容自若许多。

有句话说得好: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长河奔流不息,沉淀出了无数佳作名篇,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都值得今天的孩子去了解,去触摸。

而这部《宗师列传》正是用大众所喜欢的方式,去展现唐宋大师们的人生脉络和处世哲学。

让孩子们在扩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能领悟人生智慧。

看完这部神片,我们的孩子将更加清晰地了解名篇创作的背景,理解那些词句背后的热情与遗憾,从而更加清醒而积极地活在当下。

点个赞吧,趁着孩子放寒假,带他们一起看起来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