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创作的书法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他老人家书写的古人诗词,他老人家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对古人的诗词歌赋也是非常熟悉,记忆力也是超级的强大,拿起笔来,随手就可以进行书法上的创作。
细心的小伙伴不难发现,他老人家许多作品都是写在便笺上的,这是因为,他老人家在办公时,感觉到大脑疲惫时,需要转换一下思维,于是就拿起桌上的毛笔在便笺上随意写一幅书法小品,作为休息大脑的一种方式。
这些小品大都是随意而为,其风格各异,有时是正书,有时是行书,有时是草书,有时只是为了达到某些字体或笔画上的效果,随意写写而已。这些小品基本上都没有落款,甚至连作品的标题都没写。他老人家写完后,随手便把这些小品丢在了一边。
下面和小伙伴们分享的这幅作品,就是他老人家在这种状态下书写的一幅小品,内容是金朝末年赵天锡的一篇《折桂令·题金山寺》。
毛主席的这幅书法风格,虽然在书写上有一种“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然而,带给观赏者的却是一种非常奔放与豪迈的感觉。这种格调,应该就是小伙伴们常说的那种“功夫在字外”的造势吧!
细心的小伙伴还发现了,这种造势,不仅体现在字体的风格上,而且还体现在了每个字的笔画线条中。这种风格的呈现,是他老人家超强的文化修养的展示。
整幅作品釆用了中锋和侧锋相融合的用笔方式,作品中的提按、顿挫,以及绞转用笔和锥画沙涩行笔等运用的也是相当娴熟。这种娴熟中丝毫没有一丁点油滑之处,带给观赏者的依旧是那么精神抖擞和神彩奕奕。
看了他老人家的这幅既没标题,又没落款的书法小品,就有许多小伙伴在心里嘀咕: 他老人家这幅书法小品是哪来的?
当小伙伴们知道了这幅书法小品,是他老人家在办公疲劳时,为了休息一下脑筋而随手书写的后,不仅为他老人家行云流水般舒畅的书法点赞,也对他老人家日里万机的工作作风而由衷的伸出了点赞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