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紧急转移近两千人,汛期紧急避险触发条件是什么?

生态环境捍卫者 2024-07-09 19:29:48

近几日,山东一些地区迎来了入汛以来最强的降雨过程,特别是山东南部地区比如菏泽、临沂、枣庄、日照等地降雨量非常大,拿临沂来说,7月6日8时至7月7日18时,临沂市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16.7毫米,从入汛期以来,该地累计降水量已达288.2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接近一倍。

山东省气象台于7月7日17时,将之前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鉴于当前暴雨仍在部分区域持续,因此在7月8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提示8日白天至夜间,鲁南地区强降雨天气仍将持续。

临沂暴雨情况

从气象部门公布的近日降雨量和入汛以来的累计降雨量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内降雨的强度、持续性,也表明了今年这里的降雨量较往年有显著增加。

强降雨导致临沂市部分低洼地区出现积涝现象,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降雨还使得临沂市部分水库的水位迅速上涨,根据公开的信息,全市38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63.7%,目前已经有2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269座小型水库溢洪。

目前临沂相关部门持续加强了对水库的监测和调度,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本轮强降雨,使得一些低洼地区遭受了积水灾害,全市受灾人口3600多人。为了确保有潜在危险区域的群众生命安全,当地迅速进行研判,紧急转移处在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和孤寡老人1939人。

汛期紧急避险的触发条件

汛期紧急避险的触发条件通常与降雨强度、水位上涨速度、洪水预警级别以及可能引发的灾害严重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降雨强度看,根据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暴雨预警信号被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级别。其中,红色预警表示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是触发紧急避险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降雨持续时间看,除了降雨强度外,降雨的持续时间也是判断是否需要紧急避险的重要因素。长时间的降雨容易导致土壤饱和、河流水位上涨,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从洪水预警级别看,洪水预警级别通常也划分为四个等级,与暴雨预警类似,从低到高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当洪水预警达到橙色或红色级别时,表明洪水灾害已经或即将发生,在某些区域需要立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从水位上涨速度看,水位上涨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当水位上涨速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表明洪水灾害已经逼近,需要迅速启动紧急避险机制。

从可能引发的灾害严重程度看,暴雨和洪水往往伴随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当预测到这些灾害可能发生时,需要立即启动紧急避险机制。

另外,防洪工程的状况也是判断是否需要紧急避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防洪工程出现重大险情或失效时,其防洪能力将大幅下降甚至丧失,此时需要迅速启动紧急避险机制以减轻灾害损失。

哪些区域、哪些人群需要避险?

从区域上看,以下这些区域在满足上述相应避险条件后,对区域内的居民需要优先采取紧急避险转移措施。

受洪水威胁的头顶库、坝、塘下游区域:这些区域由于地势较低,且紧邻防洪设施,一旦防洪设施出现险情,将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水库水位大幅超汛限并呈上涨趋势的区域: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并持续上涨时,存在漫溢风险,下游区域将受到严重威胁。

预测预报中小河流将出现超标准洪水的区域:中小河流的洪水往往来势迅猛,一旦超过标准,将对沿河区域造成重大损失。

库、塘、坝、堰等各类防洪设施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防洪设施本身存在问题,一旦发生险情,将直接威胁到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受强降雨影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威胁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城市易渍重点区域:城市低洼地带、排水不畅的区域容易积水,形成内涝,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报有雷暴大风,严重威胁户外作业和居住在工棚等轻质房屋的人员安全的区域:雷暴大风天气对户外作业人员和居住在轻质房屋内的人员构成严重威胁。

从人群上看,以下这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紧急避险转移:

低洼易涝区的居民:这些区域的居民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山洪灾害风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这些区域的居民面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威胁。

旅游景区、在建工地、工矿企业的员工和游客:这些区域的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一旦发生灾害,容易造成群死群伤。

水库下游威胁区的居民:水库一旦出现险情,下游居民将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

在紧急避险转移过程中,应坚持“时间早一点、范围广一点、动作快一点”的原则,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同时,要织牢织密避险转移工作网络,细化工作方案,做好社会动员、具体安置工作,确保转得出、接得进、住得下、能安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