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五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26 07:19:11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五讲

第三章:初唐书法批评:确立"尽善尽美"之典范

在古代,书法批评自东汉至南朝时期逐渐奠基,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然而,真正让书法批评大放异彩的时期,却是唐朝(618—907年)。那时,随着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加之帝王的积极倡导,书法批评得以长足进步。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虽非开国君主,却因其卓越的文韬武略,在唐朝建立及政治文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使得他的参与对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世民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并在他执政后大力推广王羲之,将其视为书法艺术的典范。在唐朝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再争论谁是书法的楷模,而是深入探究王羲之书法的美妙之处,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完美境界。

初唐时期的书法批评,不仅关注魏晋以来品评领域所探讨的议题,还致力于对书法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在这一时期,孙过庭的研究尤为突出。他的《书谱》不仅代表了初唐书法批评的理论高度,更是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探索。

这一时期,书法批评不仅局限于对个别书法家的评价,而是开始关注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人们开始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实践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这种深入探究的精神,为后来的书法批评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唐书法批评在辨析、总结魏晋以来品评领域所关注议题的同时,也对书法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进行了归纳。这种归纳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初唐书法批评为后来的书法批评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初唐书法批评在确立"尽善尽美"标准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对个别书法家的评价,更关注了对书法艺术整体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探索。这种深入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书法艺术独特见解的总结,为后来的书法批评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唐书法批评也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朝初期的书法理论展现出一种显著的趋势,那就是对书法艺术极致完美的向往和追求。在唐朝开国之初,许多书法家共同认可了一个事实:东晋书法堪称历史的巅峰。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追溯书法历史时,表达了如下观点:“东晋士人,相互熏染,王、谢等家族,都、庾之辈,尽管未能穷尽书法的神奇,但都汲取了其精髓。”他们眼中的东晋书法堪称无瑕,而王羲之则是其中的翘楚。唐人纷纷将王羲之的字迹集结成各种碑版,以兹纪念。

我们也不能忽视唐朝朝廷在官员选拔过程中对“楷法遒美”的要求。所谓“楷法遒美”,不仅要求书体规范、法度严谨,还需展现出遒劲有力的笔触和优美的外形。从我们所见的唐朝碑刻、写经、公文等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展现出的卓越水准,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项制度性的要求已经深深扎根于唐朝的书法文化中,并为广大士子的书法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准则,同时也对当时的书法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书法著述丰富多样,如虞世南的《书旨述》、欧阳询的《用笔论》、唐太宗的《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以及李嗣真的《书后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虞世南的《书旨述》和欧阳询的《用笔论》并未涉及书法批评的内容,但其余三篇作品却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书法批评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综观唐朝初期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不仅对东晋书法的完美典范怀有深深的向往,而且在实践中也力求达到“楷法遒美”的高标准。这种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制度性的规范要求,共同塑造了唐朝书法文化的独特风貌,也为后世的书法学习与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全文1515)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