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篆隶楷草行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书法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行书的发展独具特色。
如果说草书是最能展现书者真性情的书体,那么行书却能巧妙地避开草书难以辨认的字体、夸张变形的结构和肆意随性的用笔。
如果说楷书是最能体现亲民大众文化路线的书体,那么行书却能突破它的严谨端庄,故而虽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却能更得书者的青睐。
行书
|行书的起源
最初的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为什么说大约,因为历史上最早出现“行书”二字的文献是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在其中的“隶势”一节中说:“魏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昇。”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钟、胡二人擅长写行书,但都是从一个叫刘德昇的人那里学来的,然而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留下传世的作品,未免显得不确定。所以,对刘德昇来追根溯源势在必行。
张怀瓘的《书断》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虽以草创,亦风赡研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张怀瓘的文献很肯定的说行书的创造者就是刘德昇,而且他的作品已经到了“风赡研美,风流婉约”的地步,这足可以说明刘德昇的行书作品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艺术品味,跟行书的起源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的。而刘德昇其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47—189年前后,是汉桓帝和灵帝当政期间,当时不仅已经有了行书,同时有了刘德昇这样的行书传承家,所以,张怀瓘说行书是刘德昇创造的观点并不科学。
而关于行书的最初起源,历史上再没留下可供参考的定论。所以,我们只能从社会的发展必定要求文字发展来适应,从而推论出:行书最早的起源,应该从民间的实用性开始,是人们在记录事物时为了追求简便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书写方式,后来被书家采纳,经过研究和加工,走向了成熟化,进而诞生了行书艺术。
刘德昇行书
|行书的发展:区别于楷书的四大特点
说到行书的发展流行,不得不带出楷书与之相比较,皆因唐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这里的“正书”就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真书”。看来,行书来自于楷变,行书与楷书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产物,而为什么行书能替代楷书成为流行书法呢?
1.行书在书写上省略点画,更为简便
楷书的书写特别讲究,一板一眼,中规中矩,该繁写的绝不能简化,该弯的绝对不能折,一 笔一画,甚至一个点都不能带过或者省略,而行书与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化繁为简,化弯为折,省略点画。比如:“说”的“言字旁”,楷书力求繁写必须七画,而行书只需两画就够了;再如“然”字,楷书必须写够四点,而行书可用一横代替。因此,行书的简便更能适应人们对文字的要求。
2.行书在笔势流动上连笔牵丝,更为快捷
楷书在运笔上,要求点画分明,对每一个字都必须一笔一画地写,绝不能逾越这根红线。而行书的运笔更为自由洒脱,在书写的过程中,对字体的规范没有强硬的要求,可以勾挑与牵丝。如“好”字的撇画就可以勾挑上去,“心”字的两点也能藕断丝连。这样一来,在书写过程中每一个字都会节省出相应的时间,记录长篇幅的事物就会更加快捷,是楷书所不能比拟的。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3.行书在用笔上不拘小节,更为灵活
前面说过,楷书的写法从点画上就颇受限制,自然在用笔上也必须合乎常理,而行书的用笔却不会过多去牵扯一些繁文礼节,而是更加在乎自由洒脱,这样一来就相对灵活,写起来也不大受限制。就像“戈”字如果用楷书写,当然是一笔一画,先后顺序,绝不能乱,而用行书去写,当横画写好后,既可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圈写戈勾,其它的字当然也可以按此推理自由书写。如此随意不拘小节的写法更被世人所看重。
4.行书在完成书写的体态上,更为多变
完整的草书从体态上看肆意潦草,难以辨认,书写起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楷书却又拘泥于规整讲究,书写起来慢而没有效率,只可赏不实用;而行书恰好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去潦草而弃规整,往往一个字就可以有多种写法,体态是多变的。像“玉”字,你可以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一样的字形,达到同中有异的效果,却有异而不变的神奇。这是草书和楷书望尘莫及的,人们肯定择优而取。
行书
|行书的成熟繁荣,终将替代楷书成为流行书法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这句话最能诠释行书在历经了多个朝代都没有被人们所淘汰,反而被人文采众长,冶于一炉,将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经问世,可谓轰动天下,被世人传为“雄秀之气,出于天然”,他的书写风格更是字字精妙,遒媚飘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书法,从整体来看,二十八行字的章法布局浑然一体,虽字字独立,又似有牵连,其用笔变化之绝妙,给人一种“文而不华,质而不野”的感觉。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均是苍劲有力,刚柔并济,一点一画凝练简洁,其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更是各具特点而不雷同, 这恰恰就是行书艺术的精髓:同中有异,异而不变,这跟楷书的中规中矩,一成不变比起来, 更为洒脱研美。
《兰亭序》临摹本
从内容看,王羲之风华正茂之年,喜交朋结友,畅聊人生。微醉间,有神来之笔,一气呵成,将自己由乐到悲的内心情感一并融入,既有行云流水的奔放,又不失落落大方的典雅,这是楷书无论从那个方都是无法企及的。这应该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将它看作至爱的原因。
所以,相比之下,行书的研美洒脱之风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兰亭序》于是成就了王羲之开创行书艺术的独特风格,促进了行书艺术更长远的发展。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到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其书写体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
《祭侄文稿》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浑然天成,是颜真卿超越传统笔法而写成的。整篇文章用笔极速而不失稳重,反而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遥想当年书者的心情,尽可看出字体的跳跃灵动,平和处会显得轻盈缥缈,宛若游丝;激昂处则入木三分,浑然苍劲。个中细看,粗细有变,妙趣横生。
颜真卿《祭侄文稿》
再则,颜真卿当时写这篇文稿时,正是家人惨遭迫害的时候, 书写过程中,随情感起伏而变化,笔随心动,一气呵成。书法和心绪的相互应和,成就了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颜真卿的人格特质,为行书注入了灵魂,为书法领域竖立了一座高不可攀的艺术高峰。
3.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跨入宋朝,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被 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此贴的内容可以算得上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人生之叹,让人情不自禁去想像当时的场景,大学士运笔如风,内心的孤独惆怅随笔锋跌宕起伏,将所有的苍凉与多情倾注进这幅诗帖,呈现出气势奔放的画面,成就了这幅上乘之作,引得追捧者众多。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其书法意境呈现出厚重而灵动的线条美,宽博而多变的结构美,错落而空灵的布局美,带给观摩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被深深刻于脑海。
除此之外,黄庭坚、米芾、诸遂良、虞世南等时代名人都是行书的爱好者与发扬者,让行书艺术被世人所认可且不断传承。
国之瑰宝,是整个中国书法艺术。楷书的严谨端庄必然有它被世人鉴赏的价值,而论实用便捷,行书的鉴赏价值可谓丰富多彩,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历经岁月,终替代楷书成为了流行的 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