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儿子磕了一个头,正好被乾隆看见,从此大祸临头

碧海蒼山玉宇 2024-12-27 16:59:43

清朝康熙年间,淮安地区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周氏家族。这个家族世代经营药业,早已是家资万贯。周贻能便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他自幼就循规蹈矩,勤奋好学,曾在晚清时期考过秀才,获得过当时最高学历"国学生"。后来,他放弃了仕途,改为从教,在绍兴当了一名师爷。

康熙六十年(1898年),周贻能的妻子万氏诞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娃。按照家族的传统,周贻能为儿子取名"恩来",意为"恩泽来临"。孩子出生后不久,周贻能的弟弟周贻淦就患重病,病况一直未见好转。按照旧时习俗,无子嗣的人是不能立牌位的,其妻子也会受到歧视。一家人对此深感同情。

最终,周贻能和妻子万氏经过商议,决定将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恩来"过继给弟弟周贻淦。毕竟都是一家人,将来也要生活在一起。或许有了儿子作为继承人,弟弟的病情就会好转呢?就这样,周恩来出生不到一年,就离开了生身父母,被过继给了小叔周贻淦。

周贻淦的妻子陈氏对此欣喜若狂,把周恩来当成了亲生儿子来疼爱。她不但亲自哺育周恩来,还特地为他请了一名乳母江氏相随。从此,周恩来就有了三个"母亲"--生母万氏、继母陈氏和乳母江氏。值得一提的是,周氏家族世代重视子女教育,尤其看重男丁的培养。因此,从小周恩来就受到了极好的家教熏陶。

按照周家的家训,周贻能给儿子起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小名"大鸾"。"鸾"在传说中是一种神鸟,地位仅次于凤凰,被认为能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吉祥。周贻能希望儿子将来能像"大鸾"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太平盛世。这个小名简直太贴切了,周恩来后来果真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弘曕与乾隆的亲兄弟关系

弘曕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雍正皇帝与谦妃刘氏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当时,雍正已年过半百,先前只有三个儿子:长子弘时、次子弘历和三子弘昼。谦妃生下弘曕时已年过四十,被视为"添喜"。

雍正对弘曕十分喜爱,不仅为其取名"弘曕",寓意"大有光明的前程";还特意在弘曕的生辰时,命御医张钟渝给其纳福。张钟渝乃是当朝著名大夫,曾两次拯救过弘历的性命。这一做法在当时可谓罕见,足见雍正对弘曕的期望和重视程度。

不过弘曕仍小,雍正便将他交由太监教养,由梁德辉、刘绍麟、黄同保等人照料起居。梁德辉是弘历的老师,因为治学严谨而被雍正器重。而刘绍麟和黄同保两人都是老资格的太监,对雍正忠心耿耿。

就这样,弘曕在一群太监的悉心照料下,渡过了平平安安的儿时。可惜,好景不长,弘曕才四岁,雍正就遽然驾崩了。据说当时弘曕还不太懂事,只知道爹爹不在了。他当时最亲近的人似乎就是奶娘钮祜禄氏和年长的几位太监了。

乾隆即位后,生活环境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照料弘曕的人员有所调整。几位老太监仍然伺候在侧,乾隆则另外指派了包dzikin在内的四名新太监专门服侍弘曕。作为乾隆的亲弟弟,弘曕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殊遇。

但弘曕年纪尚小,在乾隆眼里自然还构不成什么威胁。为了避免日后弘曕对自己的权力产生觊觎,乾隆三年(1738年),便将弘曕过继给了十七叔允礼,使其获得了"果郡王"的封号。这在当时实属少见,可见乾隆对弘曕的戒备心理。

弘曕被过继给十七叔允礼的原因

乾隆即位之初,朝野上下对他能否继承康、雍二帝的基业存有诸多疑虑。毕竟,乾隆年纪尚轻,遭遇亦不算顺利。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佳佻氏便被雍正诛杀;幼年时期,他又遭遇燕王党争的波及,一度饱受磨难。

为了稳固权力,巩固皇统,乾隆在登基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他不但重用一干能臣,还将原先被康熙、雍正排斥在外的旁系亲戚纳入麾下,以求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

然而,乾隆最忌惮的,却是来自皇族内部的威胁。他深知,只要有其他皇子在,自己的权力就无法彻底巩固。所以,在处理亲弟弟的问题上,乾隆展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手腕。

当时,乾隆共有两个亲弟弟,一个是五弟弘昼,另一个就是六弟弘曕。弘昼虽然心直口快,但毕竟脾气古怪,不太可能对皇位构成威胁。但弘曕却不同,乾隆一直对这个年纪最小的弟弟保持警惕。

公元1738年,也就是乾隆三年那一年,乾隆趁着十七叔允礼去世的契机,将弘曕过继给了他,使其继承了"果郡王"的爵位。这在当时可谓破天荒的举动,足见乾隆对弘曕的忌惮心理。

乾隆是否真的只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还是别有用心?其中的原因,至今仍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说法是,允礼本无子嗣,根据当时的规矩,其王爵理应归还朝廷。但乾隆不愿看到王爵复归皇家,所以便将弘曕过继了出去,使其获得"果郡王"的爵位。

另一种说法则更为直接: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就是为了防止弘曕在日后对自己的权力产生威胁。毕竟,弘曕虽然年纪尚小,但出身不凡,日后说不定会在权力斗争中崛起。过继给别人,不仅可以将他彻底隔离开来,还可以让他知道自己的"定位"。

弘曕磕伤头部的经过

公元1744年,弘曕11岁那年的一个深秋日子,宫中上下正在忙着为即将到来的重阳节作准备。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九重阳",所以这一天在民间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佳节。

作为宗室之一的弘曕,自然也在积极参与节日的筹备工作。这不,他正在御花园里,和几个小太监一起制作重阳节必备的艾蒿环。每到重阳,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要戴上编织好的艾草环,以避邪消灾。

弘曕自小就爱干活,见到太监们艾草编织得不太利索,便主动要求加入。他手脚麻利,很快就编织出一个规规矩矩的艾草环来。正当他要再编织第二个时,突然有一只麻雀从树枝上飞下,落在他的头顶。

弘曕当时正低头专注编织,并没留意到飞鸟的靠近。麻雀扑打几下翅膀后,便从他头顶腾空而起。这一下子惊到了弘曕,他下意识抬头,正好和飞走的麻雀撞了个正着。

"啊!"弘曕痛苦地捂住了头,他的太阳穴处被划出一道血口子。旁边几个小太监见状连忙上前查看,见伤口流血不止,吓坏了。他们纷纷催促弘曕躺下,然后派人去请御医前来诊治。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了:乾隆皇帝竟然亲自前来查看弘曕的伤势。这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毕竟乾隆平素对弘曕疏于照应,两人素无过多来往。

见到这一情形,乾隆似乎也有些吃惊,但很快就下令让御医赶快包扎伤口。弘曕躺在地上,鲜血直流,衣衫上也沾满了血渍。看上去确实有些吓人。

经过一番诊治,御医宣布伤口虽口子不小,但并无大碍。只是要注意消毒,以免溃烂发炎。弘曕这才松了口气。乾隆亦颇为宽慰,他嘱咐弘曕好生调养,便带着一干人等离开了。

乾隆处置弘曕的做法及后果

乾隆在查看完弘曕的伤口后,当即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步,他命人将弘曕暂时安置在自己的储秘库内,由亲信太监们看护;第二步,他要求御医每日前来诊脉把脉,随时汇报弘曕的伤情;最后,他亲自挑选了几名资格老到的太监,专门照料弘曕的起居。

乾隆的做法着实出乎意料,却也透露了他的一些用意:首先,他将弘曕安置在储秘库,实际上就是软禁了弘曕,使其失去自由;其次,他命人盯防弘曕的行踪和病情,避免弘曕利用此事作乱;最后,他特意挑选忠心耿耿的太监看守,防患于未然。

从这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乾隆对弘曕并没有太多亲情,反倒怀有重重戒心。他对弘曕严加看管,一来是防止他逃脱,二来也是为了防止他受到外力的操控和唆使。

事实上,乾隆对弘曕的戒备心理由来已久。14年前,他就曾将弘曕过继给十七叔允礼,赐予"果郡王"爵位。当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是为了彻底隔绝弘曕,从而稳固乾隆自己的权力基础。只不过那时弘曕年纪尚小,并未引起太多反响。

但如今情况不同了,弘曕已是一名少年,长大成人只是个时日问题。乾隆深知,只要弘曕身在皇室,总有一天他会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因此,只有进一步将弘曕隔离开来,才能彻底杜绝这一隐患。

果不其然,乾隆很快就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将弘曕流放到四川岷州。也就是在弘曕伤口初愈不久,乾隆便下令将他打发到偏远的岷州,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无疑是给弘曕判了最沉重的一个"罪名":终生不得踏进北京城一步,永世与皇室隔离。当时有人暗自猜测,弘曕是否真的做出了什么出格的事,以至于遭到如此严厉的惩罚?但无论如何,这都标志着乾隆与弘曕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