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的易筋经练法其实加入了一些武术的套路进去,动作比较多,与清朝所传口诀差别很大。
现在也有不少修炼者试图恢复古本练法,如严蔚冰老师分析通行本和本衙藏本,最终梳理一套自己的练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近代,解释易筋经功法最为详尽的当属周潜川先生。
周潜川先生不但精通儒释道,还曾英国留学学习化工。他也是气功大师,影响力很大。
周潜川先生拜访很多大德研究易筋经十二式,最终确定前辈黄箴的练法最合法度。周先生自己练习后,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
易筋经十二式中:韦陀献杵三式是连贯的三式,非常重要,是易筋经的基础,但是练法非常多,今天就详细介绍周潜川先生解读其练习细节。
非常难得,大家可以认真研读。
一、韦陀献杵第一式韦驮捧杵练法韦陀献杵第一式名为:韦陀捧杵。
其口诀为: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周潜川先生认为,韦陀献杵虽然分为三势,但需要整体看待,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
第一式口诀讲得很清楚,要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是非常可贵的方法。
这里面包含几个关键点:
1. 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不能用劲,全身放松。两脚不可并脚跟站立,一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就会紧张。两脚相距两只脚宽度,大约肩宽。两脚要平行,脚跟与脚尖正对前方,两脚的内侧成一个长方形。
严蔚冰练法脚立一致
2. 脊柱竖立端直,两肩的“肩髃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向上略抬,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且很自然。
3. 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澄心和敛神。
4. 两手自然下垂,轻贴大腿外侧。
5.运动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抬到胸前,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向胸收拢,两掌合十,与“膻中穴”相对,一拳距离。“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定,则心澄清,神意内敏。
古法配图脚立不同
二、韦陀献杵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练法第二式口诀为: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是紧接第一式之后,从合十当胸变为左右外开,与肩平行,成一字形,所以叫“横担”。
这也有几个要点:
1. 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
2. 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同时把后脚跟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用脚大拇趾点地。脚跟升起需与两掌外开同时配合。
3. 心念一定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就是目瞪口呆的样子。
本衙藏版显示了脚跟离地
三、韦陀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的练法这一式口诀为:
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腰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腾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抉重看。
这一式口诀争议比较大,特别是“目上视”,“浑如植”如何解读。
这一式也是紧随第二式,从一字担,变两手朝天,中指对天门。
也有几个要点:
1. 变托天应两手向上作半个圆运动,同时两掌随向上,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两掌心朝天,两掌中指微触,直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
本衙藏版两手中指未接触
2. 这时两个胳臂平行笔直,微傍两耳门,因此,是额头斜上方托,不是头正上方,叫“掌托天门”,不是托天。
3. 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两掌中指与天门形成对视感。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
4. 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脚跟,不能生为止。后脚跟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督脉”会络三阳气脉,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
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绷张,自觉浑身如树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两胁上下。
5. 接着右左六个大牙齿缓缓咬紧运气。咬紧牙关,耳根震动,上及两鬓。同时舌头微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鼻呼鼻吸,息调匀,细而长,绵绵不断。
6.收回:掌托天门两掌捏成拳头,分左右,依上举老路往回下降,似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缓缓落平后脚跟,还原站立,两手落腿两侧。
朋友们。周潜川老师的这个介绍可谓非常详细,不但还原了易筋经韦陀献杵三式口诀原版练法,而且有很多用力技巧。实在是值得反复琢磨、练习。
对于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锻炼的朋友,不需要练习易筋经十二式全套,只需要练习此韦陀献杵三式也是足够的。
这一式甚至可以作为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的一种参考。
感谢关注。
卫昌国学
2024年3月
[点赞]
易筋经就是广播体操
收藏了,感谢分享[点赞]
有没有躺着练的?
对瑜伽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