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洗砚在古代文化中的起源,从东汉张伯英到西晋王羲之,再到后世众多文人,展现洗砚与书法文化的紧密联系。
东汉的张伯英是著名书法家,古书上说他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虽未直接提及砚台,但在东汉制墨行业成熟的背景下,学书法要用砚台研墨,洗砚也自然成为书法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书法的执着与刻苦,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到西晋,王羲之在琅琊临沂度过幼年时光。据民国的《临沂县志》记载,王羲之随宗族南迁时,把自己的住宅舍为寺庙,东有晒书台,南有洗砚池。
王羲之作为 “书圣”,幼年刻苦练字,洗砚使得池水尽黑。他的洗砚池成为后人劝学的历史遗迹,代表着他的用功精神。
此后,洗砚的传统在文人中传承下来。陶渊明为官一任的安徽枞阳县城有洗墨池,四川江油的青莲镇有李白的洗墨池,眉山三苏祠有苏轼的洗墨池。
这些洗砚池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承载着古人对前辈用功精神的敬仰、对名家文化成就的尊崇以及对圣贤道德风范的感悟。
洗砚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古人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又包含了他们追求宁静闲适、物我合一的道家思想。它是古人磨砺思想情愫的见证,象征着刻苦勤学、高尚节操和意趣情怀。
二、洗砚之文化内涵(一)传承与敬仰洗砚这一行为,深深蕴含着对前辈用功精神的学习。古人以张伯英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为典范,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付出,这种刻苦精神激励着后人在书法之路上不断前行。
而面对王羲之的洗砚池等遗迹,人们更是充满敬仰之情。这些遗迹不仅仅是一处处景观,更是名家文化成就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成长与成就,让后人感悟到圣贤道德风范。在洗砚的过程中,古人仿佛与前辈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他们的勤奋、汲取他们的智慧。
(二)理想与节操洗砚也寄托了古人归隐山林,乐天自在,追求宁静闲适、物我合一的理想。在古代,人们既秉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又怀有道家遵从天性、合乎自然的 “逸世” 思想。洗砚这个行为,成为他们表达内心对宁静生活向往的方式。古人不求当世功名,退归林下,安心著述,传承文化的节操也在洗砚中得以体现。他们通过洗砚,远离尘世喧嚣,专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其中。
(三)艺术表达诗人与画家对洗砚主题有着独特的艺术呈现。宋代魏野的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洗砚时的宁静与诗意。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洗砚的场景,更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而元代王冕的《墨梅》中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花的高洁反衬自己的志向,用洗砚池表明自己的儒家文化身份。
在绘画方面,明清的陈祼、萧云从以及近现代的张大千、傅抱石等画家,都创作过多幅《洗砚图》。
这些作品通过云山、飞瀑、茅舍、竹篱等元素,营造出感悟天道、妙合自然的氛围,展现了洗砚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
三、洗砚之方法考究古人对于洗砚有着严格而讲究的方法。首先,古人说洗砚 “最忌滚水”,也就是开水,这是因为热水可能会对砚台造成损伤。
他们认为要用新打上来的井水来洗砚,新井水清凉纯净,不会像热水那样破坏砚台的质地。
除了新井水,古人还会先用皂角水洗砚,皂角水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去除砚台上的墨渍等污垢。之后再用清水清洗,确保砚台干净整洁。
在洗砚的工具选择上,古人除污时要用丝瓜瓤、莲房等植物纤维。丝瓜瓤质地柔软,不会刮伤砚台表面,同时又能有效地去除污渍。
莲房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天然的材质与砚台接触时温和而安全。不能用硬纸,更不能用刻刀,硬纸可能会在砚台上留下划痕,刻刀则极有可能损坏砚台。
但在清代的《卫济余编》里,还记载了一种较为特别的洗砚方法。“砚要多洗,忌讳热水,最好用凉水。
水不必新汲,只用每天晨起的洗脸水浸泡清洗最为简便,且砚得人精气,益润泽光彩。” 每天洗完脸的水别倒,把砚台往里一放,泡一泡,洗一洗,既干净又润泽,这种方法或许在当时是大部分文人的日常选择。
总之,古人洗砚的方法虽然看似繁琐,但却体现了他们对砚台的珍视以及对书法文化的敬重。从选择合适的水源到使用恰当的工具,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用心。
四、洗砚在隐居生活中的意义(一)洗心去杂质古人洗砚,绝非仅仅是清洁砚台这一简单的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洗心之意,旨在洗去心中的杂质。
米芾作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清官廉吏。在出任江苏涟水县知县时,他对公私分明的坚守令人敬佩。
一次,发现自己的毛笔沾有公家的墨汁,便令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可带离县衙。这一行为虽可能被后人演绎出与清廉有关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体现了他对文房四宝的珍爱和对文化的敬畏。
曾巩所作的《墨池记》,虽表面是为 “晋王右军墨池” 作记,实则借机论述学问之道和为人之道。其中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这也表明古人在洗砚的过程中,反思自身,追求品德高尚、行为端庄,以达到洗心去杂质的目的。
(二)宁静与自在在古人的隐居生活中,洗砚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乐天自在的氛围。正如在春池洗砚的场景,春水微微荡漾,春风微微吹拂,春阳释放出微微暖意。
在这样的氛围里,曲身掬水洗砚,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可以看 “洗砚鱼吞墨”,感受自然的灵动;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领略春天的生机;看 “红杏枝头春意闹”,体会春日的热闹。
更为喜人的是,还可以人为地 “搅动一池春水”,让墨色在池水里稀释,化开成浓淡相宜的线条、灵动飘逸的墨晕,有天然的水墨之趣、丹青之趣。墨香与花香混合,墨色与春色交融,宠辱皆忘,让人沉浸在这美好的情境中,享受着宁静与自在。
(三)精神寄托洗砚成为古人在隐居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代表着他们对高尚品德和优雅生活的追求。
但凡古代文化名人纪念地,大都有一个洗砚池,以显文墨遗存。这不仅是对前辈用功精神的敬仰,更是对一种高尚生活方式的向往。
在隐居生活中,洗砚象征着远离尘世喧嚣,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文化的传承。古人通过洗砚,表达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不求当世功名、退归林下、安心著述、传承文化的坚守。
洗砚池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承载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