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些医院停用和下架大批中成药?中药“至暗时刻”来了?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11-02 10:02:46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这几年到医院看病,医生开的中成药,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样,有的中成药医院药房还没有,需要到外面的药店自费购买。越是慢病患者、越是经常吃中成药的人群,感受越是明显。

询问经治医生,得到的回答是:这种中成药在本院已经停用/下架了。为什么医院把许多中成药停掉、下架了?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饮片为原材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研制的治疗药物。从剂型上说,有注射剂、散剂、丸剂、颗粒剂、片剂、水剂、膏剂、胶囊等;从用途上说,有内服和外用两大方面;从工艺上说,有现代制剂工艺,也有古法生产。

中成药的来源有出处,基本是经典方剂加减化裁而来;制作有流程,在炮制加工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制剂工艺;使用有要求,必须经中医师辨证后选用;身份有保证,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销售。

中成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得益于3大底气:

1、与现代药物需要立项、论证、经动物和临床一系列试验等流程不同,中成药的原型——中药汤剂,历经千百年使用,大量“人体试验”确认有效后才流传下来。

2、与中药汤剂需要大量时间熬煮、煎煮步骤讲究先煎后下等要求不同,中成药走的是“短平快”的路线,病情适合就能用,拿起来就能吃,对症使用就有效果。

3、与古时中成药是单个小作坊、生产工艺相对落后难以满足需求不同,现代中成药生产是流水线作业、规模化生产,日产量以“吨”计算,生产力有重要保障。

换句话说,中成药与现代化学药相比,使用时间胜在“久”;与中药汤剂相比,服用起效胜在“快”;与过去生产条件相比,生产数量胜在“多”,为中成药大量推开使用创造了条件。

很多人都吃过中成药,对一些用途还耳熟能详:肝气郁结用逍遥系列、气血亏虚用归脾制剂、调理肾脏用地黄丸系列,等等,有的中成药还是国家级保密配方,如片仔癀、云南白药、安宫牛黄丸等等。

现代中成药的使用和销量,占国内药物的份额大约是多少?据2017年国家《医药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成药使用销售占比接近27%,超过四分之一,其中医院使用和销售是“大头”。

中成药广泛使用,好处是给医生更多治疗选择,患者使用更为方便,但坏处也不少,比如前些年让很多患者诟病的“动不动搭秤配中成药”的问题,让患者多花不少钱。而且,有的中成药价格不便宜。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患者感到,医院开中成药方、销售中成药的时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心脑血管制剂、解表清热剂、止咳平喘剂、安神开窍剂、理气和解剂等,很多在用药清单上消失了。

是不是医院自己降低中、成药使用量的?不完全是这样,是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2019年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20年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重磅医药管理法规出台,就被业界认为是给乱开中成药、搭秤销售中成药、防止乱用中成药等行为“踩刹车”、“下禁令”。

但仅靠几部法规,就禁掉中成药使用的坏毛病、断掉选用中成药的痼疾,并不现实。不少医院停用、下架一大批中成药,有法规的调度,有药物的短板,也有医院运转的考量,主要原因可能有5个:

第一,减少用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需要。

在很多人印象里,中成药是“安全、无副作用”代名词,其实,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错用滥用会有负面影响。

中成药很多是非处方药,医生愿意开,药店方便卖,但如果辨证错误,或有用药禁忌的患者吃了,或者有的患者和化学药一起吃,可能会引起肝肾、肠道、神经等不良反应。

据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数据,服用中成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约有9.4万份,占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总量约15.9%。考虑到患者选用现代药物和中成药制剂的频率,中成药比例还是偏高的。

前些年,大部分中成药使用说明书关于“副作用”的描述,都是轻描淡写的“尚不明确”,这两年经过约束和整改,才慢慢好转。

第二,扭转许多中成药同质化现象的需要。

中成药同质化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同样的药方,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家、上百家药企生产,包装和推销五花八门,但药效基本差不多。

医院作为中成药使用的“主力”,选用中成药首先考虑是否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其次是否属于国家集采药物,这样就把一批“没排上号”的中成药筛下来,而后,针对相同功效、配方和成分的药物,只需保留某一种就足够了。

而一些靠地方医保优势钻进用药目录的中成药,临床循证用药不充分的,价格超出同类售价好几倍的,很可能直接被下架了。

第三,应对近几年药材异常涨价升高成本的需要。

这两年大量中药材价格飙升,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药材供需波动的干扰,更有资本大肆炒作的企图。药材普遍涨价一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10倍。

药材涨价,由中药材制成的中成药必定涨价,医院采购药物是有预算的,越是涨价凶狠的中成药,用量不算高的,越容易被砍掉,成为涨价的“牺牲品”。

第四,给一些乱开中成药的医生强制约束的需要。

很多人知道,中药汤剂是要有中医资质的医生才能开,但中成药就不一定了。实际上,医院很多搭秤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出来的,通用做法是:两三盒现代化学药,搭配三五盒中成药,有时候中成药价格还高于化学药的价格,至于药物的功效如何,一笔糊涂账。

这种乱象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国家卫健委的强力整治,明确对开中成药的医生资质进行限制,医生确需开中成药的,必须培训考核过关才行。

从那时起,乱开中成药的现象就少得多了。医院也减少了中成药的处方量、采购量。一些冷门、可用可不用的中成药直接就下架了。

第五,从严落实医保监管的需要。

医院上下都知道,这几年医保支付要求越来越严格和规范。从开药看,以前是“收入项”,药开得越贵越多,医院收入越高;现在变成“成本项”,不控制用药,不按最优方案用最有性价比的药,处方根本通不过,或者事后接受处理。

这对中成药的选用是好事,真正能把物美价廉、一专多能、效果突出的中成药选出来,切实把医保自我监管、基层监管的规矩立起来。

现在还有“中成药价格挂网实施方案”的约束和监督,同等条件下,价格越高的中成药,越可能被医院弃用、下架。2024年8月,国家药监局最新公告,675款中成药被取消挂网,引起业界震动。

总之,不少医院停用、下架大批中成药,是从保障医保制度落实、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用药费用等角度出发,平衡和抵消药材涨价、乱开中成药问题的措施,对中成药而言,是一种“优中选优”的竞赛,只有真正的好药,才能留下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