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用菊花煮一盏茶,降肝火,柔肝筋,抽动慢慢止住了,现在知道还不晚!
中医讲,肝肾同源,小儿 “肝常有余”“肾常虚”。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
当肝火旺盛时,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疏泄功能,就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易怒等情绪变化。
肝火上炎,扰乱心神,肝风内动,孩子就会出现不自出眨眼、耸肩、耸鼻子、点头,清嗓子,四肢的抽动。
因此治抽动,第一要点必然是把肝火降下来。
今天分享一个茶饮方:降肝火之王的菊花,搭配乌梅和冰糖,煮一盏茶。
菊花: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乌梅:肝主筋,乌梅的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门诊案例:
患儿男,9岁,频繁眨眼、耸鼻、“吭吭”清嗓,症状时轻时重,反反复复已经快两年了,家长为此头痛不已。
询问其日常饮食,发现患儿平时喜爱喝饮料、吃油炸食品以及各类添加剂较多的零食。一吃这些东西就会影响抽动症,但是管不住嘴。
舌质红绛,舌尖尤甚。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这个孩子属于肝旺痰热
治以:平肝泻火、化痰熄风
药用:龙胆草、栀子、大黄、羌活、防风、当归、川芎、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嘱咐家长督促患儿调整饮食。日常可以用上述食疗方代茶饮,一周喝三次。
患儿服用 14 剂后复诊,家长非常欣喜,说孩子抽动明显减轻了,吃饭胃口好转了,脾气也没有之前那么暴躁了,让我再给调调。
鉴于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减少大黄用量,加用钩藤、蝉蜕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三诊症状继续好转,此后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持续调理约 3 个月。期间患儿抽动症状逐渐消失,食欲良好,情绪稳定。
各种情况都没了,又巩固一段时间,随访至今也没有复发。
小儿肝常有余,这个孩子长期不健康的饮食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土虚则木乘,导致肝旺。
肝风内动,故见频繁眨眼、耸鼻等抽动之象。且患儿情绪易激动、暴躁,此亦为肝旺之征。
过食肥甘厚味、零食饮料,易生痰湿,痰湿蕴而化热,形成痰热。痰热上扰,可加重抽动症状。
红绛舌、黄苔提示体内有热,舌尖属心,说明热邪上扰心神。
腻苔主湿、主痰,黄腻苔表明体内有痰热。弦脉主肝病,数脉主热,滑脉主痰,体现了肝旺痰热之象。
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栀子清热泻火,助龙胆草清肝之力;大黄泻热通便,导热下行;羌活、防风疏散肝风;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以防泻火太过而伤肝血。
半夏、竹茹化痰清热;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茯苓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平肝泻火、化痰熄风,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