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拜读完许倬云先生的著作《从历史看领导》,其中关于蜀汉与诸葛亮治国经营之道,有段话引发了我的诸多联想。那段话大意是说:蜀汉地理位置封闭,倘若刘备、诸葛亮能闭关自守,养精蓄锐,以蜀国物产之丰饶,撑过西晋短暂的二代期间后,蜀汉或许仍大有可为。
我们试着从各角度来看看,蜀汉可否闭关自守:
一、地理位置
蜀汉东出长江三峡等与东吴接壤,北边大致以秦岭与魏国隔邻,西南各临羌、戎、南蛮等诸部落城邦之少数民族。
首先,西南二边的诸部落袭扰边境的行为虽然构不成大患,但也因为交通不便及文明落差,无法拥有发展性,纵有丰富物产,以当时的科技程度而言,也无法有效利用来增进蜀国的国力。
其次若从东方向汉江平原仰攻,难度颇高,这也是陆逊停止追击的主要原因,与演义八阵图之功完全没有关系。最后,诸葛亮若无连续骚扰性地攻击魏国,司马氏一旦倾尽关中之兵南下诸谷道,秦岭天险又岂能长久防守?
二、国土人口
魏吴蜀三国国土人口比例大约是9:2:1,若三国均休养生息,以生产力大约平等来计算,蜀国要对抗二倍的吴国已属吃力,况且要面对九倍之大的魏国?
而人口比也正象征着征兵比例及养活部队的数量,以人口增长速率来说,大国的人口数永远会占有优势,这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担忧老兵逐年凋零的莫名恐惧。硬是闭关自守的话,以魏国的国土及人口数来说,国力的增长速度又岂止差距等差级数,恐成等比级数。
三、吴蜀联盟
如果蜀魏互不相理,和平了下来,魏国势必会倾全力对付东吴,纵然东吴一时不被攻克,吴蜀联盟也不复存在,失去外交援助的蜀汉又岂能长久?
四、边境贸易
蜀国著名的蜀锦、盐、丝棉等物品,都通过边境贸易向魏国输出,用以输入农耕铁器、兵器以及耕牛、战马等,与东吴的贸易方面也无法脱离这种以物易物的模式,当时还没有货币交易结算的机制出现。若蜀国贸然全面关闭边境,光靠与西南等少数民族的交易量,肯定不足以维持整体国力的运作。
蜀国如果没有诸葛亮用心经营藏富于民,恐怕会在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不出数年即归于灭亡,而藏富于民的结果,国家军队仅维持在可游击出征的性质,这也是为什么姜维从234年至263年期间,一直没有足够的兵力北伐,而魏国邓艾攻入成都时,蜀国的户口财产也还算殷实的原因。但这一切,决不是冒险全面关闭边境所能改变的。
历史不能重来,所有的假设都只是假设,但可以作为后世的借鉴。
(完)
推荐阅读:诸葛亮对马谡有不能描述感情,所以才那么宠幸他?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诸葛亮以严刑峻法治国,为何百姓毫无怨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功究竟属周瑜,还是诸葛亮?
姜维与诸葛瞻争执的前奏:刘虞公孙瓒之争
不管是刘备还是曹操都是要统一天下的,只有那只紫鬓二哈想割据
蜀汉内斗最严重,荆州派和东州派一直轮流掌权打压益州派,益州派又一心想卖了刘备集团这群外人,姜维为首的降将派更是两头不讨好,蒋琬,陈袛死后就没一个支持自己的,只能自己牢牢掌握住兵权躲到前线去,东吴的门阀家族虽然都是不思进取,但守住一毛三分地这点比谁都团结,司马家就算不窃国,魏灭吴蜀也是时间的问题
还拖到晋国内乱,真是做梦你蜀国要是还在的话,八王之乱,能发生
晋后有八王之乱,吴有暴君孙皓,蜀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
内斗最为严重[得瑟]
蜀国撑不到,司马炎时期晋依然是曹操所构想的魏(一国之力顶吴蜀之力还富余)老板后期一直致力于西凉雍州关中关外的经营。内部屯田发展。诸葛亮北伐时期,双方国力差距有但并不巨大。亮死后,经过长年休养生息后,到姜维时期,依然国力差距甚远。单单一雍州军团足以抵御蜀国,这时期晋国披甲人可达近50万人口小500万。是蜀国五倍。以当时情况留15万人即可防御吴国。10万人足以防备少数民族与内治需求。20多万人可用于攻打蜀,后晋灭蜀确用次等兵力。晋灭蜀需两步走,先拿汉中后取蜀地。蜀地难攻,但汉中一丢,上庸樊城襄阳宛城连成片。蜀国基本休矣。20万大军轮番消耗,汉中早晚要丢。即便延用魏延策略。唯一区别,魏延策略可延缓丢失消耗晋国兵力。拿下汉中后,以上提到的一片,晋可以肆无忌惮的攻打蜀国,消耗蜀中力量。双方国力差距太大,蜀国是对耗不起。内忧外患下蜀国必然灭亡。老板刘备都深知汉中重要,所以汉中之战双方打的天昏地暗。诸葛亮也深知拖下去,蜀国必亡。即趁早北伐。所以蜀国根本无法闭关死守,条件现实不允许。只能说挑起这说法的,忘了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于期坐而待亡,不若伐敌而亡
三国每个国家都都严重的内乱,国内叛乱内斗不止,问题是蜀国的三大派系吴国的江东派系和本土派系,魏国的大士族和寒士,最后都以本土大士族的胜利结局
哪来的9:2:1,胡扯蛋
第一次北伐占据雍凉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可惜诸葛亮用马谡
孔明都无法扭转局面
没有大一统精神,就失去了合法性。
诸葛亮摆几座八卦阵谁攻的进来[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