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这个标题时,或许肾病朋友们会笑我:
“咋提出了这么个“低级问题”?慢性肾脏病不能根治是世界公认的,多此一问嘛。”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学术界的探索从未止步,成果也日益丰富。“无法除根”固然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并非最好的答案。
谈及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对症治疗就是消除症状。如果您是症状明显的患者,比如肾病综合征、肾衰竭患者,应该对这些药物并不陌生:
水肿时,利尿剂(如速尿、xx噻嗪等)是消肿的利器;
高血压时,降压药(如xx地平、xx洛尔等)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血脂时,他汀类药物则能有效降脂。
此外,还有纠正贫血的药物、纠正酸中毒的药物、降钾药、降磷药、降尿酸药等等,均为对症治疗。
二是对因治疗也就是治疗原发病。例如,肾炎患者需缓解免疫炎症。对于中、重度蛋白尿患者,这类疗法可能更为熟悉:
包括50年代开始应用的激素比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60至90年代,经典的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陆续问世;
近年来,生物技术研制的靶向药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以及从草药中提取的雷公藤多苷等。
目前肾小球疾病应用的上述对因治疗,都是各种免疫抑制剂。
最后,还有一种疗法,它既包含对症治疗也包含对因治疗,但又不完全属于这两类。这便是基础治疗,形成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三是基础治疗普利/沙坦类药物,作为肾病基础药物的代表,自80至90年代起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今约有50%的肾病患者正在服用,如处方量巨大的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另一类肾病基础药物是列净类药物,虽然进入肾科仅3年时间,但使用人数在迅速增加,欧盟的糖肾患者的列净类药物使用率已经达到50%,非糖肾患者也已经达到23%.
此外,中医药如黄芪、川芎、丹参等,作为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推陈出新、改进药效。
基础治疗药物,既能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也能对因治疗、缓解免疫炎症,二者兼顾,有效改善肾脏损伤。这“基础”二字,意味着它们是所有治疗方案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
列净类药物作为新兴药物,虽然目前覆盖的病种不如中医药和普利/沙坦类药物全面,但其适应症正在迅速扩展。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详细情况请见第二篇文章。
哪种疗法最好?
对症治疗最好吗?
人们常常抱怨“治标不治本”,可见对症治疗往往被置于鄙视链的最底端。
其实某些肾病,病因就是这些症状,如痛风、高血压等导致的轻度肾脏损伤。对于这些病症,治标就是治本,对症即是对因。
诚然,多数情况下确实是治标不治本,这个大帽子扣得也不算冤。
基础治疗最好吗?
基础治疗被看作是“标本兼治”的典范,自然有其成为最佳治疗方案的潜力。
然而,基础药物的药性相对温和、病情恢复较慢。当面对免疫炎症剧烈、肾功能迅速下降的患者时,其疗效可能跑不赢病情恶化速度。
对因治疗最好吗?
听这名字:对因,治疗病因当然好啊!
慢着,对因治疗,真的是对因吗?我们很难去下结论。
实际上,“对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是什么?
有一个主要的发病链条:
基因缺陷+环境污染+不良习惯→蛋白质合成异常→氧化酶被破坏→氧化应激→固有免疫系统异常→备用免疫系统异常→生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吸引炎性细胞→破坏肾脏细胞。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链条,真实的肾病发病过程远比这复杂得多。
而且,肾脏发病并非一个单一的链条,而是多个链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庞大的「病因网」。
以激素为例,它真是对因吗?与沙坦类药物相比,激素似乎更接近病因。但与免疫抑制剂和中医药相比,激素则显得距离病因更远。
中医药以其对因治疗的优势而著称,通过免疫和氧化的双重干预,在病因网中占据了一个相对靠前的位置。然而,即便是中医手段,也未能彻底消除疾病的根源。
严格来说,目前我们所称的“对因治疗”,都未能真正触及疾病的根本。否则,慢性肾脏病早已被人类攻克。
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半对因”的治疗方式: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因、改善肾脏损伤,从而缓解尿蛋白、血肌酐等关键指标,但疾病的根源仍然存在。
如今,“多靶点治疗”之所以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多靶点治疗能够同时针对多个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损伤的恢复程度。
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存在少数完全治愈的肾病患者,但他们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些患者往往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经验并不代表整个慢性肾脏病群体的治疗结果。
所以,慢性肾脏病能除根吗?
用绝对的说法来讲:不能。因为目前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因治疗、治本之法。
但是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例而言,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治疗结果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治本”和“除根”?这两个概念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
例如一位患者,他在经过治疗后,虽然免疫系统仍不稳定,肾脏活检显示轻度细胞增生,但他们的尿蛋白和肾功能始终保持正常,最终活到长寿,终生未复发。对于这种“病理上仍有瑕疵,但临床上、生活中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情况,我们这样的肾友有很多,您说他们算不算除根、能不能摘下“病人”这顶帽子呢?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无论如何,「治本」二字,自带光环,是肾脏领域学者投身生命科学的初衷;「除根」则是肾病患者、和医生们共同的愿望。如果世界上不存在治本,医学怎会有动力发展进步?
随着肾脏病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病因的探索、和对治本的强化,正在稳步推进,不断提升缓解率、降低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