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存在注定是要肩负一些使命的,也许他们无法跨越时间穿梭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却总是能够在最需要他们的时间节点里,在一份伟大事业中,做出最为人称道的贡献。
这样的人有着同样一颗极为强大的心脏,他们的思想精神世界高耸入云且坚不可摧。
无论是鲜花赞誉还是质疑刁难,他们并不在乎前路上有什么,他们只在乎“正确的坚持”。
正如在1998年,以雷霆手段开展反腐工作的朱镕基,他便是这样一位有着大魄力的领导者。
丝毫不怕得罪人的朱镕基几乎将质疑和不理解视为无物,只因他意志坚强,信念坚定。
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是朱镕基身上最为显著的个人标签,但也正因如此在反腐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中,他受到了一些难以言说的阻力。
但江老却力挺朱镕基并表示:“党就是你的后盾”。
危难之间担重责在世纪之交的全新局面中走马上任国务院总理,对朱镕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而如果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经济问题考虑在内,不难发现,朱镕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尽管在1998年当选国务院总理时,朱镕基铿锵有力的说出了那句:“无论前路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但关于他能否担此重任的质疑却未曾消退。
毕竟1987年泰铢与美元脱钩,这直接引发了泰铢的大幅贬值和股市的断崖式崩盘。
严峻的经济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朱镕基到底要怎样力挽狂澜,在众人心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具有极强危机意识的朱镕基,敏锐的从这场经济风波中嗅到了一丝别样的味道——他认为这必将会带来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的震荡。
而他要做的,则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事实证明,朱镕基的判断是十分及时而且非常准确的,亚洲范围内金融风暴很快就开始肆虐。
而东欧和南美的经济危机,同样在不断袭扰着正处于增效扩张期的中国。
曾在1991年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和党组书记的朱镕基,在七年之后重新执印挂帅。
他将再次于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出手,从残局中杀出一条血路。
虽说过往的辉煌永远无法代表将来的锐意开拓,但作为公认的“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首功之臣,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之后的举措,还是让很大一部分国人心生期待。
朱镕乎是永远无法被调和的矛盾体,相信他的人和质疑他的人几乎一样多。
对于相信他的人来说,朱镕基曾经完成过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份美好的回忆也让他们流连忘返。
1991年,从上海奔赴北京的朱镕基,接过了国务院副总理的火炬。
面对中国经济的无力疲软,以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朱镕基第一次让人们见识到了他的才干和魄力。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时间一久就成了难以理清的糊涂账。
加之由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负面因素的干扰,中国经济何时回暖成了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刃。
朱镕基走到台前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大将之风,他开始有条不紊的罗列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那份临危不乱的气定神闲,无形中给心生焦虑的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之后效果斐然的改革举措,也为朱镕基的淡定,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在他果断推出紧缩信贷、开仓放粮、削减项目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后,攀升的物价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在回落道路上“狂飙”的物价甚至一度实现了负增长,在朱镕基接下重担前这简直难以想象。
而这些成果显著的改革措施,也让原本尽显疲态的中国经济,最终得以软着陆。
以民为本这四个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毕生的信仰。
而被视作立国之本的人民,自然能感受到国家的牵挂和关怀。
这一时期,站到台前的朱镕基也顺理成章赢得了一片掌声。
就连邓小平同志都频频夸赞朱镕基是一个“既懂得经济,又敢于对抗经济”的优秀领导者。
工作成果显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外界一致认为朱镕基早晚都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果不其然,在199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多达2890张选票的支持,让朱镕基几乎是毫无悬念的接过了国务院总理的接力棒,全新的故事篇章也在此刻正式拉开了帷幕。
疾风烈火大改革高票当选的朱镕基双手合十向与会者表示感谢,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曾在会议现场的记者时隔多年后回忆此事,仍对当时热烈的气氛记忆犹新。
原本以为,在解决企业三角债和推行改革的过程之中,树敌颇多的朱镕基,并不会得到很多支持。
可这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结局,也让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自幼父母双亡的朱镕基,有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儿。
面对干扰和质疑,他总是会语气坚定的说一句:“我是个孤儿,没什么后顾之忧,为了国家和人民,我不怕得罪任何人。”
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有着比同龄人更坚韧的品质,伯父朱学方的言传身教同样令他受益匪浅。
这份敢说敢做的“孤勇者”的心态,注定会让朱镕基领略到更高处的风景。
而早在1988年的时候,朱镕基就已经经历过极为相似的一幕。
当时他刚被任命为上海市长,这座中国工业龙头城市复苏的千斤重担,就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上任伊始的朱镕基没有知会任何人,而是带着秘书骑着自行车径直来到上海市财政局。
这位“不请自来”的一把手,可是把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的指示。
翻阅过各类财政单据后,朱镕基的脸色变得越发沉重起来——昔日拥有全国30%工业份额的上海,如今税收却在逐年递减。
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破局又成了一道大难题。
朱镕基深知上海的底蕴,这里有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等标志性产品。
但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的上海,却被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老企业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竞争力。
如何在发现病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掉困扰上海发展的顽疾,朱镕基认为这件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而他此番改革的切入点,则是准备从老百姓的心声出发。
在朱镕基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拖延和等待,他开通了全国第一个市长信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信箱和市长直接对话。
想要最快获取到真实民意的朱镕基,又做出了一次伟大的创举。
开通市长信箱后,朱镕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用最快的方式,拉近我们和群众的联系,真正解决市民的要紧事。”
人们很快发现朱镕基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市长信箱的开通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没多久,朱镕基就收到了群众关于“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的情况反映。
而朱镕基很快进行了全市通报批评和整改,正式展开了由内而外的改革。
上海街头出现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政府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全部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这一少见的场景,也让上海的百姓啧啧称奇,纷纷称赞起了朱镕基改革的效率和决心。
此外朱镕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餐标,也做出了严格要求,绝对不允许出现超出四菜一汤规格的其他标准。
他铁了心要重新塑造全新的精神风貌,而最先做出的表率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
除了对政府单位的整顿,针对各大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朱镕基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时上海的工厂都在寻求节流减负的方法,舍不得淘汰旧有设备,这也直接影响了工厂的生产力。
得知这一情况后朱镕基迅速做出决策——设备更新迭代不应该是被逃避的一件事,优化生产先从设备入手。
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海的工厂才终于开始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都动了在上海投资建厂的念头。
朱镕基见状立刻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外资投资委员会,大力推动了外企投资项目在上海的开展。
风风火火的朱镕基面对任何工作时都不改铁腕之风,当他发现龙华机场两侧的河道旁有许多违章建筑时,同样是雷厉风行下达指示——拖沓不为人民办实事的人,在我这肯定会被撤职。
以身作则的朱镕基,总是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在他的亲自督导下,这些已成了老大难问题的违章建筑群,很快就被全部拆除,上海的防汛工作也得以有效展开。
做事果断、意志坚定、眼光长远、思维敏捷,这些都是朱镕基的优点和特质。
而他同样也很清楚自己应该把这些优点用在哪些地方,上海经济的复苏就是最好的证明。
什么是好的干部?奉行实用主义的朱镕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而也正是他在上海工作的这段经历,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明白,想做一个好干部其实一点都不难。
铁面无私抓反腐当选总理后,朱镕基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改革政府队伍建设的想法。
他很清楚这会引来巨大的争议,但朱镕基只是淡淡地留下一句:我是抱着粉身碎骨的勇气在做这件事。
缩减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名单,国务院政府秘书长裁撤一半,朱镕基的这番手笔不可谓不大。
质疑和争议如潮水般袭来时,江泽民同志的那一句党就是你的后盾给了朱镕基莫大的鼓励。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朱镕基仿佛将这十二个字刻在了心头。
在为农民群体减负的事情上,朱镕基一如既往的事事躬亲,而他的雷霆手段也在这件事上再次得到了体现。
税费改革几乎覆盖了全国范围,在朱镕基的不懈努力下,农民群体的减负比例超过了30%,减负金额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亿。
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开展,一直持续了他的整个任期。
鲜为人知的是,朱镕基其实十分感性,他的侠骨柔情只会在面对人民群众时袒露。
正如98年抗洪抢险中,奔赴九江地区的朱镕基,就罕见展现出了自己极为真实的感性一面。
望着溃决的堤坝,心中思考着国家的百年大计。
在灾情现场对抗洪官兵发表讲话的朱镕基,终于是情不自禁流下了两行泪水,这一幕也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转过身的朱镕基一边走一边擦着泪水,他的背影渐渐模糊。
可他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却又无比的清晰。
随后举行的中央会议上,朱镕基那句“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木,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给自己”更是于无声处闻听惊雷,怎一个振聋发聩了得。
此外他在电信、民航、军工、石油等行业引进竞争机制,有效防止了垄断的产生。
还在银行和保险业主动求变,大幅降低了不良资产的比例。
一桩桩一件件都做到了百姓的心坎儿里。
加之他在稳定农业基本盘和帮扶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等事情上所做的努力,甚至让外媒发出了“神奇的中国从来都不缺英雄”的感慨。
200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朱镕基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
离开聚光灯包围的朱镕基步伐坚定且不失潇洒——来时不徐不疾去时问心无愧,朱镕基绝对有这般气定神闲的资格。
能力与魄力并存,勇于担责而又不表功绩,朱镕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多年后回忆起朱镕基这三个字被频繁提起的年代,也许我们都该道一句迟来的感谢。
参考资料朱镕基:我只吓唬贪官污吏——中国网
写在朱镕基任期将满之际:铁面反贪义无反顾?——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