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渭河边出土神秘彩陶,人首蛇身图案,揭开龙形成最关键一环

陇史文元 2024-02-09 20:12:39
甘肃渭河边出土神秘彩陶,人首蛇身图案,揭开龙形成最关键一环

万象更新,龙年来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起源更是被笼上了重重迷雾。或许,我们从甘肃出土的两件奇特鲵鱼纹彩陶瓶图案上,能揭开从鲵鱼纹到龙的演化过程。

1. 神秘的鲵鱼纹图案

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总会遇到许多令人惊奇的器物,或是制作精良,不输于今人的工艺;或是构思巧妙,能让今天设计者有可资借鉴的思路;或是奇异的图案,让我们无法和古人的思想对接。鲵鱼纹瓶就是如此。

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彩陶瓶,名为鲵鱼纹彩陶瓶。这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的彩陶。1958 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甘谷县西坪遗址所发现。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国宝 。

这件彩陶瓶, 瓶高 38.4 厘米,口径 7 厘米,底径 10.8厘米。器形完整,泥质橙黄陶。瓶小口,唇下翻,颈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溜肩,腹略下收,平底,两侧有对称半圆宽带耳。小口细颈, 深腹平底,腹侧附一对半环形耳。

最为惊奇的是,瓶的腹部彩绘有人面鲵鱼纹。鲵鱼纹图案用黑色绘制,构图生动,展示出彩陶的艺术魅力和神秘意境。

整个图案,由一条蜷曲呈三角形状的鲵鱼纹组成,头尾自中腰斜折,构成弧形三角形状。鲵鱼纹的头部,则是人脸状,用圆、十字、横线描绘,双目圆睁,大口露牙。人的头发以弧形三角的另一边和鲵鱼的尾巴相连,构成了完整弧形三角形。躯干部分则用斜线组成网状如鱼鳞样的斜方格,在弧三角靠里面一侧,画着一个爪子。

先民们以极大的创造力,用夸张的艺术手段,设计了这件器物。在整个彩陶瓶的腹部,只有这个呈三角形的鲵鱼纹图案。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它的独特之处。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奇特的鲵鱼纹瓶,并非孤品。在甘肃武山县人们也发现过一件相类似的瓶子。

1973 年甘肃省武山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发现一彩陶瓶, 高18.5 厘米, 口径 5.5 厘米,底径 5.7 厘米。这件鲵鱼纹瓶的年代大约公元前3800年,即距今约5800年左右。

这两件鲵鱼纹瓶,似乎有不同寻常的含义。

2.人首蛇身的鲵鱼纹

我曾到过甘肃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武山县城,沿着漳武公路,穿石岭村行前。抵达鸳鸯镇。过鸳鸯镇沿着漳武公路走10公里就是傅家门村。

1972年,人们在傅家门村边上的种谷台,发现了一件神秘的彩陶瓶。这件5000多年前的彩陶瓶,同样画着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变体鲵鱼纹。

种谷台是高出公路3米的台地。沿着一条极其狭窄的小路爬了上去。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正处在两山一河形成扇形出口上。这里河谷宽阔,植被较好,为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下种谷台穿过傅家门村,就是榜沙河了。

  榜沙河和漳河是渭河上游最主要的水量来源。榜沙河在马力镇榜沙村入武山县境,然后一路南流,在鸳鸯镇附近会和漳河,于广武村邱家峡注入渭河。而渭河则是中华先民早期栖息地,伏羲就诞生渭河流域的大地湾一带。

种谷台无疑和大地湾一样,是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名字。谷子就是“粟”,去皮后为小米。它是中华先民们独立培育出的作物。种谷台自然就是种谷子的坪台,究竟是哪位先民在这里种过谷子呢?

唯一能确定的是从5000多年前至今,种谷台及其周边一直有人类活动。种谷台遗址最早的文化类型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4900年),其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

走在种谷台上彩陶残片随处可见,这里的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米。种谷台有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1972年发现了鲵鱼纹瓶;第二次是1991年至1993年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卜骨,这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内属首次。也是迄今为止的最早的。

最值得一提自然就是鲵鱼纹瓶。这是一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鲵鱼,它弯曲着身体趴在彩陶瓶上,为了追求夸张效果,先民们将它的身体画成了宽大的弯月形,身体上被画出八只足。

傅家门遗址出的鲵鱼纹彩陶瓶和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人首蛇身。

《史记》记载,伏羲人首蛇身。还有不少古籍记述,太昊氏以龙纪、庖牺氏人首蛇身等等。伏羲和龙密切相关。

甘肃天水为羲皇故里。《史记》记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也就是说,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大片地域,为古成纪地区,就是伏羲部落的活动范围。《水经注》中则明确说,伏羲故里在秦安北山。距今八千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恰好在秦安的北面山中。中华神话传说和秦安大地湾考古发掘得到相互印证。

学者认为,彩陶瓶上的人首蛇身图案,证实《史记》中关于伏羲人首蛇身的记述,也揭开了千百年来,人们关于伏羲“人首蛇身”的谜团。人首自然是伏羲的形象,蛇身是天水所产的鲵鱼图案。人首蛇身就人和大自然的结合。

在这两个图案的背后,也是早期龙的形象。它也是伏羲部落的图腾。还有人认为,这也是最早的伏羲的形象。

3.龙是伏羲部族的图腾

伏羲, 风姓,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和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一般人们认为,伏羲活动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而且,伏羲并非一个人,而是史前某个部落首领的称号,这个部落的历代首领都成为伏羲。女娲亦是如此。

大量的资料记载,伏羲有多个不同的称呼,有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等等,也被称为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人们多称为:“太昊伏羲氏”。太在古代是大,极大的意思。昊则是会意字,从日,从天,极言其大。楚帛书记载,伏羲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综合而言,伏羲是父系氏族部落的一个首领,生活在大约距今5000年时。这时,正是氏族部落融合的时期。伏羲是部落首领,很有聪慧。他教人们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代替结绳;造琴瑟,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随着伏羲部落的壮大和迁徙,他们逐渐吞并许多弱小的部落。为了团结大众,伏羲就把各个不同部落的图腾整合在一起,逐渐创造了龙的图案,并作为新部落联盟的图腾。

史料记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大片地域,就是伏羲的活动范围。甘肃天水为羲皇故里。

司马迁在《史记·三皇本纪》对伏羲氏有比较完整的记载,其中写道伏羲姓风。而《水经注》中则明确说,伏羲故里在秦安北山。距今八千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恰好在秦安的北面山中。

大地湾文化是天水文化的开头,也是甘肃文化的源头。伏羲女娲的传说,使这块土地荣耀了几千年。传说,甘肃秦安陇城乡一带,就是女娲的家乡。人们还在此地修建女娲祠,以纪念这位先人。如今,秦安陇城乡有不少人家姓风。以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离女娲祠不远就有一个叫风台的地方。

伏羲他们作为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天水各地都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的传说,甚至于天水民间的鸡笼子都是八卦状的。伏羲在这块土地上创文字、画八卦、兴嫁娶、造书契、制乐器,这些至今仍是我们骄傲和荣耀。

据考证,伏羲氏活动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也有说在七千年前),同大地湾遗址的先民活动年代大体吻合。伏羲在天水的活动我们似乎能从大地湾的发掘上得到一些印证。

在伏羲部落统一周围部落的过程中,逐渐吸纳了周围各个部族的图腾,最终形成了龙的形状。

4.龙多种部落图腾的综合

龙是极为神奇的。人们认为,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可以说,龙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然而,龙只是东方神话传中的动物,在自然界中是没有龙这种动物的。

近百年的研究,人们认为,龙是远古部族们合并整合后,形成的图腾。它是多个部落图腾的组合。

那么,龙这种图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龙是我国古代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鼻似猪。通俗而言,龙是蛇身、马头、鹿角、鹰(鸡)爪、鱼尾、猪鼻……这显然是多种动物拼合而成。为何会有这样的组合呢?故而,长期以来关于龙的起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大谜团之一。

目前,对于龙的起源有巨蛇、蟒说、扬子鳄说、猪或马说,雷电说、蜥蜴说及外来说等等。

不论何种说法,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的最初出现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和伏羲有着密切的关系。

伏羲是甘肃人。综合上古记载:“伏羲氏生于仇池,长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也就是说,伏羲氏在甘肃西和仇池山出生,在今甘肃境内的古成纪地区长大,后来成为了部落首领。再后来,部落发展壮大后,他就带着人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定都在陈地。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需要说明的是,伏羲起初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为整个部落的称呼,部落首领也就继承了伏羲这一称呼。所以才有在位150年的说法。

人们推测,伏羲生活在距今七千年左右时候。伏羲生于成纪, 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征服了许多部落,他利用了自己部落所崇拜的蛇图腾,融合了合并后,其他部落的图腾,创造出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猪的鼻等动物的综合图腾“龙”。

5.鲵鱼纹图案,构成了龙图腾的主体

甘肃出土的史前彩陶上,人首蛇身图案,被学界研究者认为是最早的伏羲形象。从古籍的记载来看,伏羲和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少古籍记述,太昊氏以龙纪、庖牺氏人首蛇身等等。一些学者的认为,彩陶瓶上的人首蛇身图案,就是伏羲的形象。

在远古时期,毒蛇猛兽都是人们的天敌,人类必须战胜它们才能生存下去。先民们不可能,毒蛇的作为自己的图腾。综合龙的八种或者八种以上的动物,都是给人类生活提供过帮助,或为人类所驯养的动物,和人们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龙图腾的主体是由什么构成的?蛇身!的确如此,龙主体是弯曲状的动物。但并不是蛇。它是今天依旧生活在天水地区的娃娃鱼,也就是鲵鱼。

鲵鱼又名娃娃鱼,因其叫声如孩童而得名,属于天水的特产物种,至今在天水市的曲溪林区中还能看到。

五千年前,天水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比较炎热,这些大鲵生活在沟沟岔岔中。由于大鲵的攻击性较弱,是原始先民们最好的渔猎对象。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给先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的鲵鱼,被人们神灵,甚至作为某个渔猎部落的图腾。先民施展了他们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想象。给鲵鱼以人的色彩,头部如同一个婴儿的面孔,眼大而有神,四只爪子憨态可掬。表达了先民人神合一的思想。

人们结合考古发掘、历史地理、古生态环境、古籍记载等资料,《史记》中有关,伏羲人首蛇身的记载,同甘肃出土的鲵鱼纹瓶上的图案,完全一致,这是伏羲部落图腾,也是龙图腾的主干构成。

4.猪鼻子如何变成了龙鼻子

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着一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见证了古老猪崇拜习俗。 这就是六千年的猪面纹彩陶壶。

整个彩陶壶,腹部以猪面纹为主,上部以三角纹为主。壶高20.6厘米、底径6.8厘米、腹围15.3厘米。为泥质红陶。壶口呈葫芦形,束颈,曲腹,平底。施黑彩,口部绘四组三角纹,腹部绘二方连续猪面纹一周,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运用了双关的装饰手法。用二方连续猪面纹,画面的构图,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在腹部用黑色颜色,勾画出猪的眼睛及鼻子。尤其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猪的鼻子,然后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构成了整个图案。

这件彩陶壶,体现了“大俗就是大雅”。先民们用简单的黑红两色将“大俗就是大雅”这种意境表现恰到好处。无独有偶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也有一件馆藏珍品——猪纹钵。这件器物,出土于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器高11.6厘米,长21.2厘米,宽17.2厘米。外壁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一,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

这件典型的盛食器,是1973年,该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的。它是先民们盛装食物的器具。

猪面纹彩陶壶和猪纹钵,见证了中华先民对猪驯化历程。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先民们掀起了一个养猪的高峰,并进一步形成了猪崇拜。在那个时候,猪被当做财富的标志,成为丧葬的重要祭品及陪葬品。

这一活动后来逐步扩大延续,就成为古代帝王诸侯祭祀之礼内容。古代帝王,用太牢之礼,即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诸侯的祭祀之礼为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一些大型的祭奠仪式,人们用牛羊猪来祭祀。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古人喜欢用猪的下颌骨来随葬。有40余处遗址发现300余座墓葬随葬有2000余块猪下颌骨。这些遗址中有甘肃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等。最早的猪下颌骨随葬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左右,而且年代越晚,其墓葬随葬的猪下颌骨数量就越多。在甘肃临潭磨沟遗址中出土猪下颌骨,数量达到340多块,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只有15块。

人们分析出土墓中随葬品发现,随葬品等级较高的墓葬,猪下颌骨数量并不多,而猪下颌骨多墓葬中,玉器、骨雕、石壁的数量反而比较少。可见,猪在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之间的先民生活,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标配。养猪数量多少,决定社会地位。

在远古时期,甚至形成了以猪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不仅有以猪命名的地名、水名、人名等等。因为猪能提供给人,吃穿用装饰全方位的供应。《周易》中说拥有猪牙为大吉。远古时期,南方有个部落首领名叫豨韦氏,被认为古代第一帝王。秦汉时期,猪崇拜依然不少。当时,有个叫陈豨的人,秦末汉初宛朐(今山东菏泽)人,任赵国相国。他崇拜魏公子信陵君,养门客千人。他原先是韩信的部将。后来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兵败,樊哙军所杀。

这件器物的背后,还说明,龙图腾中的猪鼻是如何来的?

这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或者生活在大地湾的伏羲部族,征服了生活附近的猪图腾部落,即秦安县王家阴洼的部落。伏羲部族缴获了它们养的猪,并把它们融合在整个大部落的图腾中。这样,龙图腾就在蛇身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其他部族的图腾,最终形成了龙图腾的雏形。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鲵鱼纹图案到龙图腾的发展变化看,伏羲创造的龙图腾是以鲵鱼纹为主体的,有人甚至推测伏羲就是某个渔猎部落的首领。所以在伏羲的功绩中,教渔猎排在他画八卦之前。

研究表明,伏羲时代为公元前6200年~3500年,即距今 8200~5500 年。伏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 也是崇龙的鼻祖。天水被认为是羲皇故里。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规模庞大史前部落,他们创造了非常灿烂的史前文明。

2 阅读: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