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麦卡锡主义针对,卓别林因它获罪

怀薇影影 2024-04-09 20:44:36

作为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一段历史,麦卡锡主义当代已经没有人提及了,之所以没有人提及,并不是因为大家渐渐的忘却了,而是因为在美国提及这段历史意味着政治不正确,如果是批评这段历史则更甚。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这段历史时期,属于美国自己否定自己。

二战结束后,由于害怕东方逐渐崛起的共产主义对自己的势力范围构成威胁,美国政坛开始对于国内进行思想上的清洗,而从1950年到1953年盛行的麦卡锡主义更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而深受这一理念所害的有很多人,其中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卓别林。卓别林与麦卡锡主义的故事甚至早于麦卡锡主义盛行期。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佐证。

《凡尔杜先生》是卓别林在1947年拍摄的电影,本片的主人公凡尔杜先生原本是一个银行职员,然而在29-33经济危机期间,凡尔杜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最终,他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在各地开始了自己的空手套白狼。

《凡尔杜先生》本身讽刺的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所犯下的罪恶,而这种犯罪方式被巧妙地移植在一个精通这一理念的个体之上,以至于本片一经上映,在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子浪潮,资本主义忠实的拥众对本片极尽批评之声,而面对着这些批评,卓别林也自然而然地被美国政坛盯上了,此后,他便成了麦卡锡主义之下的受害者。

《凡尔杜先生》讲述的故事如果套用当时的经济危机之下的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故事与当时的美国所作所为太过于重合了。凡尔杜先生因为得到了一瓶毒药,且这瓶毒药可以杀人于无形,于是,在不同的地方,凡尔杜先生用这瓶毒药开始了侵吞别人的财产计划,且屡试不爽,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作案。

这瓶毒药指的是什么?自然是资本主义非常系统的暴力工具。通过迫使对方打开自己的市场,在殖民主义后期,资本通过掠夺不断地积累着自己的财富,然而这种掠夺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于是,“凡尔杜先生”的财富即使是在大萧条期间也能获得指数增长,这本身就是超乎寻常的,然而这种超乎寻常却大行其道,这也就是当时为什么卓别林的这部影片不被一些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人们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却没有任何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已经被二战的胜利冲散了,人们都认为二战胜利之后,生活会焕然一新,之前的萧条并不会再一次出现,然而卓别林并没有大家那么的乐观,他依旧是在用一个普通的故事来为当时的美国民众做提醒,但是这种善意的提醒却没有成为民众们引发关注的核心,相反,这种提醒却惹怒了当时的美国政治家。于是,卓别林被针对。

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约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逐出境。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

因此,面对着麦卡锡主义,即使是美国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都难免被针对,更何况当时的普通人。而之所以麦卡锡主义被美国人诟病,原因就在于它已经彻底的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主张一点点的击碎。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崛起,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因为包容,所以它能吸引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欧洲的各类专家学者前往,而这些人也成为了美国当时崛起的核心力量。

然而二战刚刚结束,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之后,这种包容便开始大打折扣了,不仅仅是对于外来的人才进行重重审核,而且对于本国的很多人物也设立了多重关卡。这样的美国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倒退。

当然,站在今天的世界再去看那段历史,我们很清楚现在的美国正在做什么,一个失去了自信的人很容易做出来一些极端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身也会随着历史的积淀慢慢的变成另一种让人回看的记忆,不过,这种记忆是好是坏就不一定了。

《凡尔杜先生》上映在1947年,那个时候的美国即使是批评,也能容得下当时的创作者对于本国的问题进行揭露和讽刺,然而卓别林如果是在今天拍摄了这部影片的话,他将面临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意外身亡,还是莫名其妙的自杀?或许,这样的答案还会有很多吧。也正因为这些答案,很多故事就开始慢慢的上演,庆幸,我们是属于见证历史的一代人。一切都在慢慢发生。

……

你好,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