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盼望已久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公里,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1.5~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珠江口的黄金内湾区域内,深中通道将是目前伶仃洋所有大桥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以前珠江两岸都要经过拥堵的虎门大桥通过,而港珠澳大桥由于线路、通行政策、人口的限制,只是象征意义比较大,而深珠通道还在规划中,只有深中通道,运能可以发挥到最大,实现珠江两岸直接互通,也是粤东与粤西往来的重要桥梁。深中通道开通后,将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新篇章
如果说以前的珠三角两岸是个倒三角型∧,深中通道让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补上关键“一横”,曾相隔伶仃洋的珠江口两岸实现“半小时生活圈”。而中山成为广东的三大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的联通的中心地带(深中通道也有南沙支线)
而深中通道的开通,中山是最大的受益方,也是中山快速实现与深圳、香港等珠江东岸发达城市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是中山实现复兴的关键。
今年是深中通道开启的第一年,我们看看中山的经济数据表现如何?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市GDP数据已经相继出炉,中山以4.1%的增长率和107.37亿的增量,目前排在广东全省的第九,非珠城市茂名、曾经的珠三角边缘惠州和江门都超越了中山。今年只是深中通道的第一年,中山的经济表现还是利好消息,真正实际的爆发还需要时间酝酿。
曾几何时,外省到广东进厂打工,除了东莞外,中山也是重要的打工目的地之一,那时的中山,与东莞、南海、顺德并列为广东的四小虎,中山市的GDP常年位居前五,仅次于老大哥“广深佛莞”。
中山早期的发家得益于地处珠三角,和东莞一样靠着三来一补,承接很多传统制造业,中山市的五金制品、沙溪服装、家电品牌等产业享誉全国。但进入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缺乏创新,也制约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
中山从2015年后GDP第一次迈入3000亿,截止2023年,其GDP一直停留在3000-4000亿之间。可以说,中山的经济目前处在一个相对停滞的发展状态,中山是近5年里,广东增长最慢的城市,5年时间仅增加218亿元。
中山过去以传统制造业起家,而深圳是中国最具科技创新的城市,而深圳土地面积小,产业势必需要外移,形成深圳中部,外围制造基地的模式,过去东莞、惠州的崛起都是因为临近深圳,承接了深圳的靠科技产业转移,东莞由过去和中山一样的传统制造业基地,转向电子信息+人工只能上的转变。
深圳是中国GDP第三,工业第一的城市,深圳的产业转移不止在珠江东岸和汕尾的深汕合作区,还寄希望于拓展珠江西岸,直通到粤西和广西和云贵川等地,因此,深中通道就是深圳实现直通粤西、广西北部湾沿海和云贵川地区的快速通道。
深中通道最先到达中山,从而以中山为跳板,影响珠西和粤西。因此,深中通道与深中经济合作区相伴而生,深圳与中山携手共建首个跨市经济合作区域——深中经济合作区
深中经济合作区由1中心+3基地组成,一中心:亨翠城市新中心,三基地:深中合作创新区、高端制造合作基地、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
深中经济合作区的目标是: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三重格局
深中合作区占地约102平方公里,形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超过30个大型企业落地。
得益于深中通道开通的利好消息、中山在整个湾区位置的地理条件和深中合作区的政策影响,2019年-2024年中,总共有1215家深圳企业整体外移至中山,位列广东第二。
其中深圳制造业企业整体迁移至中山,排名广东第一,中山成为深圳制造业转移的最主要目的地。
而珠江东岸另一个重要城市香港,将与中山合作,在马鞍岛南部围填海10平方公里。
而香港也在谋划打造香港-中山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实现香港科创+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创业、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的深度合作方式
深中通道让中山的地理位置得到最大的发挥,深圳的产业空间将再重塑,黄金内湾关键一“横”,让中山成了靠近深圳的最核心,比东莞、惠州更“临深”。
2023年中山GDP虽然排在广东第九的位置,但与江门、茂名差距并不大,而广东第五城惠州,比中山高出1789亿元,而深中合作区未来能够激发潜能,中山再度重现高速增长,很可能在十年内相继超过茂名、江门、珠海、惠州重回广东第五的位置,期待这一天的到来。